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科学内涵和历史贡献

2018-11-18 10:58杨英杰
行政与法 2018年5期
关键词:经济发展

□ 杨英杰

(中共中央党校,北京 100091)

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在其巨著《历史研究》中,提出了“挑战——应战”的文明历史起源和成长的动力模式理论。对汤因比来说,社会的成长乃是一系列成功的应战回答了挑战的结果,历史的动力正表现在挑战和应战的相互作用之中。历经40年的改革开放,在世界经济复苏低迷的大背景下,中国经济发展亦进入了新的时空状态——经济新常态;中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同时中国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的新发展亦面临更高阶段全球化的严峻挑战。如何正确“应战”这些“挑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所必须面对并需要给出解答的重大课题。正如习近平所指出的,当代中国正经历着我国历史上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也正在进行着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这种前无古人的伟大实践,必将给理论创造、学术繁荣提供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这是一个需要理论而且一定能够产生理论的时代,这是一个需要思想而且一定能够产生思想的时代。[1]

立足于中国改革开放的新鲜历史和丰富经验,立足于人类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十数亿人口大国经济社会深度转型的宏大历史进程,立足于从世界大国迈向世界强国进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美好愿景,应运而生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体现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在新的历史时期的新发展新高度新特点,蕴含着一位大国领袖在勇于应对重大风险、抵御重大挑战、克服重大阻力、解决重大矛盾中所展现出的高超的历史驾驭能力。

问题是时代的声音。在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国内经济转轨、社会转型正处于关键时期,改革需要啃下的硬骨头正挑战着执政党的执政能力和水平的此时此刻,中国经济发展遭遇新常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所面对的、也是围绕此而展开的时代重大问题就是,如何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来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最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重要贡献亦在于此。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一种理论形态。其理论总依据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起来以后”;其实践出发点是中国现代化进程处于关键历史阶段遭逢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大逻辑;其价值取向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其核心要义是调整政府与市场新关系;其实践路径是全方位落实新发展理念。根据这一总依据、大逻辑、价值取向、核心要义和实践路径,习近平提出了一系列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思想,从而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达到了新高度,对立足于当代中国发展现实基础之上的当代中国经济理论的不断发展和深化作出了创造性的重大贡献。

“发展起来以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总依据——重要贡献在于立足新的历史方位

马克思在1843年开始政治经济学研究时,强调“从当前的国民经济的事实出发”[2]的重要性。恩格斯指出:“在自然界和历史的每一科学领域中,都必须从既有的事实出发。”[3]列宁也曾指出:“政治经济学的基础是事实,而不是教条。”[4]

在当代中国,“从当前的国民经济的事实出发”,在根本上就是从我国“发展起来以后”的事实出发,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基本事实出发。1993年,邓小平同其弟邓垦在谈话中指出:“现在看,发展起来以后的问题不比发展时少。”[5]习近平指出:“过去,我们常常以为,一些矛盾和问题是由于经济发展水平低、老百姓收入少造成的,等经济发展水平提高了、老百姓生活好起来了,社会矛盾和问题就会减少。现在看来,不发展有不发展的问题,发展起来有发展起来的问题,而发展起来后出现的问题并不比发展起来前少,甚至更多更复杂了。新形势下,如果利益关系协调不好、各种矛盾处理不好,就会导致问题激化,严重的就会影响发展进程。”[6]所谓“发展起来以后”,其主要表现就是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与此同时,我们必须认识到,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没有改变我们对我国社会主义所处历史阶段的判断,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全党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基本国情,牢牢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牢牢坚持党的基本路线这个党和国家的生命线、人民的幸福线,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奋斗。

按照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设想,未来社会及社会主义制度,应该是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率先建立。然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是在生产力相对落后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这就决定了我国的社会主义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是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邓小平强调:“党的十三大要阐述中国社会主义是处在一个什么阶段,就是处在初级阶段,是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本身是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而我们中国又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就是不发达的阶段。一切都要从这个实际出发,根据这个实际来制定规划。”[7]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基本国情、最大实际,是我们认识当下、规划未来、制定政策、推进事业的基本依据,不能脱离这个依据。由此,决定了我们党制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没有变,也不能变,不能动摇。习近平强调:“党的基本路线是国家的生命线、人民的幸福线,我们要坚持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作为兴国之要、把四项基本原则作为立国之本、把改革开放作为强国之路,不能有丝毫动摇。”[8]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习近平专门引用邓小平的一段重要讲话:“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只有坚持这条路线,人民才会相信你,拥护你。谁要改变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老百姓不答应,谁就会被打倒。”[9]须知,这段话是邓小平针对中国所处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历史阶段的国情而讲的,有着极为重要的思想价值。习近平此时引用邓小平这段重要讲话,具有极强的现实针对性和理论警示意义。

当然,我们还要看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每个新时期呈现出来的新要求新特点,我们的具体政策要依据新时期新要求新特点而相应有所调整。在改革开放之后的一个时期,“快速发展、大干快上、片面追求经济增长”的思想,曾经在部分领导干部头脑中盘踞,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仍居于支配地位,“唯GDP论”风行一时。尽管中国经济发展速度令世人瞩目,经济总量也已经处于世界前列,进出口总额、对外直接投资等指标名列前茅,但粗放型增长方式的后果却是资源环境约束加剧,科技创新能力不强,劳动生产率提升迟缓,产业结构畸轻畸重,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协调不平衡不可持续问题突出,等等。以铺摊子上项目为主的旧有经济增长路径依赖亟需打破,经济发展方式不转型已是难以为继。

当今,我国正步入邓小平当年所讲的“发展起来以后”的时期。“发展起来以后”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改革开放之初的初级阶段具有不同的要求和特点,也必然面对不同的情况和问题。面对新情况新问题,2013年10月7日,习近平在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发表演讲时明确表示:中国“不再简单以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论英雄,而是强调以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为立足点。”[10]2013年底,他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进一步谈了对经济增长率的看法:“我们要的是实实在在、没有水分的速度,是民生改善、就业比较充分的速度,是劳动生产率同步提高、经济活力增强、经济结构调整有成效的速度,是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得到提高、又不会带来后遗症的速度。”[11]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习近平特别强调:“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不是新一轮大干快上,不能靠粗放型发展方式、靠强力刺激抬高速度实现‘两个翻番’,否则势必走到老路上去,那将会带来新的矛盾和问题。我们不仅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且要考虑更长远时期的发展要求,加快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的经济发展方式。这样,才能建成高质量的小康社会,才能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奠定更为牢靠的基础。”[1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发展处于新的历史方位,应运而生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主要是回答我国“发展起来以后”遇到的更多更根本的问题。如在政府主动调控下,经济增长速度从高速转向中高速,经济发展方式从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朝着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目标转型,经济结构从增量扩能为主逐步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举,经济发展动力从主要依靠资源和低成本劳动力等要素投入转向创新驱动等,这是在此历史进程中所面临的诸多新矛盾新问题。

既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基本国情、最大实际出发,又针对我国“发展起来以后”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进而创新经济理论,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新发展的一个重要贡献。其重要贡献在于:既强调初级阶段的“国民经济的事实”,又谆谆告诫“发展起来以后”所面临问题的复杂性严峻性,并在理论上予以说明澄清,具有很强的理论警示意义。

经济发展新常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出发点——重要贡献在于确定经济发展新时空的大逻辑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一大特点,就是一切从实际出发,从当代中国的实际出发,从当代中国经济所面临的问题出发。马克思曾指出:“一个时代的迫切问题,……主要的困难不是答案,而是问题。……世界史本身,除了用新问题来回答和解决老问题之外,没有别的方法。”[13]人类历史发展进程,其实质就是不断解决问题的进程;旧的问题解决了,新的问题又出现了,经济社会发展由此呈现出“螺旋式”上升的特点。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经济处于一个什么样的历史基点上?遇到了什么样的机遇和挑战?对此,习近平作出了明确回答:“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增强信心,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适应新常态,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14]“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适应新常态”这句话实际上意味着,在我国“发展起来以后”,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就是遭逢经济发展新常态。这是当今中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和大问题。诚如马克思所言:“问题是时代的格言,是表现时代自己内心状态的最实际的呼声。”[15]中国经济在“发展起来以后”这一新的历史起点上所表现出的新状态决定了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这一大逻辑,就必须改变既有经济发展路径,打破固有路径依赖模式,以适应新常态、把握新常态、引领新常态。

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首要根本任务。为快速发展经济,我们初始注重要素驱动和投资规模驱动,实行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而在我国“发展起来以后”阶段,这种经济增长方式到了无法持续的地步,经济发展新常态不期而至。习近平指出,“十三五”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显著特征就是进入新常态。新常态下,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特点是:增长速度要从高速转向中高速,发展方式要从规模速度型转向质量效率型,经济结构调整要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举,发展动力要从主要依靠资源和低成本劳动力等要素投入转向创新驱动。这些变化,是我国经济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优化、结构更合理的阶段演进的必经过程。[16]

“历史过程分析方法”是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法,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所运用的一个重要方法。习近平指出,从历史长过程看,我国经济发展历程中新状态、新格局、新阶段总是在不断形成,经济发展新常态是这个长过程的一个阶段,这完全符合事物发展螺旋式上升的运动规律。[17]

2016年1月18日,习近平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中,即从时间和空间大角度审视我国发展,为我们提供了进一步全面认识和把握经济发展新常态的新视角。从时间上看,我国发展经历了由盛到衰再到盛的几个大时期,今天的新常态,是这种大时期更替变化的结果。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用几十年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发展历程,创造了世界发展的奇迹。但随着经济总量不断增大,我们在发展中遇到了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经济发展面临动力转换节点,低成本资源和要素投入形成的驱动力明显减弱,经济增长需要更多驱动力创新。从空间上看,我国出口优势和参与国际产业分工模式面临新挑战,经济发展新常态是这种变化的体现。改革开放以来,建立在劳动力成本低廉优势和发达国家劳动密集型产业向外转移机会基础上的大规模出口和外向型发展,成为我国经济高速增长的重要推动力。与此同时,我国劳动力等生产要素成本上升较快,而全球贸易发展进入低迷期,更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世界经济发展的一个基本态势,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把经济增长动力更多放在创新驱动和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上。

习近平进一步明确指出:“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18]习近平关于中国经济发展大逻辑的重大判断,是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步入发展起来以后的历史进程相适应的,体现了逻辑与历史的统一。这一逻辑判断,充分反映了我国改革开放的历史实践、经济发展现实实践的新要求新特征,体现了对经济发展内在本质和规律的深刻认知。

对经济发展大逻辑的研判和认知,决定了调整经济发展路径的清晰指向。一定要彻底抛弃用旧的思维逻辑和方式方法再现高增长的想法,要坚持辩证法。一方面,我国经济发展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我国仍处于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经济韧性好、潜力足、回旋余地大的基本特征没有变,经济持续增长的良好支撑基础和条件没有变,经济结构调整优化的前进态势没有变;另一方面,也面临着很多困难和挑战,特别是结构性产能过剩比较严重。这是一个绕不过去的历史关口,只有加快改革创新,变中求新、新中求进、进中突破,才能推动我国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

对经济发展大逻辑的研判和认知,决定了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径。传统的经济发展路径已经走到尽头,特别是面临着经济发展动力转换节点,低成本资源和要素投入形成的驱动力明显减弱。问题倒逼改革。随着全面深化改革的不断推进,特别是全面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新的发展动能正在生长培育。这一切,决定了新常态下,尽管我国经济面临较大下行压力,但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我国仍处于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特殊的发展时期和历史节点,决定了顶层设计必须要为经济可持续发展规划出一条新路径。对此,习近平明确要求,宏观经济政策要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有力、有度、有效落实好“三去一降一补”重点任务;引导好发展预期,用稳定的宏观经济政策稳定社会预期,用重大改革举措落地增强发展信心。[19]

围绕经济发展新常态所作出的一系列重要论述,十分鲜明地体现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与时俱进的时代性。其重要贡献之一,就是其经济思想所蕴含的新的时空观:既强调经济发展新常态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个事件,是一个必须要经历的历史阶段,不能用好与坏来衡量;又从空间上为中国经济在国际经济总体布局中准确定位,对当下和未来中国经济速度、结构和动力的变迁,提出了明确的指向和要求。

以人民为中心: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价值取向——重要贡献在于确立经济发展的人民情怀

以人为本,是马克思经济学的核心价值。马克思毕生都在探索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途径。他以对“最贫困和人数最多的阶级”关怀来重新审视和改造古典经济学,尤其重视分配和社会发展问题。在马克思看来,共产主义“是人向自身、向社会的(即人的)人的复归,这种复归是完全的、自觉的而且保存了以往发展的全部财富的。这种共产主义,作为完成了的自然主义,等于人道主义,而作为完成了的人道主义,等于自然主义,它是人和自然界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是存在和本质、对象化和自我确证、自由和必然、个体和类之间的斗争的真正解决。”[20]西方马克思主义代表人物弗洛姆指出:“马克思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马克思关心的是人,而且他的目标就是让人从他自己的安排和行为所造成的束缚自身的囚笼中解放出来。”[21]

马克思和恩格斯实现了政治经济学的伟大革命,科学地确立了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明确指出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不是物,而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社会生产关系。社会生产关系,既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也包括由此决定的各社会阶层在生产过程中的相互关系及最终的分配关系。可以看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不同于西方其他经济学流派,它们或专注于单纯的物质生产,或偏向于抽象的制度层面。只有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将人的关系置于物的生产之上进行深入研究,最终为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服务。

新常态下的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一个极为重要的问题,就是物的发展以牺牲人的发展为代价,物化生存导致人的价值虚无。如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的无序性、不平衡性所导致的生态环境恶化、资源损失巨大,对人民的生命财产产生了严重危害,背离了经济发展的初衷,人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不足。针对这一问题,习近平特别强调经济发展建设要注重“人”的因素,强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强调城市发展要坚持以人为本,等等,突出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习近平强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这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根本立场。”[22]习近平指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要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为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牢牢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要坚持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作为经济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部署经济工作、制定经济政策、推动经济发展,都要牢牢坚持这个根本立场。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核心价值取向。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常委与中外记者见面会上,习近平目光坚毅饱含深情地说:“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23]他还说:“我们的责任,就是要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努力解决群众的生产生活困难,坚定不移走共同富裕的道路。”[24]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意味着习近平注重从历史、政治和哲学的角度认识和把握当代中国的政治经济学。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当代中国历史发展的逻辑必然凸显出来的,这是历史性;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了中国共产党人在当代中国经济建设上的根本政治立场,这是政治性;以人民为中心,体现了唯物史观中的人民群众观点,这是哲学观。

着力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体现了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体现了人民是推动历史发展的根本力量的唯物史观。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发展的历史是人民群众实践活动的历史,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习近平指出:“人民是创造历史的动力,我们共产党人任何时候都不要忘记这个历史唯物主义最基本的道理。”[25]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就是要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充分尊重人民所表达的意愿、所创造的经验、所拥有的权利、所发挥的作用;就是尊重人民首创精神,自觉拜人民为师,向能者求教,向智者问策,从群众中汲取无穷的智慧和力量。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指导思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重点和难点在“全面”。“全面”,要求的是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习近平强调,如果到2020年我们在总量和速度上完成了目标,但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更加严重,短板更加突出,就算不上真正实现了目标。[26]全面小康,覆盖的人口要全面,是惠及全体人民的小康。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全面小康才能真正造福全体人民。全面小康,覆盖的区域要全面,是城乡区域共同发展的小康。习近平特别强调要把“三农”工作牢牢抓在手上。他指出:“没有农村的全面小康和欠发达地区的全面小康,就没有全国的全面小康。”[27]与此同时,习近平十分重视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强调要坚持把城镇化质量明显提高摆在突出位置,更加注重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更加注重环境宜居和历史文脉传承,更加注重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和幸福感。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体现了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要求。共同富裕,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目标。按照马克思、恩格斯的构想,共产主义社会将真正实现社会共享、实现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实现这个目标需要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习近平曾向各级领导干部明确提出:“不提不切实际的口号,不提超越阶段的目标,不做不切实际的事情。”[28]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不能做超越阶段的事情,但也不是说在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方面就无所作为,而是要根据现有条件把能做的事情尽量做起来,一步步落实好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正如习近平所强调的:“任务一经确定,就要一步一个脚印、稳扎稳打向前走,积小胜为大胜,积跬步致千里。”[29]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处处所体现的对中国共产党根本宗旨之依归,充分说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绝不是冷冰冰的理论教条,而是充满着十分强烈的人文情怀,极富感性色彩的人文情怀又转化为指导现实的理性战略和路线方针政策。高度重视经济建设实践中人民的主体性与获得感和幸福指数,高度重视各种改革措施实施过程中人民的可接受度,自觉将以人民为中心作为指导经济建设的指挥棒,可以说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一个重要贡献。

政府与市场新关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核心要义——重要贡献在于把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提升到国家治理高度

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是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中的一个重要关系。在《巴师夏和凯里》手稿中,马克思站在历史科学的高度,认为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是历史地产生的,具有必然性。古典政治经济学形成于资本主义生产力冲破封建专制的特殊历史时期。这个历史时期是面向未来的、进步的,它能够在资产阶级的视野之内对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进行实事求是、不偏不倚的研究。而之后的资产阶级经济学,则纯粹站在资本利益的角度来阐释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因而是“非历史的和反历史的”。[30]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站在马克思主义以人民为中心的立场,准确地阐释了经济发展新常态背景下如何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关系问题。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坚持唯物辩证法的两点论,坚持以人民利益为中心,以促进共同富裕为指向,对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关系做出了符合我国发展实际的理论廓清,这必将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产生深远的历史影响。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经济的发展走向突出呈现出随政府与市场关系上下起伏跌宕的特点。建国初期,囿于计划经济思想的束缚,在处理政府与市场关系方面,更多地是强调政府的管制作用,市场缺乏活力,这在一定意义上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们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和认知,不再把计划经济作为社会主义的本质。在理论和实践上,对市场在经济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政府与市场之间的关系有了更为准确的认识,符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性质和要求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也不断完善,有力地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

1992年,党的十四大提出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出要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这一重大理论突破,对我国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从党的十四大以来的20多年间,对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我们党一直在根据实践的拓展和认识的深化,寻找新的科学定位。党的十五大提出“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党的十六大提出“在更大程度上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党的十七大提出“从制度上更好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党的十八大提出“更大程度更广范围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可以看出,我们党对政府和市场关系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化。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31]这一表述不仅明确了未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所在,更对市场的地位和作用进行了重新定位,是政府与市场关系在认识上的一次重大理论突破:

第一,把正确处理好政府与市场关系放在了提升治国理政水平和能力的高度来认识。习近平明确指出,作出“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定位,有利于在全党全社会树立关于政府和市场关系的正确观念,有利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有利于转变政府职能,有利于抑制消极腐败现象。

第二,强调要全面地辩证地看待政府与市场之间的关系。习近平指出,我国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我们仍然要坚持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发挥党和政府的积极作用。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并不是起全部作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既要发挥市场作用,也要发挥政府作用。习近平指出:“在市场作用和政府作用的问题上,要讲辩证法、两点论,……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二者是有机统一的,不是相互否定的,不能把二者割裂开来、对立起来,既不能用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取代甚至否定政府作用,也不能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取代甚至否定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32]要正确认识市场和政府在资源配置中的不同作用,将市场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看作一个有机的整体,善于用市场调节的优良功能抑制“政府调节失灵”,善于用政府调节的优良功能纠正“市场调节失灵”。

第三,强调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是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优势的内在要求。习近平进一步指出,强调政府的职责和作用主要是保持宏观经济稳定,加强和优化公共服务,保障公平竞争,加强市场监管,维护市场秩序,推动可持续发展,促进共同富裕,弥补市场失灵。[33]

第四,在廓清政府与市场关系的基础上,对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做出了更明确的阐释。我们党在坚持基本经济制度上的观点是明确的、一贯的,而且是不断深化的,从来没有动摇。《中国共产党章程》都写明了这一点,这是不会变的,也是不能变的。习近平指出,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中国共产党确立的一项大政方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必然要求。[34]习近平特别重申“三个没有变”:非公有制经济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没有变,我们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方针政策没有变,我们致力于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环境和提供更多机会的方针政策没有变。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要坚持公有制为主体;我们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必须要坚持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格局。这就是我们基本经济制度的由来。对于社会上关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极左或极右的看法,习近平的观点鲜明有力:“任何想把公有制经济否定掉或者想把非公有制经济否定掉的观点,都是不符合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都是不符合我国改革发展要求的,因此也都是错误的。”[35]关于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的关系,习近平强调:“公有制经济、非公有制经济应该相辅相成、相得益彰,而不是相互排斥、相互抵消。非公有制企业搞大了、搞好了、搞到世界上去了,为国家和人民作出更大贡献了,是国家的光荣。党和政府当然要支持,这一点是毫无疑义的。”[36]

第五,党和政府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需要处理好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的新型政商关系,或者说是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习近平指出,新型政商关系,概括起来就是“亲”“清”两个字。对领导干部而言,所谓“亲”,就是要坦荡真诚同民营企业接触交往,特别是在民营企业遇到困难和问题的情况下更要积极作为、靠前服务,对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多关注、多谈心、多引导,帮助解决实际困难。所谓“清”,就是同民营企业家的关系要清白、纯洁,不能搞权钱交易。对民营企业家而言,所谓“亲”,就是积极主动同各级党委和政府及部门多沟通,讲真话、说实情、建诤言,满腔热情支持地方发展。所谓“清”,就是要洁身自好,走正道,做到遵纪办企业,光明正大搞经营。[37]习近平从领导干部和民营企业家两个行为主体各自规范及其关系互动的层面上精辟地阐明了新型政商关系的核心要求,从一个新的角度阐述了新常态下政府和市场的关系问题,生动而朴实,令人耳目一新。

强调要坚持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发挥党和政府的积极作用;强调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并不是起全部作用,等等,其实质是把处理好政府与市场关系置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高度来看待,这正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重要贡献。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对政府与市场关系的科学表述,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阐发,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一次深化和飞跃。

新发展理念: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实践路径——重要贡献在于把新发展理念看做引领我国发展全局的深刻变革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革命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探讨经济社会形态的“经济运动规律”,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规律”。马克思在《资本论》“初篇”(《〈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提出了以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为主线的历史观,提出了经济社会形态、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等原创性的学术话语,并阐释了它们之间的矛盾运动规律。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发展理念,内蕴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是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的生动体现。历史唯物主义告诉我们,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在十八届五中全会上所提出的新发展理念中,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属于生产力的范畴;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则属于生产关系的范畴。新发展理念充满着强烈的问题意识,针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不平衡不和谐不可持续问题提出了切实解决问题的路径。

创新发展,注重解决的是发展动力问题。习近平指出:“老路走不通,新路在哪里?就在科技创新上。”[38]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就强调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我国创新能力不强,科技发展水平总体不高,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能力不足,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这是我国这个经济大个头的“阿喀琉斯之踵”。新一轮科技革命带来的是更加激烈的科技竞争,如果科技创新搞不上去,发展动力就不可能实现转换。习近平认为,发展动力决定发展速度、效能、可持续性。[39]对我国这么大体量的经济体来讲,如果动力问题解决不好,要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两个翻番”是难以做到的。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都有利于增强发展动力,但核心在创新。抓住了创新,就抓住了牵动发展全局的“牛鼻子”。

协调发展,是从发展方式上解决不平衡问题,即解决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在区域、城乡、经济和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等方面出现的不平衡问题。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十分重视并善于运用唯物辩证法来认识和探索人类社会发展中的矛盾运动规律。马克思提出,社会再生产分为生产资料生产和消费资料生产两大部类,两大部类必须保持一定比例关系才能保证社会再生产顺利实现。习近平强调要防止在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后,仍然忽略发展的整体效能的倾向。他强调,我们必须牢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正确处理发展中的重大关系,不断增强发展整体性。[40]同时还强调,从当前我国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突出问题出发,我们要着力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城乡协调发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推动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融合发展。[41]

绿色发展,是从发展基础上注重解决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在对待自然问题上,恩格斯深刻指出:“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每一次胜利,起初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往后和再往后却发生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影响,常常把最初的结果又消除了。”[42]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人因自然而生,人与自然是一种和谐共生关系,对自然的伤害最终会伤及人类自身。只有尊重自然规律,才能有效防止在开发利用自然上走弯路。如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习近平指出,要“坚决摒弃损害甚至破坏生态环境的发展模式和做法,决不能再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一时一地的经济增长。要坚定推进绿色发展,推动自然资本大量增值,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人民生活的增长点、成为展现我国良好形象的发力点。”[43]绿色循环低碳发展,是当今时代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方向,是最有前途的发展领域,我国在这方面的潜力相当大,可以形成很多新的经济增长点。

开放发展,是从发展空间上注重解决发展过程中国与国之间在经济合作与竞争中的关系问题。早在19世纪,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共产党宣言》《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资本论》等著作中就详细论述了世界贸易、世界市场、世界历史等问题。《共产党宣言》指出:“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马克思、恩格斯的这些洞见和论述,深刻揭示了经济全球化的本质、逻辑、过程,奠定了我们今天认识经济全球化并积极实施对外开放的理论基础。实践告诉我们,要发展壮大,要拓宽发展空间,就必须主动顺应经济全球化潮流,坚持对外开放,充分运用人类社会创造的先进科学技术成果和有益的管理经验。习近平认为,我们大胆开放、走向世界,无疑是选择了正确方向。[44]关于当前我国开放发展所面临的国际国内形势,习近平从四个方面进行了深入分析:一是国际力量对比正在发生前所未有的积极变化,但更加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的形成,依然任重道远;二是世界经济还没有找到全面复苏的新引擎;三是我国在世界经济和全球治理中的分量迅速上升,但我国经济大而不强问题依然突出,我国经济实力转化为国际制度性权力,依然需要付出艰苦努力;四是我国对外开放进入引进来和走出去更加均衡的阶段,但支撑高水平开放和大规模走出去的体制和力量仍显薄弱。[45]由此可以看出,当前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局面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全球经济治理体系和规则正在面临重大调整,我们需要不断提高对外开放的质量和发展的内外联动性,由以往用市场换技术的低端开放走向实施“一带一路”倡议的高端开放,增强运用国际经贸规则的本领,以扩大开放带动创新、推动改革、促进发展。

共享发展,是从发展目的上注重解决社会公平正义问题,即分配领域中出现的问题。习近平指出,当前我国分配不公问题比较突出,收入差距、城乡区域公共服务水平差距较大。[46]为此,我们必须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作出更有效的制度创新安排。落实共享发展理念,归结起来包括两个层面:一是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举全民之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把“蛋糕”做大;二是把不断做大的“蛋糕”分好,让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得到更充分体现,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要扩大中等收入阶层,逐步形成橄榄型分配格局。特别要加大对困难群众的帮扶力度,坚决打赢农村贫困人口脱贫攻坚战。习近平强调,落实共享发展是一门大学问,要做好从顶层设计到“最后一公里”落地的工作,在实践中不断取得新成效。[47]

“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发展理念,既是我国“发展起来以后”解决当今我国经济下行压力且由大国成为强国的决定性因素,也是存在的五大短板,同时由于它涉及到发展动力、发展方式、发展基础、发展空间和发展目的,它们之间相互贯通、相互促进,是具有内在联系的集合体,因而还关乎我国发展全局。由此,树立并落实新发展理念,将引起我国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习近平指出,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是针对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世界经济复苏低迷开出的药方。[48]这一剂良药解决的不仅仅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以及对世界经济的贡献问题,同时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实现从理论到实践完美一跃的重要途径。

“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发展理念,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发展观在当代中国新的历史条件下的新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与当代中国经济生动实践的新融合。它以决定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主要矛盾(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为理论主线,高度重视社会发展作为一种自然历史过程的规律性,高度重视人类社会与自然存在的平衡和谐性,高度重视人类社会发展的有机整体性,高度重视人类社会发展的合目的性,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一大重要贡献。

[1]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5-19(02).

[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C].人民出版社,2009.156.

[3][4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C].人民出版社,1995.288,383.

[4]列宁全集(第58卷)[C].人民出版社,1990.86.

[5]邓小平年谱[M].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1364.

[6][16][17][18][26][40][41][43][44][45][46][47]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外文出版社,2017.78-82,198-245.

[7]邓小平文选(第三卷)[C].人民出版社,1993.252.

[8][9]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7-02(02).

[10]习近平在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上的演讲[N].人民日报,2013-10-08(03).

[11]《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四、实现实实在在没有水分的增长——关于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N].人民日报,2014-07-07(10).

[12]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节选)》[J].求是,2016,(01).

[13][1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C].人民出版社,1995.203.

[14]习近平在河南考察时强调:深化改革发挥优势创新思路统筹兼顾 确保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社会和谐稳定[N].人民日报,2014-05-11(01).

[19]习近平主持召开经济形势专家座谈会强调 坚定信心增强定力 坚定不移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N].人民日报,2016-07-09(01).

[2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C].人民出版社,1979.120.

[21]弗洛姆.人的呼唤[M].上海三联书店,1991.92.

[22]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八次集体学习时强调 立足我国国情和我国发展实践 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N].人民日报,2015-11-25(01).

[23][24]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外文出版社,2014.5.

[25]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2016年版)[M].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6.128.

[27]习近平关于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论述摘编[M].中央文献出版社,2015.24.

[28]习近平: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N].学习时报,2012-05-28.

[29]习近平:汇聚起全面深化改革的强大正能量[N].人民日报,2013-11-29(01).

[3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C].人民出版社,1995.9.

[31]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人民日报,2013-11-16(01).

[32]习近平.正确发挥市场作用和政府作用 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N].人民日报,2014-05-28(01).

[33]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说明[N].人民日报,2013-11-16(01).

[34][35][36][37]毫不动摇坚持我国基本经济制度 推动各种所有制经济健康发展[N].人民日报,2016-03-09(02).

[38]习近平: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七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二次院士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6-10(02).

[39]习近平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5-10(02).

[48]习近平.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 确保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N].人民日报,2016-01-07(01).

猜你喜欢
经济发展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国企发展如何提高“质感”——以陕汽党建引领发展为例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经济日历
区域发展篇
图说共享发展
中国经济
图说协调发展
教师发展
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