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地润城绿意浓
——海口以生态文明建设为抓手推进湿地保护纪实

2018-11-18 07:53钟瑜实习生罗慧娴
今日海南 2018年11期
关键词:海口市公园文明

文|本刊记者 钟瑜 实习生 罗慧娴

“火山下孕陷育后了滋羊养山了湿东地寨,港大地最美红树林……这就是海口,一座中国热带岛屿上的湿地之城。”今年10月25日,在迪拜举行的《湿地公约》第十三届缔约方大会上,“湿地之城”海口惊艳亮相,向世界展示生态文明建设的中国经验——全球首批国际湿地城市的荣誉称号,海口实至名归。

天蓝、地绿、水清,是我们一直追求的美好家园。近两年来,海口市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位置,以湿地城市建设为突破口,不断探路海南生态文明建设:东寨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连片浓绿、蜿蜒绵长,如同“血脉”横纵贯穿于海口大地之上;美舍河凤翔国家湿地公园,一改过去污水横流的“臭水沟”形象,用科技换来了水清岸绿景盎然;五源河国家湿地公园,深植城中央的巧慧匠心,从单一防洪升级到综合治理,延续都市生命景观河川流不息;新旧沟乡村湿地公园,发挥生态本底与人文优势,塑造成乡村振兴战略的民生示范……这座年轻的国际湿地城市,正以习近平生态文明建设思想为指引,为美丽海南铺就绿色基石。

绿色发展,走进城市生活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从“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战略高度出发,秉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等理念,将生态文明建设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为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城市发展,海口不断探索,从城区到乡村,从山海到河湖,几乎都有对生态文明建设的生动实践。

“国际湿地城市”代表了一个城市的生态成就,是目前国际上在城市湿地生态保护方面规格高、分量重、含金量足的一个奖项。海口获此殊荣,正是对习近平生态文明理念的深邃思考,对省委书记刘赐贵“海南的生态环境只能变好不能变差”和省长沈晓明“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海南的‘金饭碗’”的强力践行,更是对生态文明建设永远在路上的执念与追求。

从空中俯瞰海口,一片片沟壑纵横、绿沁于心的秀美图景,正是为海口赢得世界声誉的湿地腹地。曾经,海口也为如何“装点”这片绿而发愁。全长24公里的美舍河是流经海口主城区的母亲河,由于雨污分流不彻底、污水截留不充分,成了多次治理未果的城市“臭水沟”;羊山湿地水体污染严重、生态功能退化,湿地面积锐减了1/3。

没有思想认识的提升、政府的高位推进、完善的制度保障,绿色发展理念就等同于空中楼阁。这两年,海口为了修补多年的生态环境欠账,高位推进湿地保护,构建起生态文明建设“四梁八柱”中的一根“大梁”。

2016年底,海口市强化顶层设计,成立了以市长为组长的“海口市湿地保护修复工作领导小组”,指定市政府常务副市长作为全市湿地保护修复的总协调,明确了每个湿地保护修复项目由一名市领导牵头,明确时间节点,各项工作稳步向前推进。同时建立了海口市湿地保护管理局、海南东寨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海口市湿地保护管理中心及4个区级湿地保护管理中心,并以此为基本构成了湿地保护管理体系。

这两年,不断被强化的生态理念,逐渐被广大干部群众接受,保护湿地正在由概念理解转变为行动自觉。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望得见山,看得见水”,是对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高度凝练,也是新一届海口市委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遵循。

无论大会小会,市委领导必定要求广大党员干部牢记习总书记这“三句话”。为了让理论更贴近实际,从2016年12月开始,海口先后邀请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院长俞孔坚、国家森林防火指挥部专职副总指挥马广仁、国家湿地科学技术专家委员会委员张明祥等一批专家学者前来专题讲座,生态修复、湿地保护等生态文明新理念更深入人心。

这两年,全市上下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新理念为指导,全面融汇于各项制度建设之中。

2017年7月,《海口市湿地保护修复总体规划(2017-2025年)》实施,将全市近3万公顷湿地纳入保护范围,明确了2020年和2025年的湿地保护目标,从此有了普惠性的湿地保护修复制度。同年10月,海口成为全国首批“湾长制”试点,并率先将“河长制”与“湾长制”结合,实现“河湾同治”;2018年6月,海南省首个湿地保护协会——海口市湿地保护协会成立,海口湿地保护管理工作步入规范化、长效化。

此外,《关于加强湿地保护管理的决定》《海口美舍河保护管理规定》《海口市湿地保护若干规定》等法规陆续出台,海口生态环保法治建设不断健全。《海口市总体规划(空间类2015-2030)》《海口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等多个重要发展规划中,均有专门段落明确湿地保护修复和合理利用的措施和要求。

回归本真,让湿地融入城市生态圈

五源河国家湿地公园、美舍河凤翔国家湿地公园,是遵循生态自然法则修复起来的湿地;羊山湿地、潭丰洋省级湿地公园,是在保护与开发中成长起来的湿地……海口湿地的保护与修复,正是回归了“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系统治理,把湿地融入城市规划体系,融入城市生态体系,融入城市经济发展体系,构筑成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过程中的一大亮点。

“湿地恢复不是一劳永逸的事,要清醒认识到湿地保护恢复的长期性和艰巨性,自然恢复更为重要。”海口市湿地保护管理中心主任陈松对本刊记者说,湿地本就属于自然一部分,湿地的修复要融入生态可持续发展之中。纵观海口湿地治理的成功经验,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回归本真,让自然多出力,形成良性循环。海口真正意识到,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树,脉脉相连、缺一不可。

海口湿地主要分为四大板块:羊山火山熔岩湿地、热带北缘红树林湿地、北向滨海湿地、城市内河(湖)修复湿地。前两个板块重在保护,后两个板块是海口在推进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对湿地的再认识、重在修复。

美舍河治污是海口城市生态修复的首场“战役”。2016年底,海口决心向生态环境治理顽疾开枪,全面打响“湿地保卫战”。摒弃过去人工化、“三面光”的河道硬化渠化治理方式,美舍河采用“控源截污—内源治理—生态修复”的治理路径,特别是在美舍河流域凤翔段3.5万平方米的建筑垃圾堆弃场之上,利用原地形落差建成了八级净水梯田人工湿地,是目前全国最大的用于处理生活污水的人工湿地,日处理5000吨生活污水。

曾经“脏乱差”的城乡结合部,如今变身为“水清、岸绿、景美、民乐”的生态画卷,美舍河凤翔国家湿地公园成为海口的一张生态名片,浓缩了生态文明理念的精髓。

湿地修复的另一典型案例是五源河国家湿地公园,由昆虫旅馆、生物塔、蜻蜓塘、树池洼地、枯木串起的景观,展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独特景致。而就在2016年,五源河差一点被建设成仅具备单一防洪功能的人工河。

考虑到河流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和多样性,2017年,海口把水利工程、湿地保护和海绵城市的理念结合开展生态治水,恢复五源河河道自然形态、改善水岸生态环境,完善市民休闲空间,在继续发挥水利工程作用的同时,维护了五源河湿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生物多样性。“五源河国家湿地公园‘生态水利工程+湿地公园’的治理经验,将为海口市河流生态保护与修复提供范例。”陈松告诉本刊记者,大自然是最好的修复师,我们不刻意清理河道内存有的淤泥和草本植物,让那些自然分布的河岸植物在原生态环境下萌芽生长,野趣丛生。

湿地是以水为基本要素的地方,海口正被一个庞大的湿地网络保护着——在沿海,将海口湾等滨海湿地建设为海洋特别保护区,进行抢救性保护;在曲口,建立有“海上人参”之称的锯缘青蟹国家级种质资源保护区;在河流上,将三江河、司马坡岛、美舍河上游、五源河、三江湿地公园等建设为省级湿地公园;在水库边,将8座中型水库和29座小型水库建设为湿地保护小区。占海口陆域面积12.7%的湿地涵养着生态环境以及相连的动植物,滋润万物、生生不息。

城市得“绿”,百姓获“利”

地处琼北大地的每一片湿地,都隐含着历史厚重的海南故事,无论是《诗经》里的名篇,还是《琼州八景》的名诗,其兴起之句即写湿地——丘濬《琼台春晓》中的“缥缈波涛四望中,春光晓色回不异”;明代琼州知府程莹诗作“巨浸空中一岛清,四围海色秀南溟”……诗意般的动人景色,给予湿地灵气,意蕴悠长、美不胜收。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老百姓,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中心;还老百姓清水岸绿鱼翔浅底,为老百姓留住鸟语花香田园风光,是海口湿地保护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为此,海口坚持在保护前提下对湿地进行合理利用,用绿水青山换回了百姓张张笑脸。

如何让百姓在湿地保护中充分享受到生态红利?一批湿地公园的落成是最直接的方式。近年来,海口连续打造了美舍河凤翔国家湿地公园、五源河国家湿地公园、三角池公园。根据《海口市湿地保护修复总体规划》,海口正在着力建设1个湿地自然保护区、4个国家级湿地公园、2个省级湿地公园以及45处湿地保护小区,将使保护面积达6369公顷,占陆域湿地面积的64.38%。现如今,散落在海口各个角落的湿地公园已成为市民亲近自然、游憩休闲的好去处。

“水退为田、水漫为洋”,潭丰洋湿地有着独特火山地貌,若非一个土地整治项目,这块湿地也许没现在这么引人关注。叫停客土回填项目后,取而代之的“生态土地平整+湿地公园”建设,让周边村民从湿地保护中尝到甜头:对水菜花进行复育、修复和提升,让创新发展和湿地保护紧密结合;美丽乡村不仅是农家乐和田园采摘,诸如观鸟平台等旅游业态的更新值得期待……像潭丰洋一样让湿地回归湿地,周边群众才能从美好的生态中获益满满。

此外,海口湿地“身兼数职”,不仅为市民提供休闲娱乐场所,还承担着科研和科普功能。科普方面,作为东寨港红树林湿地一部分的红树林博物馆,截至2017年已接待参观人数7万余人次,累计举办宣教活动50余次;正在规划建设中的三江红树林科普馆预计2020年投入使用;五源河国家湿地公园的多个小微湿地展示区已经建设完成;美舍河凤翔国家湿地公园的生态科普馆已完工;沙坡郊野湿地公园也将建设农田展示区、潭丰洋省级湿地公园规划了宣教展示区。

科研方面,保护区与国内外多家科研院校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在生物、地理、医学、法学、社会学等多个学科领域开展了一系列研究工作,尤其对中国红树林的药用、育苗和造林重建技术、生物多样性、进化基因组学等领域贡献显著。近年来,相关科研成果在全国核心期刊发表130余篇学术论文,多项课题获奖。

作为在缔约方大会上第一个上台领奖的国际湿地城市代表,海口市代表团团长、副市长文斌感到无比自豪,“获评国际湿地城市称号既是对海口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肯定,更是一种激励和鞭策。海口将以此为契机,让湿地融入百姓生活,扎实有效推进海口生态文明建设,为建设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积极贡献海口力量。”随着海口市湿地保护工作的持续开展,这座城市湿地的生态价值正慢慢凸显。未来,发展湿地农业、乡村湿地游、湿地科研融合等形式多样的发展方式,将奏响一曲“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海口乐章。

猜你喜欢
海口市公园文明
我家门前的小公园
请文明演绎
漫说文明
在公园里玩
海口扶持中小企业发展
对不文明说“不”
海口市商业健身俱乐部营销现状及问题分析
海口市秀英区公共体育服务现状的调查研究
文明歌
一见如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