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现代整体有机论视域下大学英语课程定位反思与重构

2018-11-19 21:21沈艳萍
决策探索 2018年8期
关键词:后现代英语课程有机

文/沈艳萍

【本文系云南省大学外语教学改革项目“师范类院校大学英语有机化探究”(云教高2017[53]号)的阶段性成果】

随着全球化和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大学英语与各个学科之间的关系变得更加紧密,大学英语教育的功能及课程地位也在悄然发生变化。一直以来大学英语教学的课堂低效性问题备受争议,改革的呼声日益强烈,大学英语教学的目标定位问题开始受到学界的普遍关注。大学英语课程该如何定位?其教学目的是什么?为了满足学生自身的主观需求还是为适应社会的客观需求?这些问题亟需明确和解决。

一、大学英语课程定位的反思

(一)大学英语是课程还是学科

对于大学英语是课程还是一门学科的问题一直有争议,2007年《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这样描述其性质和目标:“大学英语教学是高等教育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大学英语课程是大学生的一门必修课程”。可见,其将大学英语定位为一门课程而非一个学科。笔者认为,大学英语作为大学的一门基础课程,不管它是一门学科还是一门课程,并不影响其在大学教学中的重要地位,也不能忽视其所能发挥的关键作用。

(二)工具性与人文性

针对大学英语的课程功能一直存在两种倾向,即工具性和人文性。强调大学英语工具性的一派认为,非英语专业学生学习外语的最终目的就是把英语作为交际工具,通过英语获取专业所需要的信息、表达自己的专业思想。大学英语工具论观点来源于语言工具论,认为语言是进行交际、思维、传递信息等功能的工具。人文派针对工具论观点的实用主义及功利性,提出英语教学应注重语言文化的人文性,加强语言类课程的人文及文化教学,以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素质。人文派认为语言是文化的载体,通过大学英语的文化教学可以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大学英语的课程功能应以其学科目的为导向,无论是强调其工具性还是人文性,都不应背离其学科目标。大学英语的课程定位有别于英语专业,大学英语学习者学习英语的目的更多地是辅助和提升专业领域的学习和科研能力,只有充分满足非英语专业学生的学科需求的定位,才能最大程度地实现大学英语的课程价值。

(三)无根式教学模式

2007年《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将大学英语教学目标描述为“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学生在今后学习、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交际,同时增强其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因此,目前我国大学英语教材在编写时主要注重对西方文化的介绍和人文精神的弘扬,以提高学习者的综合文化素养,稍有插入一些科技型题材的文章,但也都只是宽泛题材的居多。我们不禁要问:在网络如此发达、获取信息如此便利的今天,这样的题材是否还能满足大学英语学习者的需求?以西方文化为主线的文章题材是否有利于学生的学习?

首先,大学英语教材的编写应充分适应时代的需求,当下网络便捷,文化交流紧密,西方文化对于当今大学生已不再是新鲜事,如再在英语学习中耗费大量的时间重复,会导致学生失去学习兴趣;其次,大学英语学习者学习英语的动机及目的均大大改变,大部分学生要求能够阅读具有一定专业性的学术文章和文献,能在GRE、雅思、托福中考取高分等,这些都是仅具有文化性、趣味性的大学英语教学所不能满足的。另外,中国的现实和文化应是大学英语教学的根本,大学英语教学只有在充分了解中国教育现实及文化特色的基础上开展具有中国特色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才能真正地解决当前一直困惑的教改问题。

二、后现代整体有机论

后现代主义是要“超越现代社会存在的个人主义、人类中心论、父权制、机械主义、经济主义、消费主义、民族主义和军国主义”。后现代在解构现代主义的同时,也有建设性。建设性后现代主义针对现代机械论提出了整体有机论,美国哲学家怀特海被建设性后现代主义者们视为后现代有机论的先驱者。后现代有机论视所有原初的个体都为有机体,一切事物都是主体,都有内在的联系。后现代主义整体论视“整体”为变化的、完整的,将包容与展开的整体运动看作是第一位,锋利的整体式第二位,这与现代主义机械论是截然相反的。建设性后现代主义强调“有机”“整体”及“内在联系”,并启示我们:我们与世界是一个整体,我们不仅包含在他人中,而且包含在自然中。

三、大学英语课程定位的重构

(一)学科整合性

后现代时代是全球化的时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早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仅仅具有某一领域专业化知识的人才已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社会呼吁培养具备国际化视野的人才,这就需要英语学习与专业学习的无缝结合,这一点很早就受到少数知名学者的关注。刘润清教授早在1996年就对大学英语未来的走向做了预测:“将来的英语学习不再是单纯的英语学习,而是与其他学科结合起来,将来的英语教学是越来越多地与某一个方面的专业知识相结合,或者说与另一个学科的知识相结合起来。”

大学英语教学是融合在整个大学教育中的重要部分,随着社会的发展,大学英语对于高等教育越来越重要,它的形式和功能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需要应时代发展重新定位其地位及功用。大学英语有别于英语专业的学科定位和目标,它不可能独立而存在,必须与大学的学科分类相结合,形成以分科英语为依托的大学英语语言课程模式,通过语言基础教学与分科英语知识相结合的模式,最大程度地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满足学生大学阶段学习英语的需求。

(二)专业联系性

全球化时代的来临,大学英语教育已经不单是作为一门独立课程而存在,而是与社会、环境以及各个学科专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如何合理定位其功能和地位是当代大学亟需解决的问题。如前所述,语言基础教学与分科英语知识(或是专门用途英语知识)可以相结合,二者缺一不可。当前一些学者提出由学术英语取代基础英语的教学模式也是片面的。我国高校众多,学生的英语素养也是参差不齐的,如若只是一味地让学术英语取代基础英语教学,自然会导致以偏概全、矫枉过正的错误的发生。笔者认为,任何高校都不是一个独立的整体,而是一个包含了无数处于不断不变中的有机的鲜活的学生的整体,其内在各学科之间是相互联系的,大学英语教学作为处于这个整体中的有机体,应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差异性、学科之间的联系性,制定出一套适合于学校的、有利于学生发展的、能满足学生学习需求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

(三)选择自由性

大学英语课程针对非英语专业,课程的设置应当充分考虑到学生的需求和定位,可以根据学生的专业需求并结合学生自身的学习兴趣点,开设不同的英语课程。笔者认为,不必要一刀切走极端,只有学科英语或是只有基础英语课程的模式都是不可取的。怀特海过程哲学认为宇宙世界是整体的、有机的、相互联系的,宇宙世界以多样性、开放性、自由性及有限性与无限性的相结合为特征。应给予学生充分自由的发展空间,给予学生无限发展的可能性,而不是只有上层管理的不顾学生意愿模式的课程设置。大学英语课程的多样化及相对自由化可以很大程度地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并开拓学生的学习视野,使英语学习与专业学习相互促进,拓宽了专业学习的发展空间,专业学习的提高同时也可以带动英语学习的提升,提升学生的综合实力及社会竞争力,更契合于当今社会对于国际化人才的需求。

四、结语

时代对于人才需求的变化对大学英语的课程的定位和目标提出了挑战,无论是一门学科还是一种课程,大学英语教学只强调其工具性及人文性,脱离中国文化之根的教学模式已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建设性后现代整体有机论强调事物之间的“有机性”“整体性”及“内在联系性”,在此理论关照下,大学英语教学应是一种具有学科整体性、专业联系性和选择自由性的符合时代发展需求的具有本土特色的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A.N. 怀特海 . 教育的目的 [M]. 徐汝舟译. 北京:三联书店,2002.

[2]A.N. 怀特海 . 教育与科学 理性的功能 [M]. 黄铭译 . 郑州:大象出版社,2010.

[3]A.N. 怀特海 . 过程与实在 [M]. 李步楼译. 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

[4]蔡基刚. 大学英语生存危机及其学科地位研究[J]. 中国大学教学,2013(2).

[5]蔡基刚. 我国大学英语教学重新定位与思考[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0(4).

[6]刘润清.世纪的英语教学[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6(2).

[7]束定芳.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之目标与方向[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1).

[8]王守仁.坚守科学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观[J].外语界,2013(6).

[9]王治河.后现代哲学思潮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2006.

[10]王治河.第二次启蒙对语哲研究及外语教学的启迪[J]. 外国语文,2017(1): 146-153.

猜你喜欢
后现代英语课程有机
《坠落的人》中“拼贴”的后现代叙事意义
有机旱作,倚“特”而立 向“高”而行
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构建——以高级英语课程为例
90后现代病症
九十九分就是不及格——有机农业,“机”在何处?
论高职高专英语课程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宠儿》中的后现代叙事策略
有机心不如无机心
金融英语课程教学改革探析
大学英语课程委婉语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