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朱鸿钊
民生新闻的宗旨是以民为本,以社会民众的观点,利用平民化的手法展现与社会民众的生活息息相关的新闻,通过从生活出发、从民众出发、从实际出发的原则,为民众讲述其身边的种种事情,是一种“平民化”的新闻形式。
(一)观众群体基本相同。例如,深圳都市频道创办的《第一现场》民生新闻节目,自播出之后,其收视率逐渐高升,在当时掀起了民生类新闻的浪潮。再如吉林电视台创办的《沸点民生》等节目,都是通过关注人们所关心的话题来进行新闻报道,都在为老百姓实实在在地服务。此类节目通常情况下都会安排在下班之后的时间,因此类似的民生新闻会在时间上发生冲突,如果民生节目都在一个省份,那么节目的内容很可能也会重复,因此这成为了民生新闻的一大问题。
(二)关心民众的利益。电视台民生新闻都是从人们的实际生活中选取题材进行报道的,站在老百姓的角度去了解问题,分析问题,最后解决问题。比如生活中的食品安全问题和就业问题,这些都是老百姓最关心的问题,这样节目就会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一)报道的同质化。同一个省份的电视台有很多民生类新闻,不同的电视台其民事节目的内容很容易造成重叠,甚至有些电视台把其他电视台播报的同一件事情通过改头换面再次出现在电视节目中。这些题材类似、事件类似、内容类似的新闻让观众容易产生厌倦的心理。在新媒体时代,这些内容类似的新闻可能早就在网上播出了,民众已经基本了解情况,这时,电视台的新闻节目如果没有创新的内容,加上新媒体对观众的瓜分,会使电视民生新闻的观众越来越少。
(二)报道的琐碎化。有些电视台民生新闻节目只关注老百姓生活中鸡毛蒜皮的小事,随着这些小事在电视上的不断播出,越来越多的观众失去了对电视台民生新闻的兴趣,同时也使民生新闻失去了吸引力。
(三)内容的娱乐化。为了吸引更多的观众,一些民生新闻通过低俗的新闻来吸引观众,从而使原本简单的新闻节目被披上了世俗的面纱,将事情复杂化;还有的通过使用煽情或者特技进行节目的烘托;有的使用情景再现等手段,运用演员演绎故事情景。应该说,这些措施本身是值得商榷的,其效果也并非如想象中的那么理想。
(一)提高创新思维,挖掘深度新闻。在新媒体时代,竞争非常激烈,民生新闻的报道同质化也越来越严重。为此,栏目的制作人需要不断解放思想,大胆尝试新闻创新。对栏目进行细致分析,找准自己的定位,逐渐创建自己的品牌,为广大观众创办有特色的新闻节目。只有这样,电视台民生新闻才能在竞争如此激烈的形势下站稳脚跟。
(二)站稳立场,做好舆论向导。新闻媒体的基本责任就是对舆论的监督和导向。由于民生新闻更接近观众的日常生活,所以必须把握好报道理念,不可出现偏差。在民生新闻报道中,为民众维权占据了很大一部分;但是在为百姓维权的时候,栏目不能干涉民众的日常生活,也不能以高高在上的态度来报道。民生新闻需要在两者之间找到平衡,要擅长对观众的态度进行积极引导。
(三)利用语言的生动性吸引观众。在互联网信息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人们的生活节奏不断加快,民众很难静下心来慢慢品味新闻报道。这就需要电视台民生新闻注重编辑的生动性,从而快速抓住观众的眼球。电视民生新闻要在语言上下功夫,利用通俗易懂、生动有趣的语言形式来进行新闻报道,提高其民众亲和力。
(四)增强互动性。电视台民生新闻的主角儿是老百姓,主要报道的内容就是他们身边发生的事情,在报道这些新闻时,百姓应具有更多的发言权。所以,为了能听到更多的百姓声音,栏目也可增设热线电话或者在线留言、微博、微信等方式来促进节目的互动性,提高他们参与节目的积极性,从而吸引更多的观众观看节目。
目前,新媒体正处于飞速发展阶段,电视台民生新闻要想更好地发展,必须利用新媒体的优势,同时深度挖掘新闻的价值,逐渐提高创新意识;确定正确的立场,做好正确的舆论导向;在节目中更多地使用幽默的语言形式,提升新闻编辑的综合能力;加强新闻栏目和观众的互动性。只有做到以上几点,电视台民生新闻才能在竞争激烈的业态中更好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