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传统文化与加强基层党建矛盾吗?

2018-11-18 23:46李海山罗凤
民主与法制 2018年46期
关键词:孝顺照料老年人

李海山 罗凤

乡村振兴战略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战役,涉及农村方方面面,关系着农民切身利益,要想这场战役全面胜利,必须要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

正如我们常说的“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在实现乡村振兴的过程中,基层党组织是“指挥所”更是“先锋队”,既要将党和国家关于乡村发展的政策传达给村民,让他们了解党和国家的乡村振兴计划和战略,又要成为具体的行动者和实践者,发挥先锋模范和战斗堡垒作用,带领村民脱贫致富。

近年来,山西省运城市盐湖区充分利用“舜帝故里”的文化资源优势,以“德政千秋,孝行天下”为主题,以强化党员干部德政意识和服务意识为重点,在全区成功开展了一系列舜帝德孝文化传承实践活动。为在全区营造以德施政、以孝促廉的浓厚氛围,充分发挥好领导干部的示范带动作用,为优化基层党组织建设、夯实战斗堡垒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新杜村位于冯村乡东部5公里处,全村共有人口1157人,耕地面积4300亩,主导产业以露天韭菜为主,属于传统的纯农业村。2012年,新杜村党支部、村委会积极响应区委、乡党委的号召,在村德孝文化苑建起了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目前共有32名老人入住。老年人年龄从70岁到100岁,平均80.5岁。他们每天从早上8点来,到晚上8点回家,每年开办时间从农历正月廿六到农历腊月廿六。让老人高高兴兴来、欢欢喜喜回,使他们把日间照料中心当作幸福院,达到老有所养、老有所乐,是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的初衷。自此,德孝之花开始孕育……

70岁的老支书王国安,自2012年管理日间照料中心以来,以诚心、孝心去对待每位老人,视他们为自己的父母,经常和老人谈心聊天、问寒问暖。几年来,已亲如一家人。在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开办之初,由于当时村委会经费比较紧张,王国安和做饭大师傅马巧兰(老妇女主任)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管理服务四个月没有领一分钱工资。不仅如此,自己的6个子女也积极主动地捐献了搅面机、凉席、米、面、油和钱款,平时还经常为每个老人买些零食等。通过班子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留住了老人的心,赢得了子女的信任,换来了群众的认可。

作为负责人的王国安自始至终以一名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首先向村委会和群众立军令状——日间照料中心所有的财务都是集体的,必须“一是一二是二,公私分明,不能挪作他用,更不能干损公肥私的事。二是日间照料中心物资的购买采用三人以上共同去采购并在票据上签字的方式,每月底向村委会和群众公示本月日间照料中心的财务开支情况,让每位老人和村民都清楚每笔钱的开支去向。三是村里的、社会上的爱心人士捐的钱物,哪怕是一根葱、一根线、一袋红薯都要上小黑板公示一个月,让每位老人和村民都明白大家孝心和村委班子的公心。

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自成立以来,几乎每天都发生着孝顺老人的感人事情。比如:上门女婿为了让老人上厕所方便,带着茅凳送老人去乡政府领老年补助;下雨天孙媳妇怕老人来日间照料中心要过水地不方便,就给老人抱着送了过来。这些子女虽然都不是老人亲生的,但都做到了比亲生孩子还孝顺老人的境界。还有一位老人的孩子在美国生活,平时很少回来,一次回来后,见母亲在日间照料中心过得很舒适,立即拿出5000元捐给中心。他表示,在国外我都没有见过这种赡养老人的方式,我的母亲在这里生活,我很放心,也为我解决了后顾之忧……通过开办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新杜村再也没有发生过不孝顺老人的事,人人都想当德孝楷模和孝顺媳妇,村里的社会治安和风气大为好转。

人心就是生产力,道德就是竞争力。党的建设从根本上说是民心建设。

在德孝文化建设的推动下,新杜村现在形成了浓厚的崇德向善氛围,老百姓有了满满的获得感、幸福感。广大党员干部在德孝文化传承实践活动中创造着幸福、享受着幸福、传递着幸福。内心认同才能自觉践行,春风化雨才能润物无声。俯下身子,放下架子,以身作则办群众需要的、喜欢的、认同的事,以真诚的态度赢得信任,以真切的服务换来支持,就能得到人民群众真心实意的支持和拥护。

由此可见,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加强和创新基层党建工作,既不矛盾,更不对立。用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基层党建工作,找到党员干部和基层群众在价值认同方面的最大公约数,就激活了党和人民同心同德同奋斗的精神文化基因,必将在基层社会凝聚起党群同心、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力量,必将筑牢基层战斗堡垒助力乡村振兴。

猜你喜欢
孝顺照料老年人
认识老年人跌倒
老年人再婚也要“谈情说爱”
老年人睡眠少怎么办
照料父母对子女健康福利的影响研究
——基于CFPS 2016年数据的实证分析
学中文
正式照料抑或非正式照料:照料模式对高龄老人临终照料成本的影响①
越来越多老年人爱上网购
孝顺
无微不至照料留守儿童
La cultura de la piedad fi lial en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