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肖韬 冯蕾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出台了新资助政策六项,完善了资助政策九项,实现了“资助总量年年都有新增长”和“资助发展内涵有了新突破”。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例如资助形式单一,育人效果不显著;忽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群体的心理问题;滋长“等、靠、要”的依赖心理等。地方高校受办学条件制约,社会资源缺乏,学生综合素质偏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就业竞争力不够,就业压力大。因此,本文提出高校应该构建发展型资助模式,帮助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全面发展。
所谓发展型资助,是指根据教育规律和学生的成长需求,通过以资金帮扶、心理辅导、项目驱动、社会实践、能力培养等多种方式,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努力克服自身困难的同时,致力于提高自身素质技能,健全人格品性,促进自身全面发展的一种资助模式。
怀化学院“曙光成长计划”于2015年实施,以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自助组织“曙光社”为主要平台,通过在全校范围内营造关爱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温馨氛围,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开展发展型资助,实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学习、就业、人际交往以及社会实践等方面能力的培养,以探索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帮扶由单纯救助性经济资助向发展型综合资助转变之路。主要是搭建四个平台:
以“曙光社”为依托,组织志愿从事公益事业的在校师生、广大校友和社会各界人士构建“爱心家园”。通过组织大型捐赠活动,为全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提供物质和精神上的帮助,构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老师、成功人士之间的互动交流平台,以借此解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成长中遇到的生活、学习、思想等方面的问题。
以“能力贫困理论”和大学生发展型资助理念为指导,以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自助社团——“曙光社”为依托,实施“手牵手”成才工程,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打造三大能力提升平台:学习能力支持平台、 就业能力支持平台、人际交往能力支持平台。
1.召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成立志愿者服务队,组织开展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相关的志愿服务活动,如“关爱农民工子女计划”“社区服务工程”活动。
2.针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群体,积极组织他们开展赴企业、事业等单位交流学习实习以及假期社会调查,举办“社会人”成长训练营等活动,定期召开“社会大讲堂”讲座,打造校地合作、校企合作的社会实践平台。
3.开展创新创业实践活动,联系企事业单位,邀请创业成功人士或企业管理者作为兼职教师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开展创新创业培训和讲座,重点开展“项目实践教育”。
1.通过“曙光社”在全校范围内招募帮扶活动志愿者,成立“暖心服务队”,建立健全机构制度,为帮扶工作的具体开展打下坚实的组织基础。
2.通过建立曙光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信息管理网络体系,全方位地了解和掌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基本情况,为多角度、多层面地开展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提供充分的信息保障。
3.通过建立流动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评定机制,随时更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最新信息,将扶贫政策与学生的表现挂钩,保证帮扶工作的及时性和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