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别人把地瓜种成这样大规模的产业,卖出这样的高价,大家在羡慕之余,更感觉到差距,激起追赶比超的斗志:“我们的地瓜品质不比别人差,也一定要把产业做好!”
春天生机盎然,给人带来希望。又到了地瓜收获的季节,白沙黎族自治县元门乡南训村福才村民小组什割田洋里,一年比一年热闹。大伙儿在地里采挖、筛选、装箱……忙得不可开交,淌着汗珠的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意。
“蔡书记,你快看,今年的地瓜长得多好!”福才村民小组副组长王诚干手里拎着刚挖出来的一筐地瓜,笑着向我打招呼。两年前,王诚干还是村里的贫困户,为了给母亲治病四处借钱,甚至到了揭不开锅的地步。多亏这地瓜,去年底王诚干家不但脱了贫,还盖了新房。在村里,类似的故事还有很多……
2016年10月,我被派驻到南训村担任第一书记。这里山清水秀,空气清新,然而全村共436户1873人,贫困户就有172户653人。该怎么帮他们脱贫?经过了解,南训村因为有大片松软的沙土地,非常适合地瓜生长,出产的地瓜清香甘甜、口感粉糯,在白沙小有名气。多年来,地瓜就是当地村民的主要经济来源,尤其是南训村下辖的福才村民小组,73户中就有67户种植地瓜,对种地瓜有感情、有经验、有基础。我和村“两委”干部商议,因地制宜把“福才地瓜”做成品牌,对外推广,进而带动全村的发展。
要打响“福才地瓜”这块招牌,技术是难关。福才村民小组组长符妹虹告诉我,因为村民不懂技术,无法保证地瓜的品质,去年很多地瓜就因长虫卖不出去。“现在已经到了开种季节,能不能找人教教我们?”
我和村“两委”干部先联系派出单位省委老干部局,接着联系了白沙县关工委科技团等部门,争取到他们的支持。我们又组织村干部和地瓜种植户代表,先后到澄迈县桥头镇沙土村和文昌市昌洒镇白土村考察学习。看到别人把地瓜种成这样大规模的产业,卖出这样的高价,大家在羡慕之余,更感觉到差距,激起追赶比超的斗志:“我们的地瓜品质不比别人差,也一定要把产业做好!”
回到村里,我和村“两委”召集村民座谈。大家纷纷献计献策,最后初步理出“三步走”的发展思路:第一步,科学种植,提质增产;第二步,加强宣传,拓宽市场;第三步,打造品牌,提升价值。说干就干,我们随即邀请白沙县关工委科技团、白沙县农业科技局等有关单位和专家到村里考察,又找有关部门免费提供部分设备、有机肥和防虫药物。在多方的帮助下,在什割田洋就地建起了282亩栽培示范基地,以“基地+农户”模式助推产业发展,专家给予技术帮扶。这样一来,各个关键环节都有了保障。
然而,事情并没有想象中顺利。一些村民由于思想观念保守,担心这样会改变地瓜的口感,不肯采用新的种植技术。也有村民还在观望,开种在即,是用新技术还是老办法,他们依然徘徊不定。
我与专家一合计,必须让他们看到新技术的优势。我们把青年种植户符永赞家的几亩地当成试验田,开设培训课堂,让大家边学边瞧。看着试验田的瓜苗长势越来越好,不少观望的村民逐渐加入新种植方法的队列中来。符永赞也成为村里的科技种植示范户,现在俨然是村里的“代课专家”。
目前,“福才地瓜”种植已辐射到周边村庄,带动种植规模近400亩,平均每亩比往年增产约500斤,按照目前的地头价,每亩可增收2000多元,一季下来,每户就能平均增收8000多元。去年底,在地瓜产业带动下,福才村民小组贫困户全部实现脱贫。
2017年,在县政府、县电商办的指导下,福才村民小组45户种植户开办线上微店,成了海南首个微店村,传统农民变身微商,足不出户便可把地瓜、农家鸡和笋干等农产品卖出去。同年5月,省委书记刘赐贵在白沙电子商务产业园调研时,看到“福才地瓜”的展位,高兴地为福才村“地瓜上网”点赞。有了规模和品质,今年3月,县政府、乡政府等有关部门为“福才地瓜”举办推介会,有两家企业与村里签订了采购合作意向书。眼看销路越来越宽,群众心里就越踏实,发展产业致富奔小康的劲头更足了。
目前,“福才地瓜”已是白沙最具知名度的特产之一。一路走来终有收获,多少人付出了艰辛,我能参与其中,倍感幸运,虽苦尤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