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中国进入新时代

2018-11-19 22:46汤维建
团结 2018年1期
关键词:依法治国司法民主

◎汤维建

社会因法治而进步,时代因法治而辉煌。新时代,新法治。2017年10月18日,中共十九大正式召开,习近平代表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向大会做了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报告。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在此基础上,总书记高度概括而又十分精准地提出了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具有丰富的内涵,其中含义之一就是:“明确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全面依法治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为此,报告高屋建瓴地描绘了中国法治建设的宏伟蓝图,为此后中国法治的发展确立了路线图和时间表。

一、亮点解读:法治中国新征程

(一)“法治中国”建设的顶层设计至关重要。十九大报告指出,“全面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的一场深刻革命,必须坚持厉行法治”。法治中国建设是全局性的、深层次的,涉及方方面面的复杂问题,既需要顶层设计,又需要综合协调,为此中央专门 “成立中央全面依法治国领导小组,加强对法治中国建设的统一领导”,这是我国法治建设进入新时代后快速发展的重要保障。

(二)依宪治国和依法治国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依宪治国为依法治国提供了整体性框架和根本性准绳,依法治国是通向依宪治国的具体路径和必要步骤,相对依法治国而言,依宪治国层次更高,宪法缺乏了权威,法治便无从说起。为了维护宪法的根本权威,十九大报告提出 “加强宪法实施和监督,推进合宪性审查工作”,这一提法具有崭新的时代意义,也将依宪治国这个命题提升到了新的高度,为此有必要构建和完善合宪性审查的体制和机制,确保合宪性审查落到实处。

(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作用受到空前重视。一方面,报告用了两个 “支持和保证”强调人大制度的重要性:支持和保证人民通过人民代表大会行使国家权力;支持和保证人大依法行使立法权、监督权、决定权、任免权,更好发挥人大代表作用。另一方面,报告还对人大制度进一步完善提出了方案:完善人大专门委员会设置,优化人大常委会和专门委员会组成人员结构。最终的落脚点在于:使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成为全面担负起宪法法律赋予的各项职责的工作机关,支持人大依法依章程履行职能。

(四)司法体制综合配套改革深化推进。司法改革牵一发而动全身,需要系统设计,逐步推进。以司法人员分类、司法责任制、司法保障制以及司法人财物省级统管等四项内容为基础的司法体制改革在不断深入推进,其成效日益彰显。为了使十八届四中全会部署的司法体制改革方案和举措更加稳步实施,十九大报告提出了 “深化司法体制综合配套改革”这个新的命题。这里的关键词是 “综合配套”。综合配套具有内部综合配套和外部综合配套两个方面的涵义。就司法机关内部而言,在四项基础改革深入推进之时,其他改革,如司法民主化、司法公开化、司法智慧化、司法内设机构等方面的改革要同步跟上,使司法改革的各项举措有重点、分批次、合逻辑地逐步推开,最终形成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使之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外部配套改革则重在厘清司法权与行政权的边界,使司法权真正独立运行,加强司法权对行政权的监督制衡;同时司法行政职能要从司法机关逐渐分离,使司法行政机关对司法机关履行职能既提供保障,又实施监督和制约。还要进一步发挥人大对司法的监督作用,完善人大监督、检察监督、政协民主监督、群众舆论监督等各种监督机制,确保司法机关公正高效行使司法权,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尚需完善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强化社会力量对纠纷解决的参与功能,为司法机关分担解纷职责,使司法机关聚焦重大社会矛盾和纠纷的化解,并通过纠纷的解决推动社会主义法治秩序的发展和更新。

二、几点体会:全面、全力推进法治中国建设

(一)党的领导是法治中国建设的根本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是将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高度融合在一起的法治发展模式,实践反复证明,这是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正确的发展道路。这其中,尤为重要的是要处理好党的领导和依法治国的关系。十九大报告在这方面的直接和间接的论述很多。比如,报告一方面强调“在我国政治生活中,党是居于领导地位的,加强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另一方面又强调:“支持人大、政府、政协和法院、检察院依法依章程履行职能、开展工作、发挥作用”,并指出 “这两个方面是统一的”。这就将坚持党的领导和推进依法治国之间的关系阐述得非常清楚了。依法治国离不开党的领导,党的领导也离不开依法治国;党在推进依法治国这个治国理政方略的进程中,要起到带头作用,抓住关键少数,将党的一切行动纳入宪法和法律的轨道上运行。

(二)以德治国是法治中国建设的有力抓手。实践中有人怀疑 “以德治国”与 “依法治国”的兼容性,认为 “德治”违背了“人性自私”的铁律。这种将德治与法治相对立的思想是错误的。辩证地看,德治是内容,法治是形式;德治管长远,法治管当下。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需要同时并重,共同推进。德治的主要载体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过程中,要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其成为法治建设的重要源泉和精神基础。要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加大道德领域突出问题治理力度,提高全社会的思想道德水平,树立法治信仰,使尊法守法成为全体人民的共同追求和自觉行动。

(三)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是法治中国建设的源头活水。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这个命题。法治文化是培育法治政府和法治社会的土壤,是法治社会的重要精神支柱和内在动力。法治文化的作用之一就是要奠定尊崇法治的社会文化基础,使全体社会成员对已有法律规范体系中所蕴含和追求的价值理念产生深刻的认同,从而使之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我国的法治建设,必定是一个长期而渐进、曲折而艰苦的过程。我们的法治建设要从娃娃抓起,从提高全民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素养抓起。我们的法治建设,必定蕴含着法治文化的建设。只有当遵纪守法成为一种自觉,当依法办事成为一种自然,每个社会个体就将汇聚成整个社会推进 “法治”的不竭源泉。推进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必须坚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将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古代法制蕴含着十分丰富的智慧和资源,中华法系在世界几大法系中独树一帜。”因此,我们要对中国传统法律文化有充分的自信,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当然,我们也不能固步自封,要善于辩证地对域外的法治文明、法治文化加以吸收借鉴,处理好继承与创新、借鉴与转化的关系,形成符合国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

(四)社会主义民主是法治中国建设的根本途径。我国 《宪法》第二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人民依照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十九大报告也指出:“我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是维护人民根本利益的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民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就是要体现人民意志、保障人民权益、激发人民创造活力,用制度体系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为了推行社会主义民主,就必须要厉行社会主义法治,民主需要法治加以保障,离开法治谈民主必然流于形式,无法使民主发挥实际作用;离开民主谈法治,法治也必然是空洞的口号,最终沦为人治。可以说,民主是法治的实质内容,法治是民主的表现形式,二者之间须臾不可分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内涵之一就是要充分发扬民主,切实厉行法治,使二者高度统一,相携而行,相向而进。

法治兴则中国兴,法治强则中国强。我们已经步入新时代,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更加接近于实现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全面建成法治中国这一伟大目标。十九大的号角已经吹响,我们要坚定不移实施依法治国方略,以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为目标,通过法治中国的建设,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通过法治中国的建设,完成祖国统一;通过法治中国的建设,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

猜你喜欢
依法治国司法民主
少捕慎诉慎押刑事司法政策下侦羁关系的反思
服务大局司法为民忠实履职
中国式民主
礼赞70年:从五四宪法到全面依法治国
见证民主法治铿锵前行的力量
人大代表活跃在“司法大舞台”上
奏好人大内务司法监督“三步曲”
尼日利亚 民主日
民主制度在军队推行的由来
法治中国是实现中国梦的推动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