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杨英姿
人在本质上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类生活形成各种各样的共同体,共同体的生活须由制度来规范和保障。建立健全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就是要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用制度规范人们作用于自然生态系统和人类生存环境的实践活动,用制度调节人们在环境事务中的权利与义务关系,用制度保障人们对优美生态环境的需要,用制度推动中华民族永续发展。而制度建构和制度本身都内涵着深层的价值理念和制度原则,这是制度合理性的最终根据。
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制度建构是在社会结构、实践规则、运行模式等层面落实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其中生态价值观念是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制度建构的价值导向和内在逻辑。201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下称《方案》)提出了六大理念: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树立发展和保护相统一的理念;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树立自然价值和自然资本的理念;树立空间均衡的理念;树立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理念。进一步分析这六大理念,可以从中总结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制度建构的主要价值理念。
其一,树立生态价值的理念。生态价值不仅是指大自然具有独立于人的需要和利益的自身价值,即《方案》中所说的“自然价值”,还包括人与自然作为一个生命共同体的共同体价值,即建立在自然价值基础上的生命共同体存在和发展的整体性价值。生态补偿制度的合理性即来自于它既保护了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自然价值,同时也保护和发展了满足人类需要的绿色生产力,为此作出贡献的人“应得到合理回报和经济补偿”。
其二,树立绿色发展的理念。如果说生态价值理念的实践指向侧重于保护自然生态系统、人类生存环境和生命共同体的话,那么绿色发展理念则承认人类需要发展生产力、满足美好生活需要,但其强调发展的生态限度和生态转型,是在生态承载能力和环境容量界限内的可持续发展。生态保护红线、国土空间开发保护、资源总量管理和全面节约等制度均体现了绿色发展的价值理念。
其三,树立共生共享的理念。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共建共享,是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价值选择和根本追求。共生共享理念指向的是人与自然、人与人两大关系的公平正义,即社会主义生态文明通过坚守和维护生态正义和社会正义来实现两大关系的和解和谐。国家公园体制、生态功能区划定、自然资源资产公有制、农村环境治理体制机制等制度的建立健全,均内涵着坚持生态正义和社会正义的共生共享价值理念。
价值理念是通过制度原则的中介而内化为制度的内在逻辑来引导制度建构的。生态价值理念、绿色发展理念和共生共享理念可以转化为如下制度原则而成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制度建构所遵循的基本原则。
生态优先原则。这一原则主要体现的是生态价值理念,旨在要求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制度以刚性约束的形式守住生态红线,设定不可触碰的高压线,保护住人类生存发展最基本的自然生态基础和生产生活环境。
发展底线原则。这一原则主要体现的是绿色发展理念,旨在通过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制度的设计和实施,为经济社会发展规定方向、设定界限。不是不要发展,而是要改弦更张,改变资本逻辑的发展目的、发展模式以及与之相呼应的消费模式。发展不是为了资本逐利,而是为了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包括人们对优质生态产品和优美生态环境的需要。因此,发展必须是绿色发展、低碳发展、循环发展,要坚决摒弃“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工业主义发展模式。生态红线就是发展底线,生态优先原则与发展底线原则相辅相成。
普惠民生原则。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制度对人与自然关系、对人们作用于自然生态系统的实践活动、对保护与发展的关系等进行框架的根本目的,就是要让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成果为广大人民共同享有,做到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可以说,普惠民生原则是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制度原则中的终极原则,生态优先原则和发展底线原则都将落脚于普惠民生,和谐是为了共生,共建是为了共享,保护是为了共生,发展是为了共享。
无论是节约资源、治理环境、保护生态系统,还是规约发展的生态转型,当前正在建立和完善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的八项制度,在本质上和目的上遵循和贯彻着上述三大原则。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制度建构坚持生态优先、发展底线、普惠民生等基本原则,就是要努力超越资本逻辑和工业主义模式的发展老路,使生态问题、生态危机不再成为制度性问题和结构性危机。就现实发展而言,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不是不要资本和工业,而是不能使其成为制度设计和实施的圭臬和目的,并且要使其回到工具的位置,为普惠民生、为人民幸福生活这个目的服务。
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30年来,一直不断探索绿色发展的实践路径。2018年4月,海南作为“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更是被赋予了争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生动范例的历史使命。海南对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制度的探索体现在很多层面,这里以海口市石山镇施茶村为例,分析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制度的价值理念和制度原则在实践中的落实和呈现。
施茶村位于羊山地区火山口脚下,火山地貌土壤不适合一般农作物生长,村民在石头缝里种庄稼,收成极其有限,生活贫困。多年来,施茶村党支部一直在寻找解决问题的路子,新农村建设、美丽乡村建设、乡村振兴等战略的实施,在顶层设计和源头上为施茶村走出困境、探寻出路指明了方向,注入了活力和动力。施茶村党支部根据本地特点寻找产业项目,经由海口市统筹城乡发展(集团)有限公司的指导、支持和参与,引入海南石斛健康产业股份有限公司,变资源为资本,变农民为工人和股东,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保护,农民收入显著增加,生活获得感和幸福感明显提高。分析其生态产业振兴模式,可以从中透视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制度建构的价值理念和基本原则在实践中的体现。
“良好生态+绿色发展”。火山地貌土壤虽然不适合一般农作物生长,但一些特有植物树种生长良好,如木瓜、文定果、厚皮树、重阳木等,加上火山岩特色原始地貌,构成了施茶村所在的羊山地区具有原始特色的良好生态环境。施茶村火山石斛园在保持天蓝、水碧、地绿、景美和不破坏原有林木的生态价值理念和生态优先原则下,充分利用林石地、丢荒地、火山院墙等,发展石斛原生态种植,施用农家肥,采用先进农业科技,形成了规模化种植、智能化喷灌、水肥一体化施肥的运行系统,实现了高科技与原生态的有效结合。
“基层党组织+新型集体经济”。在石斛产业考察、引进和实施过程中,施茶村党支部始终以党建为统领,以保护生态环境、发展特色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因地制宜选择生态效益好、经济效益高的产业项目,有序推动农民土地入股、分红、务工就业,是带领农民共同致富的主心骨和坚强战斗堡垒。海口市统筹城乡发展(集团)有限公司作为国有独资企业,通过市场运作发挥着政府引导的作用。海南石斛健康产业股份有限公司作为石斛项目的直接承担者,通过“政府+企业+农民”合作共赢机制,追求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统一。上述三方和施茶村农户本着共建共享共赢的原则,成立“海口施茶石斛种植专业合作社”,形成“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户”的生态产业发展模式,实践着省委七届五次全会提出的“造就一批集体经济组织”的要求。
施茶村以“生态”和“惠民”体现了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制度的生态价值、绿色发展、共生共享三大价值理念,以及生态优先、发展底线、普惠民生三大原则,值得各地因地制宜地完善、推广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