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与动物的距离衡量着更高级的生态文明

2018-11-18 07:53本刊评论员朱薇
今日海南 2018年11期
关键词:朱鹮穿山甲野生动物

文|本刊评论员 朱薇

据《人民日报》报道,10月17日,中国政府向日本提供2只朱鹮,交付至日本佐渡朱鹮保护中心。朱鹮是日本人民非常喜爱的动物,日本民间甚至将其形容为王室“神鸟”。1981年,为了使朱鹮摆脱濒临灭绝的境地,日本政府决定把仅存的6只野生朱鹮全部捕获,进行人工饲养。然而事与愿违,随着2003年最后一只日本野生朱鹮阿金的死亡,野生朱鹮在日本已经彻底灭绝。

同样在1981年,我国科学家在陕西汉中发现了7只野生朱鹮,通过建立野生动物保护区、加大对朱鹮巢区的保护力度、修复栖息地等多种方式,目前我国野生朱鹮数量已突破1500只。这与日本政府的做法形成鲜明对比。

“羽毛如翦色如染,远飞欲下双翅敛。”朱鹮在地球上生存了2500万年,从一度濒临灭绝,到今天国内从陕西扩大到河南、浙江的分布,野生朱鹮的生存变迁,就像是一部生态文明建设的微缩图卷。

生态文明建设其实就是把可持续发展提升到绿色发展的高度,为让后人“乘凉”而“种树”,不给后人留下遗憾,而是留下更多的生态资产。我国的朱鹮保护就是一个典范。它在物种灭绝的“潮流”之中幸存下来,花费了几代野生动物保护者的心血。

例如,朱鹮喜欢吃水田中的泥鳅、小鱼、小虾,于是在野生朱鹮主要分布的陕西洋县,成片的冬水田被纳入保护,有朱鹮活动的水田禁用农药化肥,虽然粮食减产了,但有机、绿色、无公害的水稻却成为当地响亮的新名片。又由于朱鹮离不开湿地,于是汉江及其支流因朱鹮也得到了保护,河道挖沙、非法捕捞被有效遏止,那里的湿地生态系统正焕发出新的生机。如今,在朱鹮活动的地方,人与自然相处融洽,农民在田间耕种,朱鹮在地头觅食,如友似邻,优哉游哉。

但需要注意的是,对野生朱鹮的成功拯救,并不意味着我们就可以在动物保护事业上居功自傲。不久前,香港警方宣布破获一起走私穿山甲鳞片案,查获穿山甲鳞片3.3吨。若按照每1000克鳞片来自一只穿山甲计算,那么就意味着有3000余只穿山甲成了刀下亡魂。尽管全球野生动物协会禁止了穿山甲的交易,但来自亚洲市场的需求,尤其是中国市场的药用需求,导致穿山甲的非法买卖屡禁不止。

没有买卖,就不会有杀害。偷卖国家级重点保护动物也好、为一时口福而枪杀路过的鸟群也罢,指向的都是野生动物销售获利的驱动。但更重要的原因,在于动物福利的理念未深入人心,保护动物难以成为所有人的自觉,生态文明建设必将有所缺失。

今年3月11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的宪法修正案,将宪法第八十九条“国务院行使下列职权”中第六项“(六)领导和管理经济工作和城乡建设”修改为“(六)领导和管理经济工作和城乡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第一次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这标志着,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探索出了符合国情的中国特色发展道路、中国特色法治模式和中国特色环保策略,步入了新时代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和发展的新阶段。

从“盼温饱”到“盼环保”,从“求生存”到“求生态”,建设生态文明已经是全社会的共识。我们倡导绿水青山,倡导生态文明,因为绿水青山是人和自然共同的追求,而人与动物的距离衡量着更高级的生态文明。健康的生态文明,从来都是农业社会的自然呈现与工业社会人文关怀的交融,是风景与人性组合对人类心灵的滋润。尊重动物、保护动物就是尊重生态文明,如此,才能真正走向美丽中国。

“无山不绿、有水皆清、四时花香、万壑鸟鸣,替河山装成锦绣,把国土绘成丹青。”这是共和国第一任林业部部长梁希先生的夙愿,也是人们内心深处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心愿。

猜你喜欢
朱鹮穿山甲野生动物
城市野生动物的生存之道(上)
野生动物的魅力与野性
去洋县,邂逅“东方宝石”朱鹮
我的野生动物朋友
我在秦岭,当朱鹮的“衣食父母”
优雅的朱鹮
穿山甲要长大
路遇穿山甲
关于野生动物行为的5个误区
穿山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