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当代贵州全媒体记者 / 王琳 见习记者 / 刘诗雅
从偏僻山村的普通绣娘到返乡创业带动一方的“领头雁”,并成为全国人大代表,韦祖英每走一步,都像手中的一针一线般扎实。
1980年7月,韦祖英出生在贵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从江县马安村。她从小便跟着母亲学习苗绣。15岁时,韦祖英就成为当地小有名气的绣娘。
20岁时,韦祖英和姐妹们一起去了广东。“那时候出去打工,一方面是因为家庭条件不好,另一方面是觉得好玩。”
2005年后,韦祖英与丈夫陈国祥一起到广州一家绣花厂工作,每天早出晚归,每月只有两天休息时间。在绣花厂,看着轰轰作响的机械绣床、转得飞快的线团子和眼花缭乱的针法,韦祖英琢磨着,等挣到钱也买上几台绣花机自己办个厂。
有了梦想的韦祖英,白天在厂里操作大型缝纫机,一边工作一边学,晚上在脑海中反复思索,很快便掌握了机械缝纫技术和电脑刺绣知识。
投资办厂,说着容易做起难,在韦祖英的盘算里,办厂急不得。然而,一件小事却让她久久不能释怀,也加速了她返村办厂的计划。
2007年春节后,韦祖英和姐姐收拾行囊,准备出门打工。“妈妈不要走,我不要你走……”韦祖英姐姐6岁的儿子突然“哇”地一声大哭起来,冲向要上车的妈妈,紧紧攥着她的衣角不让走。
“孩子哭得叫人心酸,我觉得心里又苦又难受。”韦祖英说。
2010年,得知政府对返乡创业者有优惠扶持政策,她下定决心回家办厂。与丈夫商量后,2011年初,韦祖英带着积蓄回家了。
在穷窝窝里办厂?不少人在观望。韦祖英知道,万事开头难,只有自己先干出一番成绩,才能让乡亲们跟着干。韦祖英的想法得到了二姐和姐夫的支持。2011年8月,韦祖英的“从江县花甲电脑绣花厂”在二姐家楼下正式创立,只有1台电脑绣花机和2台缝纫机,员工仅有韦祖英夫妇和二姐、姐夫4人。
“起初不熟悉机器,打版做得不好,绣得也不好。”办厂头三个月的艰难让韦祖英明白了理论与实际操作间的差距,不服输的她与丈夫开始四处向成熟的绣花厂“取经”。
勤学善思的韦祖英很快找到门道,产品越做越好,销路越来越广,产业越做越大。2014年,村里成立“韦祖英刺绣合作社”,韦祖英免费给大家培训各项技能,带着大家一起发展。
“每年我都会根据市场需要,创新出更多更好看的花纹图案……”韦祖英拿着一把剪刀在废烟盒上翻飞,不过两分钟,一条鲤鱼和一对鸳鸯便栩栩如生地呈现眼前。
“设计出好的样式,祖英总会分享给我们,遇到不懂的地方,她也会仔细地教我们。”在绣娘贺培妹看来,韦祖英不仅热心肠,还十分努力和负责。
在韦祖英的带动下,马安村实现了从“打工潮”向“创业潮”的大转变。如今,马安村有200余名绣娘从事刺绣加工,不少绣娘还成了“女老板”。村里办起了大型绣花厂3家,家庭刺绣作坊28家,绣品店32家……2017年,马安村“刺绣一条街”总收入达600余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