陈 杰
(重庆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重庆 401120)
休闲观光农业是将旅游业和农业有机结合起来,发挥农村环境和农业景观的资源优势,集农业生产、农村文化、农民生活于一体,吸引城镇居民观光、购物、体验、度假、健身的新型农业生产经营形态[1]。随着休闲观光农业的快速发展,资源浪费和环境问题随之而来,当地的生态环境、自然景观和民间风俗面临着严重挑战和威胁[2],发展循环经济是解决该问题的途径之一。循环经济提倡清洁生产、生态设计、绿色管理和节约消费,尽可能地减少资源消耗,最大限度地利用资源。休闲观光农业景区中生态环境是不可再生资源,在开发过程要保护自然资源,坚持遵循循环经济的原则[3-4]。
我国非常重视休闲观光农业的发展, 2015年农业部联合财政部等11个部门印发了《关于积极开发农业多种功能大力促进休闲农业发展的通知》, 2016年联合国家发展改革委等14部门印发了《关于大力发展休闲农业的指导意见》,使休闲农业得到了迅速发展。目前,针对地区休闲农业发展相关研究较多[5-7],谭志蓉等[8]通过文献分析与实地调研的方法对成都市休闲农业发展阶段、资源类型进行了详细分析,认为成都市休闲农业资源较为丰富,品牌竞争力强,但宣传力度及基础配套设施有待完善; 葛志军、张淑萍等通过对休闲农业内涵及特征探讨,结合农业现状与发展环境条件,探讨了宁夏休闲农业发展的理论基础、战略选择与具体措施,为我国西部民族地区休闲农业发展提供了一定的思路与对策[9]。近年来,基于循环经济的休闲农业发展研究日益增多,魏芬等[10]指出实现休闲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手段之一是发展循环经济,且提出了休闲农业发展循环经济的途径。徐凯[11]以农业观光产业园为研究对象,主要从循环经济的理念角度出发,对农业观光产业园的理论基础、发展历程、规划原则、功能作用和产业特性进行总结分析。但这些研究大多数偏向于理论研究,主要通过对相关概念的分析,引出发展循环经济的必要性,进而提出解决途径,缺少针对具体实例进行分析研究。文章从循环经济角度出发,以绍兴市为研究对象,将循环经济的理念融入到休闲观光农业中,通过对绍兴市2001—2016年休闲观光农业发展的可持续发展评价,针对现阶段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未来循环型的休闲观光农业新路径,为休闲农业的发展提供理论参考。
绍兴市位于浙江省中北部、杭州湾南岸,地处北纬29°13′~30°17′,东经119°53′~121°13′。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温暖湿润,四季分明,常年平均气温16.5℃,年平均降雨量130 0mm,土壤类型多,土质良好,特色农产品丰富,且历史文化悠久,人文资源深厚,水乡风貌独特。同时绍兴市作为沿海经济发达地区,近几年经济综合实力明显增强, 2015年GDP为446 6.7亿元,比2014年增长4.7%,人均GDP为9.01万元,固定资产投资258 0亿元,增长12%,浙江省第4名,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丰富的自然资源以及良好的经济条件为该区域休闲观光农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016年4月,绍兴市印发《绍兴市循环经济发展“十三五”规划》,加强资源节约集约循环利用,确保水、大气、土壤等环境质量得到全面改善。在此背景下,绍兴市结合美丽乡村建设,将循环经济引入休闲农业这一新型旅游行业,循环经济发展方式逐渐从原生资源循环利用转化为注重产业产品延伸,从农业生态型领域转向农业旅游产品生产、流通、消费全产业链发展。目前,绍兴市全市农业观光园达200多个,建设面积1.33万hm2,总投资额25亿元。主要开发模式包括基地改建型、项目建设型、文化挖掘型及农庄经济型等。
1.2.1 数据标准化
由于指标不处于同一数量级,因而无法对指标进行直接计算,需将各指标统一,采用极值法确定指标权重,计算公式如下:
(1)
(2)
1.2.2 指标权重确立
变异系数法作为一种客观赋值方法,是一个无量纲量,具有无需参照数据平均值的优点,因而,该文利用变异系数法进行指标权重的确立,具体公示如下:
(3)
(4)
(5)
(6)
式(3)(4)中,Xij、Sij分别代表各指标的平均数和标准差,式(5)中Vij代表变异系数,式(6)中Wij代表权重。
表1 休闲观光农业可持续性评价
该文在阅读相关文献的基础上[12, 13],基于数据的科学性、可获取性、代表性原则,从经济发展水平、资源环境水平、循环经济发展水平3方面综合选取12项指标进行绍兴市休闲观光农业旅游可持续性的评价研究。各指标及其权重如表1。
1.2.3 多因素综合分析法
多因素综合分析法是指在合理确定指标权重的前提下,对各指标无量纲化的值与其相应的权重相乘加和,计算其综合指数,以全面客观的反映某一系统的整体状况。公示如下:
(7)
研究所用数据来源于《浙江省统计年鉴(2001—2016)》《绍兴市统计年鉴(2001—2016)》、《绍兴市环境状况公报(2001—2016)》,休闲观光农业总收入占GDP的比重、休闲观光农业年总收入、休闲观光农业年接待人数、休闲观光农业从业总人数等旅游数据来源于绍兴市政府及旅游局等门户网站公布的官方数据。
图1 2001—2016年休闲观光农业可持续发展综合评价
根据绍兴市休闲观光农业可持续发展得分,从图1可以看出, 2001—2016年,经济发展可持续性得分较高,资源环境可持续得分次之,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偏低。经济发展可持续得分方面,其变化主要经历了两个阶段, 2001—2008年经济发展速度较快,国内生产总值年均递增11%以上, 2005年超过94亿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3.3万元(3 900美元),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出现这样的结果主要是由于绍兴市作为我国的江南名城,其纺织业是带动旅游经济发展的一大产业,市内多家纺织龙头骨干企业充分发挥历史及资源优势,绢丝制品等作为旅游畅销采购品为旅游经济作出了巨大贡献。2009年以后,过度依赖资源消耗的旅游经济发展模式弊端出显,同时迎合我国经济新常态下稳步发展的大环境,绍兴市旅游经济发展速度放缓; 20世纪初,绍兴市着重建设旅游大市,致力于现代观光农业与旅游景区的配套开发,初步形成了吼山景区、东湖风景区等于现代农业观光园区的有机结合,绍兴市休闲观光旅游产业迅速发展的同时对资源环境造成了一定的破坏。“十一五”期间,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创建资源节约型社会,优化绿化结构,全市森林覆盖率持续提高,以区域优势和资源优势为基础,因地制宜开发生态、特色观光农业,重点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培育具有区域特色和竞争优势的效益农业产业带。循环经济发展方面, 2005年绍兴市重点发展循环经济以来,不断加大对污染整治及环境治理力度, 2008年,市政府制定《绍兴市“811”环境保护新三年行动实施》和《绍兴市“811”新三年行动目标责任书(2008—2010)》,以萧绍区域(绍兴片)印染化工行业污染整治工作为重点,开展了全市11个区域性和行业性环境污染问题的整治工作。城市污水处理能力不断提高,烟尘控制区、噪声达标区、合格引用水源保护区面积不断加大。整体来看,随政府对于环境污染治理力度的不断加大,以及循环经济的引入为休闲农业发展注入了新活力,绍兴市休闲观光农业可持续性虽受发展中存在的一些经济及环境问题影响稍有波动,但整体仍处于不断提高趋势,已由2001年的0.4上升至2015年的接近0.7。
近年来,绍兴市休闲观光农业快速发展,城镇居民享受美丽田园风光的同时,农村居民也获得了较多的经济收入。然而,该市在休闲观光农业发展进程中,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出现了不符合循环经济发展理念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3.1.1 生态环境破坏问题
由上述休闲观光农业可持续发展评价结果可以看出,近年来绍兴市休闲农业发展势头迅猛,经济与资源环境可持续得分值均已超过2001年的2倍。资源环境的得分值持续低于经济发展可持续得分值。随着休闲观光农业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人群看到了休闲观光农业带来的经济利益,而且观光农业对餐饮、住宿的要求不高,普通的村民就能完成,从而发生了一窝蜂发展休闲观光农业的现象[14]。在实际调查中发现游客在旅游过程废弃物到处乱放、污水随意排放,既影响了农业景观,也破坏了自然环境。同时交通工具排放大量废气造成空气污染、游乐设施产生大量噪音,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休闲观光农业的环境。此外有些游客随意践踏植被,随意攀折花木,对景区物种的生长发育产生了不良影响。以上均破坏了生态环境,影响休闲观光农业持续健康发展。同时,由于绍兴市部分休闲观光农业是农民自发开展的,缺乏统一的规划,旅游管理机构对休闲观光农业经营者监管不够,没有制定科学有效的监管制度,致使休闲观光农业出现发展混乱的现象。休闲观光农业景点分布较广泛、线路跨域大、盲目发展,雷同较为严重、无序开发,造成了农业旅游资源的浪费问题。
3.1.2 循环经济发展阻力较大
评价结果可以看出,尽管循环经济发展可持续水平近年来大幅提升,得分值由0.2变为原来的近3倍,但与经济发展可持续性仍存在一定的差距。一方面,由于休闲观光农业资源丰富的地方往往集中在较偏远的山村,绍兴市休闲观光农业在开发过程中,没有综合考虑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存在的交通不畅、购物、医疗等配套设施匮乏,厕所也较简易,卫生条件差等问题,严重影响休闲观光农业的经济收益,同时不利于循环经济的投入和发展。另一方面,由于目前有关休闲观光农业方面的政策法规没有健全,农业观光旅游发展中遇到的有关问题没有法律依据,特别是对休闲观光的开发权没有法律明确规定。而休闲观光农业受多个部门监管,管理机制不畅通,导致无法制定科学的休闲观光农业政策,也无法正确引导休闲观光农业发展,致使休闲观光农业无序发展,存在重复建设、浪费资金的现象,不利于循环经济在休闲观光农业中的发展。
通过上述指标评价结果及现阶段休闲农业发展存在问题的分析,可以预见,未来在发展休闲农业的过程中,需按照生态学的有关原理,采取物质、能量、信息集成的方式,培植生态型经济,达到系统内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效果[15]。休闲观光农业基于生态产业链发展规律,结合相关生态产业链,降低或杜绝排放废弃物,实现闭环式物质循环。为解决上述休闲观光农业存在的问题,现提出以下四种休闲观光农业发展模式。
3.2.1 时空复合循环型休闲观光农业
传统的观光农业主要靠农业生产获得收益,在开花、挂果、收获等不同时节吸引游客,开展观光、采摘、健身等活动,这种形式受节令变化影响很大,必须按照果蔬的生长周期吸引游客进行休闲观光。时空复合循环型休闲观光农业引入循环经济的思想,积极研发休闲观光淡季的替代品,平衡传统观光农业的季节性差异[16]。如比较有代表性的北京的“小汤山农业科技观光园”、深圳市的“荔枝园”等,或通过种植反季节果蔬,或承接会议会展,研发农业旅游产品,将有形产品和无形文化相结合。同时,在开发休闲观光农业旅游时,重视挖掘乡土文化,提升休闲观光农业旅游水平,招引更多的游客体验现代农业的发展成果,如北京房山西庄子村、怀柔神堂峪村等。同时,要提升接待能力和水平,满足游客吃、住、游、购等多方面的需求,尽可能降低游客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3.2.2 资源综合利用循环型休闲观光农业
资源综合利用循环型休闲观光农业是充分利用资源的开发模式,根据丘陵、山地等不同土地类型,综合开发、充分利用资源,生产多种观光农业产品,达到经济、环境、生态多赢的效果。如根据山坡高度可以因地制宜种植不同的作物,布局多种景观,从而增强游客的吸引力。在许多林业观光旅游区,经常采取山顶植树、山腰栽果、山底养鱼的综合利用模式,既充分开发了土地资源,又拓宽了观光旅游景点,如崇明岛的绿色休闲农业游和“农家乐”,充分结合当地依山傍水的自然资源优势,将观光、采摘、垂钓、体验农家生活于一体。
3.2.3 能量多级利用循环型休闲观光农业
能量多级利用循环型休闲观光农业,是遵循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定律来设计的生态循环系统,主要是某一生产环节产出的能量或物质可以作为另一个环节的投入,使产生的废弃物能够进行分级利用或者循环利用。能量多级利用循环型休闲观光农业重点运用于种植业内部、养殖业内部以及种养加结合等。目前实行该模式较为成功的是上海的浦东新桥现代农业观光园区,园区内果园、菜园充分遵循能量多级利用原理,同时利用现代化技术,不仅提高资源利用水平和能量转化能力,同时降低废弃物对自然环境的污染,并有效地防止废弃物对农村环境的污染。
3.2.4 综合开发利用循环型休闲观光农业
综合开发利用循环型休闲观光农业是综合利用和开发农业资源的复合型休闲观光农业旅游,主要依托不同的休闲观光资源,因地制宜进行开发利用。这种模式对农业观光资源进行总体规划、全面开发,将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紧密结合,极大地吸引游客,从而实现经济、环境和生态的三赢效果。如广州化龙农业大观园,综合开发利用循环型休闲观光农业,重点综合开发自然资源、人文景观、风俗文化等,挖掘休闲观光农业的整体效益,现已成为综合型观光园区的代表。
综合开发利用循环型休闲观光农业集合了时空复合循环型休闲观光农业、资源综合利用循环型休闲观光农业、能量多级利用循环型休闲观光农业的特点,采取发展产业链的方式把循环经济理论实践到休闲观光农中,着力打造生态农业和立体农业,吸引广大的城镇居民到乡村观光旅游,带动当地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实现经济、环境和生态效益同步提高。
该文基于循环经济理念,对绍兴市休闲观光农业发展的可持续性进行了评价并提出了现阶段存在的问题以及对未来发展模式进行探讨,主要研究结论为:首先,通过多因素综合分析法可以看出2001—2016年,绍兴市经济发展可持续性得分较高,资源环境可持续得分次之,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偏低; 其次,现阶段绍兴市休闲观光农业发展主要存在休闲观光农业自然环境不断遭到破坏,休闲观光农业缺乏整体规划,休闲观光农业旅游支撑体系不够健全等问题。未来发展中,循环经济发展下的休闲观光农业可以开发建设时空复合循环型、资源综合利用循环型、能量多级利用循环型、综合开发利用循环型等4种模式。
休闲农业在社会主义美丽乡村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保障休闲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无论在新农村的建设中还是保护农业资源环境方面都是不可或缺的。绍兴市既具有独具特色的自然风光、浓厚淳朴的民俗风情、以及古朴别致的民居建筑,不断普及与发展的现代化农业,对于发展休闲农业具有一定的优势。未来绍兴市休闲农业发展应在完善相关政策、规章制度的基础上,继续“扬长补短”,在发挥经济可持续优势的前提下,不断扩充循环经济理念的普适范围,同时,重视资源的全面、合理利用及保护,建立更多的综合型农业休闲观光园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