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远玲
支部为龙头,工厂为依托,党员为骨干,群众为主体,富民为目标,搬迁群众楼上居住,楼下就业,一人进厂,全家脱贫
近年来,平利大力实施移民搬迁工程,虽实现了“搬得出”,但如何“稳得住、能致富”?平利积极探索“支部+新社区工厂+贫困户”精准扶贫模式,实现了“楼上居住、楼下就业,一人进厂、全家脱贫”。
统筹规划,建设一批新社区。按照“依托社区办工厂、办好工厂带就业”的总体思路,党支部积极打造“环境优美星、创业致富星、文化特色星、法治管理星、服务保障星”的“五星社区”,充分考虑搬迁群众就近就业,将集中安置区建设与新社区工厂同步规划、设计,在每个大型安置区一楼预留门面房用作社区工厂厂房,总面积达到37350㎡,城关药妇沟、老县锦屏、长安高原等一批安全避险、设施配套、环境优美、和谐发展的新社区不断建成,为兴办新社区工厂奠定坚实基础。
招贤纳士,引进一批金凤凰。大力推行“引老乡、回故乡、建家乡”和“兴产业、办企业、置家业”的“三乡三业”能人兴村模式,121名乡贤能人选进村“两委会”班子,53名在外创业成功人士回乡创办新社区工厂,香港嘉鸿手套、杭州合力毛绒玩具、江苏阳光制衣、上海嘉麟杰服装等一批龙头企业落户平利,其中嘉鸿手套公司在全县17个农村社区开办分厂,提供就业岗位1300余个。
聚焦市场,选准一批好项目。针对农村留守劳动力多,但又以妇女、中老年人为主的现状,村党支部瞄准劳动密集型产业,普遍将新社区工厂定为投资小、门槛低、易上手、管理灵活的小微企业,全县基本形成了毛绒玩具、服装手套、电子元件、手工艺品四个社区工厂产业集群,形成了订单加工、贴牌生产、自建品牌三种模式,预计2020年实现就近就业10000人、带动脱贫30000人的目标。
双培双带,能人党员领办工厂。借助“能人兴村”和“青苗工程”,坚持“双培有渠道、双带有措施”,以培育本地创业人才为重点,实行村干部“1+1”结对帮带,在有条件的新社区工厂成立党支部,先后吸纳11名政治觉悟高、带富能力强、群众口碑好的新社区工厂负责人及技术骨干加入党组织,鼓励支持15名有致富带头能力的党员领办新社区工厂。目前,79个贫困村都有党员致富带头人积极领办新社区工厂。
率先垂范,普通党员倾情服务。结合村情实际,利用党员积分和公开承诺,对农村普通党员进行设岗定责,对普通党员走访贫困户、结对帮带和宣传政策等进行积分管理,并纳入民风评议。充分利用普通党员与贫困群众“左邻右舍、亲朋好友”的关系,要求他们在群众中广泛宣传新社区工厂的好政策,动员贫困群众摒弃“等、靠、要”思想,积极加入新社区工厂务工增收、勤劳致富。
争先脱贫,贫困党员自力更生。在农村创新开展“先富党员带头扶贫树榜样、贫困党员带头脱贫树信心”的“双带双树”活动,新社区工厂优先吸纳126名贫困党员劳动力进厂务工。同时,在工厂醒目位置设立“党员先锋岗”48个,切实把工人党员培育成为工厂的“领头雁”“主心骨”和“排头兵”,通过贫困党员争先脱贫、率先致富,达到致富一个、带动一片的效果。
鼓励激励,出台“诱人”政策。按照“总部建在园区、车间办在社区”的发展思路,依托县工业集中区的优势,集中配建16000平方米标准化厂房,先后出台《促进社区工厂发展的若干意见》《扶持发展社区工厂的暂行办法》《支持贫困村发展“小微社区工厂”的实施意见》等政策文件,每年筹措3000万元,设立了专项发展基金,在房租补贴、融资担保、技能培训、扩大生产等方面给予专项扶持,让小企业同样受重视,小规模同样被扶持,小贡献同样得奖励。2016年以来,累计为返乡创业主体解决信贷资金6.3亿元,免费技能培训3000余人。
结对帮扶,落实“五星”服务。把新社区工厂作为“一把手”工程,县上成立以县委书记任组长的新社区工厂发展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各镇书记、镇长每年分别包抓1家新社区工厂,实行“领导联厂、部门包厂、干部驻厂”结对帮扶机制,为企业提供“店小二”式的“五星”服务,营造一流发展环境。探索建立大数据平台,对全县83家新社区工厂逐一编号,各工厂定期上传用工需求、企业生产、管理运营等视频资料,便于县镇管理部门掌握动态信息,及时指导和帮扶解决各类难题。
四个挂钩,企业竞相扶贫。制定新社区工厂带动贫困户脱贫考核办法,以增收目标完成率、帮扶对象脱贫率、脱贫对象巩固率和群众满意度为主要考核内容,将考核结果与项目资金扶持、两权抵押贷款、扶贫支农再贷款、带贫成效奖励“四个挂钩”,鼓励新社区工厂多帮多带,竞相帮扶贫困户。2018年5月29日,由中国社会福利基金会发起设立的“暖心工程社区工厂就业扶贫公益项目”在京启动,平利成为全国唯一试点地区。
实现“稳得住”,群众更富。新社区工厂就业门槛不高、用工需求量大、工资相对稳定,对于文化程度不高的留守妇女和中老年人来说,通过简单培训即可上岗就业,每个月在家门口上班20天就有2000元以上收入。目前平利新社区工厂吸纳就业4500余人,其中贫困劳动力约1000人,按每户3人计算,至少带动3000人稳定脱贫。这促使广大农民摆脱自给自足的传统农耕方式转身为产业工人,实现了生活方式和生产业态的转变,基本解决了贫困群众易地搬迁的后顾之忧。
解决“三留守”,民风更善。新社区工厂使很多搬迁群众结束了在外打工的“候鸟”生活,在家门口就能就业,“挣钱顾家两不误,家人能够长团圆”,“三留守”问题也迎刃而解。随着新社区工厂的发展壮大,越来越多的搬迁群众成了“上班族”,“靠着墙根晒太阳、等着别人送小康”的现象少了,打牌混日子、无所事事的人少了,人人有事干、村村讲和谐的良好局面逐步形成,新社区工厂在激发群众内生动力、促进社会和谐、重塑文明新风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村子“能发展”,经济更强。过去农村年轻劳动力大多外出打工,“空心村”情况较为普遍。发展新社区工厂后,一大批在外务工人员返乡创业,引领了平利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热潮,手工制造业、农产品加工业蓬勃涌现,乡村旅游、物流快递、电子商务等三产服务业也跟进发展,农村产业更加兴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