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宝明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民族工作取得举世瞩目的重大成就。民族工作理论研究在继承与创新中发展,呈现出三条鲜明主线。透过这三条主线,不仅能够感知我国民族工作波澜壮阔发展历程,而且能够感悟民族工作发展的根本动力、时代特征和宝贵经验。深刻认识围绕这三条主线民族工作理论发展的丰硕成果及意义,对于深刻把握我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发展规律,进一步增强民族工作“四个自信”,高标准高水平做好新时代民族工作意义重大。
深刻认识多民族的基本国情,始终是做好民族工作的基础。对多民族国情的探索,在民族工作理论研究中处于基础地位。改革开放以来,围绕不断深化对多民族基本国情的认识,我国民族工作理论研究取得一系列重要成果,主要是:
1.提出了多民族是我国的基本国情的观点。继1979年召开的全国边防工作会议、1980年召开的西藏工作座谈会等重要会议重申必须高度重视我国多民族的国情之后,中央在后来召开的一些重要会议及出台的有关文件中,均明确提出了多民族是我国的基本国情的观点。如1992年1月召开的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提出,我国有55个少数民族,人口近一亿,陆地边疆绝大部分地区是少数民族聚居区。民族自治地方地广物博,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64%。全国绝大多数县、市都有两个以上民族共居,“这是我国的基本国情之一”[1]28-29。2005年召开的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提出,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这一基本国情”[2]68,决定了民族问题始终是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处理好的一个重大问题,也决定了民族工作始终是关系党和人民事业发展全局的一项重大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召开的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全党要牢记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这一基本国情,坚持把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作为各民族最高利益,把各族人民智慧和力量最大限度凝聚起来,同心同德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他强调,只有了解了多民族这个“家底”,才能真正了解我国的基本国情,懂得民族工作有多重要,做好民族工作有多不容易。把了解多民族的基本国情上升到知家底的高度,体现了党中央对民族工作的高度理论和实践自觉。
2.提出了民族问题事关国家命运的观点。民族问题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中处于什么地位?改革开放以来,民族工作理论研究较好地回答了这个问题。继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提出“改善和发展社会主义的民族关系,加强民族团结,这对于我们这个多民族国家具有重大意义”[3]109之后,1982年党的十二大报告提出了“民族团结、民族平等和各民族的共同繁荣,对于我们这个多民族的国家来说,是一个关系到国家命运的重大问题”[3]175的观点。这个观点是在深入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民族工作正反两方面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形成的,是民族工作理论研究的重大成果,成为改革开放后阐述民族问题重要地位的基本表述形式。
3.提出了正确处理民族问题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重要内容的观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最鲜明的特征。民族问题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处于什么地位、处理民族问题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关系如何?2005年召开的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科学地回答了这个问题。会议指出,正确处理民族问题,使各民族人民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对于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与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我国民族问题必须放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全局中来解决,解决好民族问题也有利于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只有全国各族人民坚持不懈地团结奋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才能不断取得新的成就,并最终取得成功。同时,只有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在国家综合实力不断增强的基础上,我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才能不断得到实现和保障,我国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局面才能不断形成和发展。把正确处理民族问题作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的一部分,不仅是党中央重视民族问题和民族工作的体现,也是党中央自觉认识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体现。
4.提出了多民族是我国的一大特色的观点。如何认识我国多民族的特征,多民族是好还是不好、是优点还是缺点?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多民族是我国的一大特色”“多民族、多文化恰恰是我国的一大特色”[4]149,147等观点,科学地回答了这个问题。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些重要观点,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的重大成果,是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的原创性重大贡献,在党的民族工作思想史上具有重大里程碑意义,为我们正确看待多民族的国家特色提供了思想和理论支撑。
5.提出了多民族是我国重要的历史财富的观点。如何认识我国多民族的历史遗产,视为财富,还是当作包袱?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多民族的大一统,各民族多元一体,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一笔重要财富”“各民族共同开发了祖国的锦绣河山、广袤疆域,共同创造了悠久的中国历史、灿烂的中华文化”[4]149等重要观点,不仅科学地回答了这个问题,也为我们正确看待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正确看待各民族在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和发展中的作用,正确对待多民族的历史遗产提供了思想理论支撑和方法指导。
6.提出了多民族是我国发展的一大有利因素的观点。在国家发展中,多民族是积极因素还是消极因素?是优势还是劣势?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多民族“是我们国家的一个重要优势”[4]149“是我国发展的一大有利因素”“是我国发展的一个重要动力”[4]147等重要观点,科学地回答了这个问题。这些重要观点,是从多民族的视角对我国历史发展特点和规律的深刻揭示,是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的原创性重大贡献,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正确认识国家的多民族特色、用好多民族的发展优势提供了思想和理论支撑。
7.提出了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线的观点。如何认识民族团结的重要性,特别是如何认识加强民族团结与维护各民族根本利益的关系?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线”[4]148的重要观点科学地回答了这个问题,为我们切实把加强民族团结作为战略性、基础性、长远性工作来做,教育各族干部群众要像爱惜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惜民族团结,像珍视自己的生命一样珍视民族团结,牢固树立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的思想观念,推动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地抱在一起提供了思想和理论支撑。
8.提出了正确处理民族问题事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观点。民族问题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宏伟目标中处于什么地位、做好民族工作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系如何?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处理好民族问题、做好民族工作,是关系祖国统一和边疆巩固的大事,是关系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的大事,是关系国家长治久安和中华民族繁荣昌盛的大事”[5]的重大论断,科学地回答了这个问题,表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做好民族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对中华民族团结进步规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规律和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为坚持从政治上看待民族关系、处理民族问题提供了思想和理论支撑。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族工作围绕深化对多民族基本国情认识提出的这些重要思想、重大论断、重要观点和重要要求,为改革开放条件下民族工作新发展奠定了思想和理论基础。每一次在多民族国情认识上的理论创新,都极大地推动了民族工作新自觉,促进了民族工作实践的新发展。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民族工作的辉煌历程,就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正确道路的过程。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正确道路,是改革开放以来民族工作发展的鲜明主线。围绕这条主线,民族工作理论研究取得一系列重要成果,主要是:
1.提出了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正确道路的理论命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总任务、总方针和总要求,决定了我国的民族工作必须走有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改革开放初期,党中央就明确提出了“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道路”的重大命题。1985年11月1日,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习仲勋在全国民委主任会议上讲话时提出,我们党把马列主义民族理论的基本原理同中国民族问题的实际相结合,制定了正确的民族政策,并且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这些政策,“走出了一条解决国内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3]292。1989年9月20日,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在全国少数民族地区扶贫工作会议上提出,我们把马列主义的民族理论与中国民族问题的实际相结合,坚持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制定实施了一套民族政策,“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解决民族问题的道路”[3]432。2005年5月27日,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暨国务院第四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提出,我们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同中国民族问题的实际相结合,“开创了具有中国特色的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2]69。明确提出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正确道路这个理论命题,在党的民族工作史上具有重大意义,表明党中央对我国民族问题特点、规律和解决民族问题基本方法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
2.提出了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正确道路是我国民族工作的一条基本经验的观点。改革开放以来,通过对一些多民族国家处理民族问题教训的观察和研究,党中央进一步加深了对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正确道路重要性的认识,将此视作我国民族工作的一条基本经验。1992年1月14日,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指出,我国民族工作之所以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最基本的经验就是“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1]28。2009年9月,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国务院第五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提出:“六十年的经验归结到一点,就是必须坚持一切从我国民族问题实际出发,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2]4012014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强调指出,新中国成立65年来,党的民族理论和方针政策是正确的,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道路是正确的,我国民族关系总体是和谐的,我国民族工作做的是成功的。
3.明确了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正确道路的基本内涵。什么是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正确道路?从理论上回答好这个问题,才能更好地在实践中坚持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正确道路。习近平总书记创造性地把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正确道路的基本内涵概括为“八个坚持”: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维护祖国统一,坚持各民族一律平等,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坚持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坚持打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思想基础,坚持依法治国。这“八个坚持”,涵盖民族工作的任务、方向、原则和方法,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发展的重大贡献。提出“八个坚持”,表明党中央对为什么要走,以及怎样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正确道路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
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正确道路,涉及民族工作目标、任务、原则和方法等各个方面。围绕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正确道路进行理论探索更具现实意义,对民族工作领域其他理论问题的研究起到了引领和促进作用。
改革开放以来,民族工作发展机遇前所未有,面临的挑战也前所未有。在总结经验、应对挑战,特别是在回答民族工作实践提出的一系列重大问题中,民族工作理论研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主要是:
1.在回答民族现象的本质特征中形成了中国特色的民族概念。什么是民族?我国学术界对此问题的讨论几乎没有停止过。如何回答这个问题,成为改革开放后民族工作理论研究的一项重要任务。2005年,在广泛综合学术界的研究成果和参考借鉴一些国家相关概念的基础上,形成了中国特色的民族概念,即民族是在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形成的稳定的人们共同体;一般来说,民族在历史渊源、生产方式、语言、文化、风俗习惯以及心理认同等方面都有共同的特征;有些民族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宗教起着重要作用。[2]91这个表述,是在对我国存在已久的民族现象的深入观察,特别是在我国长期的民族工作实践中总结提炼出来的,它最大限度涵盖了民族现象的普遍特征,超越了斯大林民族定义专指现代民族的局限性,能够最大限度地适用于对不同历史阶段产生的民族现象的一般性解释,兼备科学性、通俗性和适用性。这是改革开放后中国共产党推动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的标志性成果之一,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2.在回答“民族问题”的本质特征中形成了中国特色的民族问题概念。什么是民族问题?我国理论界有不同理解。一种较为流行的观点是把民族问题界定为“民族之间的关系问题”或“民族之间的矛盾问题”,也就是说民族问题只存在于民族之间。但是,这个解释与我国民族工作实践不相吻合。因为在我国民族工作实践中,不仅把民族之间的关系或矛盾问题作为民族问题对待,也把处理好同一民族内部的团结、发展等问题纳入解决民族问题范畴。如何解释这种情况,需要做出科学回答。1992年召开的中央民族工作会议做出的“民族问题既包括民族自身的发展,又包括民族之间,民族与阶级、国家之间等方面的关系”[1]28的阐述,标志着中国特色民族问题概念的形成。这个概念的特点是兼顾了民族问题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拓宽了观察和研究民族问题的视野,为研究制订从根本上解决民族问题的措施提供了方法论指导,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改革开放以来关于民族问题具有普遍性、长期性、复杂性和重要性的阐述,民族问题往往表现为经济问题与政治问题相交织、现实问题与历史问题相交织、民族问题与宗教问题相交织、国内问题与国际问题相交织等的阐述,都是以中国特色民族问题概念作为理论支撑的。
3.在回答中华民族的本质特征中形成了“多元一体”观点。中华民族的本质特征是什么?费孝通先生1988年提出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理论,为人们正确认识中华民族本质特征提供了科学方法。2005年,党和国家有关文件中也做出了“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我国各族人民密切交往、相互依存、休戚与共,形成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2]72的阐述。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全面深刻阐述了“多元一体”内涵:“我们讲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一体包含多元,多元组成一体,一体离不开多元,多元也离不开一体,一体是主线和方向,多元是要素和动力,两者辩证统一。”[4]150这个阐述,为我们正确认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本质特征提供了根本遵循,也为我们在现实工作中正确处理“多元”与“一体”的关系提供了指导。
4.在回答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本质特征中丰富了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内涵。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有什么基本特征、最本质的特征是什么?必须从理论上做出回答。改革开放以来,对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特征有过多种表述。1979年6月15日,邓小平同志在五届全国政协第二次会议上讲话时表述为“团结友爱,互助合作”。 1982年颁布的《宪法》概括为“平等、团结、互助”。1992年召开的中央民族工作会议表述为“平等互助、团结合作、共同繁荣”。1999年召开的中央民族工作会议表述为“平等、团结、互助”。2005年召开的中央民族工作会议表述为“平等、团结、互助、和谐”,在“平等、团结、互助”的基础上增加了“和谐”一词,其中,平等是基石,团结是主线,互助是保障,和谐是本质。
5.在回答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现实问题中形成了“两个共同”“三个离不开”“四个维护”“五个认同”“六个相互”等观点。“两个共同”,即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共同团结奋斗,就是要把全国各族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上来,凝聚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上来,凝聚到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上来。共同繁荣发展,就是要千方百计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不断提高各族群众的生活水平。只有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才能有强大动力;只有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才能有坚实基础。“三个离不开”,即“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少数民族之间也互相离不开”[1]1。“三个离不开”是从“两个离不开”发展而来的。“两个离不开”,即1981年7月16日,中共中央转发中央书记处讨论新疆和内蒙古工作问题的《纪要》中提出的“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的理念。“四个维护”,即维护人民利益、维护法律尊严、维护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五个认同”,即不断增强各民族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六个相互”,即各民族要相互了解、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相互欣赏、相互学习、相互帮助。
6.在回答发展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关系中形成了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概念。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内涵是什么,发展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关系如何?2005年召开的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提出,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体现了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反映了全国人民的共同意志,符合全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不断推进我国的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是我们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根本要求,也是我国各族人民的光荣职责。弄清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基本内涵,明确了发展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关系,不仅为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发展指明了方向,而且提供了动力。
7.在回答如何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现实问题中形成了“三个不容”和坚持“两个结合”的观点。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关系如何?只有从理论上回答这个问题,才能在实践中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针对社会上存在的关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种种错误认识,2005年党中央提出,民族区域自治,作为党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一条基本经验不容置疑,作为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不容动摇,作为我国社会主义的一大政治优势不容削弱,即“三个不容”。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正确道路的重要内容和制度保障;关于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要做到“两个结合”,即统一与自治相结合、民族因素与区域因素相结合;关于既要确保国家法律和政令畅通,又要依法保障民族自治地方行使自治权等重要阐述,科学地回答了如何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问题,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度提供了遵循。
8.在回答如何夯实维护民族团结的情感基础现实问题中提出了民族团结重在交心的观点。民族团结说到底是人与人的团结。民族工作是做人的工作,民族工作的本质就是争取人心。衡量一个民族工作干部是否合格,主要看他是否善于与各族群众交心;看一个地区的民族关系是否和谐,主要看那里的各族群众是否心心相印。怎样争取人心?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做好民族工作,最关键的是搞好民族团结,最管用的是争取人心;关于做好民族团结重在交心,要将心比心、以心换心;关于人心是最大的政治,人心在我,各族人民就能众志成城等重要观点和重大论断,[4]153全面深入地回答了为什么要争取人心、怎样才能争取人心这个民族工作最关键、最核心的问题,为全社会一起来做交流、培养、融洽感情的工作,一起共创共建,切实筑牢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国家统一的人心防线指明了方向。
9.在回答如何夯实民族团结的思想基础重大实践问题中提出了努力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观点。打牢民族团结的思想基础,是从根本上维护民族团结的战略举措。怎样才能打牢民族团结的思想基础?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中华民族大团结,长远和根本的是增强文化认同,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积极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4]157关于“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文化认同解决了,对伟大祖国、对中华民族、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才能巩固”[4]157等重要思想和重大论断,全面深刻地回答了这个问题。
10.在回答民族工作如何贯彻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现实问题中提出了用法律来保障民族团结的观点。法治是国家治理的基本方式,是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主要途径。依法治国对民族工作提出了怎样的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只有树立对法律的信仰,各族群众自觉按法律办事,民族团结才有保障,民族关系才会牢固;关于涉及民族因素的矛盾和问题,有不少是由于群众不懂法或者不守法酿成的;关于对极少数蓄意挑拨民族关系、破坏民族团结的犯罪分子,对搞民族分裂和暴恐活动的犯罪分子,不论什么民族出身,信仰哪种宗教,都要坚决依法打击等重要观点和论述,为依法保障民族关系健康发展、用法律来保障民族团结提供了根本方法。
11.在回答社会主义时期解决民族问题的根本途径现实问题中提出了发展是解决民族地区各种问题的总钥匙的观点。改革开放以来,围绕解决社会主义时期民族问题的根本途径问题,有过一系列的表述。1987年提出“切实把经济工作放在民族工作的首位”[3]308。1992年提出“搞好民族工作,增强民族团结的核心问题,就是要积极创造条件,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经济文化等各项事业,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1]31。1999年提出“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发展,不仅是一个重大的经济问题,也是一个重大的政治问题”[1]212。2005年提出“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是各族群众的迫切要求,也是现阶段解决民族问题的根本途径”[2]75-76。在2014年召开的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提出了“发展是解决民族地区各种问题的总钥匙”[4]155的观点,为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发展中解决好民族问题指明了方向。
12.在回答如何确保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重大现实问题中形成了实现全面小康,一个民族都不能少、一个民族都不能掉队的观点。各民族共同繁荣,是党的根本宗旨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要求在民族工作上的体现。在社会主义的中国,没有民族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国的小康;没有民族地区的现代化,就没有全国的现代化。如何确保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实现共同富裕?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民族都不能少、一个民族都不能掉队,各民族都要过上全面小康的生活;关于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关于让每一个民族都能够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尊严地生活等论断,深刻回答了这个问题,全面彰显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把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推向更高层次和更高水平的坚定决心与自觉担当。
13.在回答如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一步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现实问题中形成了推动建立各民族相互嵌入式的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的观点。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中华民族形成的重要条件,也是各民族发展进步的重要条件。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不仅是进一步夯实民族团结社会基础的需要,也是加快各民族发展进步的需要。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推动建立各民族相互嵌入式的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关于尊重差异、包容多样,让各民族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手足相亲、守望相助;关于在民族地区推行“双语”教育,既要求少数民族学习国家通用语言,也要鼓励在民族地区生活的汉族群众学习少数民族语言;关于少数民族学好国家通用语言,对就业、接受现代科学文化知识、融入社会都有利;关于要积极推进民汉合校、混合编班,形成各民族学生共学共进的氛围和条件,避免各民族学生到了学校还是各抱各的团、各走各的圈等重要论断和要求,为新形势下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指明了方向和路径。
14.在回答如何不断壮大民族工作合力重大现实问题中形成了民族工作涉及方方面面、方方面面都有民族工作的观点。民族工作涵盖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必须汇聚社会合力,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工作涉及方方方面面、方方面面都有民族工作;关于民委委员制度搞了几十年,在民族工作方面起到了联席会议的作用,要坚持好、健全好;关于地区和部门间的民族工作协作机制也要强化起来;关于要切实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有关部门协同配合、全社会通力合作的民族工作格局等重要论述,为壮大民族工作力量指明了方向。
15.在回答如何不断提高民族工作水平的现实问题中提出了精心做好民族工作的观点。民族工作是汇聚人心的工作,是关乎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和国家统一的大事,必须用心经营、精益求精。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要精心做好民族工作;关于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端着架子空喊口号是不行的,形式轰轰烈烈,效果未必就好;关于要分清什么是民族问题、什么不是民族问题,既不能把不是民族问题的问题当作民族问题来处理,也不能把民族问题不当作民族问题来处理,而是什么问题就按什么问题处理;关于处理民族问题要讲政治原则、讲政策策略、讲法治规范;关于处理涉及民族因素的矛盾纠纷,要严格区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严格按法律办事,是什么问题就按什么问题处置,不能因为当事人身份证上写着“某某民族”就犯嘀咕、绕着走,处理起来进退失据;关于内地在维稳工作中要注意工作方法,严格执行民族政策,切忌把一个民族整体作为防范对象,那种简单化、伤害民族感情的做法只能是为渊驱鱼、为丛驱鸟,效果适得其反;关于民族地区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要创新载体和方式,搞好网上和网下结合等重要论述,为精心做好民族工作指明了方向。
16.在回答如何克服和防止民族工作中容易出现各种片面性现实问题中形成了民族工作要见物、更要见人等观点。大量历史事实告诉我们,民族工作在任何时候都要注意防止和克服各种各样的片面性。只有最大限度克服和防止各种片面性,民族工作才能真正上水平。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解决好民族问题,物质方面的问题要解决好,精神方面的问题也要解决好;关于民族地区在注重抓发展、惠民生的同时,还要旗帜鲜明地反对各种错误思想观念,增强各族干部群众识别大是大非、抵御国内外敌对势力思想渗透的能力;关于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要有坚如磐石的精神和信仰力量,也要有支撑这种精神和信仰的强大物质力量,且只有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都搞好,国家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都增强,全国各族人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改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才能顺利进行;关于既要强调反对大汉族主义,也要强调反对狭隘民族主义;关于坚决克服和防止简单化、片面化,坚决克服和防止忽左忽右、摇摆不定等重要论述,为克服和防止民族工作的各种片面性指明了方向。
17.在回答怎样加强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宣传教育、提高民族工作宣传教育水平的现实问题中形成了“三不仅三更要”的观点。由于种种原因,我国在民族工作宣传教育实践中形成了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宣传教育主要针对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片面认识。为从根本上纠正这种不正确的观念和做法,2004年党中央提出了要大力加强对各族干部群众的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党的民族政策和民族基本知识的宣传教育。特别强调,不仅要教育群众,更要教育干部;不仅要教育少数民族干部,更要教育汉族干部;不仅要教育一般干部,更要教育领导干部,即“三不仅三更要”的要求,为加强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宣传教育、提高民族工作宣传教育水平指明了方向。
18.在回答如何加强民族地区干部建设现实问题中提出了民族地区好干部的“三个特别”标准。民族地区干部队伍建设应该坚持什么样的标准?这不仅是一个理论问题,也是一个实践问题。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着眼于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新发展,着眼于充分发挥各民族干部在推动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中的关键作用,提出了“民族地区的好干部,既要做到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还要做到明辨大是大非立场特别清醒,维护民族团结行动特别坚定,热爱各族群众感情特别真诚”[5],即“三个特别”标准,为有针对性地做好民族地区干部建设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
19.在回答如何不断加强和改善党对民族工作的领导现实问题中形成了做好民族工作关键在党、关键在人的观点。党的领导是做好民族工作的关键。从理论上回答为什么要加强和改善党对民族工作的领导、怎样加强和改善党对民族工作的领导,具有重要现实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工作能不能做好,最根本的一条是党的领导是不是坚强有力;关于党的领导是民族工作成功的根本保证,也是各民族大团结的根本保证;关于没有坚强有力的政治领导,一个多民族国家要实现团结统一是不可想象的;关于只要我们牢牢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就没有任何人任何政治势力可以挑拨我们的民族关系,民族团结统一在政治上就有充分保障;关于要使民族地区基层党组织成为富裕一方、团结一方、安定一方的坚强战斗堡垒,使每一名党员都成为维护团结稳定、促进共同富裕的一面旗帜的重要观点和重要阐述,为加强和改善党对民族工作的领导指明了方向。
改革开放以来民族工作理论研究围绕深化对多民族国情的认识、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正确道路、回答民族工作重大实践问题的发展历程和成就启示我们:理论创新是民族工作发展的力量之源;立足时代之基、回应时代关切、回答时代之问,则是保持民族工作理论创新活力的关键。做好新时代的民族工作,要高度重视理论研究,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以更多优秀理论研究成果服务新时代的民族工作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