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评论员 黄亮
如何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将美丽山水转换成农民致富的门路,是提高生态文明意识的关键。只有让群众尝到生态文明带来的实实在在的甜头,才能激发其保护生态的内生动力,让生态文明意识真正落户安家。
因此,为绿水青山设计一套赢利模式,是提高生态文明意识的重要一环。这其中困难不少:一是生态环境属公共产品,如洁净的空气,其消费不具有排他性,无法向游客收费。二是环境消费属精神文化消费,计价有困难。游客享受了多少乡愁说不清,值多少钱也难以计算。
经济学处理此类问题有个办法,那就是寻找委托品,将不能计价的商品或服务借助委托品进行交易。比如,商家卖矿泉水既是卖水,同时也是卖“方便”。由于“方便”不好计量,商家就将“方便”委托到了矿泉水上。小瓶卖2元,大瓶卖3元,水多一倍而价格未高一倍,因为水增加了而“方便”没增加。
上述例子带来的启示是,绿水青山要变成金山银山,必须找到委托品。将乡愁委托到古村、古树、古井的门票上,将美丽山水委托在特色农产品上,于是,通往金山银山的大门便打开了。许多农民未必知晓个中道理,然而,他们却是实践中寻找委托品的高手。例如,海南省澄迈县的农民把无污染的富硒土壤委托到地瓜上,使得原来每斤两元左右的地瓜,以十元甚至更高的价格行销大江南北;海口市石山镇的农民在当地特殊的地质石头上种植石斛,价格翻了一番并远销全国;在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人们将原生态的田园风光委托到了琼中绿橙上,每斤可售20元。毋庸置疑,上述地瓜、石斛和绿橙,如果生长在污染严重的地方,没有绿水青山的优美生态作为依托,是很难卖出高价的。
找到委托品之后,帮助农民成功推销出去,是将绿水青山变为金山银山的关键环节。为此,海南省委、省政府做了大量推动工作:在线上,联合淘宝、京东等电商巨头,大力发展农村电商,为富有特色的农产品打开销路;在线下,号召省级领导干部带头“以购代捐”购买农特产品,并借助媒体在社会上掀起了“我为家乡卖特产”的热潮;加大乡村路桥、通讯、电气等“五网”基础设施建设,方便人、货流通。这些旨在帮助农民脱贫致富的举措,打通了道路,打通了销路,打通了心路,让农民尝到了绿水青山带来的实实在在的好处。
要让良好的势头延续下去,城乡之间的交流是一项长期工程。“唯以心相交,方能成其久远。”未来可考虑夯实城乡交流的人文基础,在全岛范围内逐步形成城乡交流机制。比如,在现有“美丽海南百镇千村”和共享农庄的条件下,鼓励中小学生到农村郊游住宿,让青少年接触自然和农林牧渔业生产,培养其对农业、农村和农民的正确认识和感情;中高等学校可利用毕业旅行等户外活动,积极引导学生体验播种、浇灌、收割、放牧等农业生产活动;企事业单位可安排雇员定期到农家吃住学习,体验农村生活等。如此一来,既可引导人流和资金进入农村、进一步带动农村经济,又可加强城乡之间的感情。在此基础上,探索出中国城市化进程中避免农村凋敝、促进城乡融合的可复制可推广的“海南经验”。
当城乡交流的机制成功形成,农民寻找到的委托品持续不断地进入城市消费圈,而城里人亦络绎不绝到农村享受田园生活,城乡不分畛域,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到那时,绿水青山就是真正的金山银山——作为一枚硬币的两面,两者将共同推进海南生态文明建设,努力使其成为展示中国风范、中国气派、中国形象的亮丽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