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 宽
(江阴职业技术学院,江苏江阴 214400)
钩针手工编织是一种传统的编织工艺,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和艺术魅力,最早的钩针是用手指代替的,但因为每个人手指的长短粗细不同,因而人们发明出钩针这项工具。钩针所编织的织物是由无数个小环构成的,透过钩针将线打活结,充做一环,接着将钩子从第一环穿入,钩头勾线,再钩出另外一环,就能逐渐组成一排线串,最后一排会出现仅有一个活动环串在钩针上,新的一排可再返回钩在旧的一排上,于是线串上的环钩出无数排,就形成了一片钩针编织。
我国最早的手工编织出自元代棉纺织革新家,黄道婆的手中,距今已有约700年的历史。古代游牧部落的牧羊人在春暖花开的时候,将动物身上脱落的毛洗净,晒干并搓成条,然后将羊毛搓成细条,在纺细之后可以织呢子。
近年来,政府鼓励民族手工业发展保护传统文化,使传统手工艺迅速复兴,钩针编织也重新回到大众的视野。人们逐渐开始喜欢上这种手工制作,手工制作依然有着机器无法替代的价值,承载着一个民族的知识记忆,传递着人与人之间的温情[1-3]。
在编织复杂作品之前,需要了解和掌握一些基础的针法,常见的基础针法有:辫子针(也称锁针)、短针、中长针、长针,详见表1。
表1 常见基础针法
本课题设计了山茶花,山茶花图解详见图1。采用的纱线是6.7S全棉45cm红黄蓝三色段染双股线,1.25mm钩针。
图1 山茶花图解
图1 涉及了5种针法:引拔针、辫子针、短针、长针和结立针。看图1可知,首先要钩出6针辫子针,然后进行引拔到花片花型的第一行。花片第一行需先起立1针辫子针,然后钩1针短针,再钩2针辫子针和3针长针后,按图解再钩2针辫子针和1针短针,以此为一个花瓣。之后,按同样的方法钩出7个花瓣,共8个花瓣。在第一行结束时要进行引拔,引拔后开始钩花片花型的第二行。起立1针辫子针后钩1针短针(此时需要注意短针所在位置必须钩在长针的中心点上),再连续钩3针辫子针,1针短针的循环,按此方法连续钩编7个花瓣,在最后钩完3针辫子针后引拔。第三行同样是起立1针辫子针后钩1针短针、5针长针和1针短针,以此为一个花瓣,并按此方法再钩7个相同的花瓣,这样就完成了第二层花片花型。第四行同第二行操作相同,把第二行的3针辫子针改为钩4针辫子针即可。第五行先钩1针短针、7针长针和1针短针,以此为一个花瓣,后七个花瓣按此方法进行,即可完成花片第三层的花瓣。在钩到第六行时,看图解可知:此时引拔后还是需要起立1针辫子针后钩1针短针和5针辫子针,第六行结束后进入最后一行,此时需注意这一行长针结束时加了1针结立针,在钩完短针后再钩1针长针后继续钩3针辫子针,然后把钩针放在长针与辫子针的连接处,穿过两股线之后直接引拔,这样1针结立针就完成了,一个花瓣中有6针长针5针结立针,在钩完5针结立针后再钩1针长针和1针短针,这样就完成了一片花瓣,然后以此为例钩完8个花瓣,这样就按照图解钩完出了一朵山茶花,如图2所示。
图2 山茶花(无花基)
图2 右边有一花基,安装在底部,使花朵更加有立体感,钩完了花基衬后要进行和山茶花进行缝合,首先把花基衬正面朝上放在山茶花的中心,中心点对准中收点,然后花瓣挑一针,花基衬挑一针,依次一针一针缝合过去,需拉紧纱线,如图3所示。
图3 山茶花(带花基)
上述编织过程中,在钩花片花样时第三行、第五行和第七行时,需要找编织物的中心点,即从每个花瓣的中心入针,拉出线钩出短针,这时要注意在找中心点的时候不能让纱线出现分股的现象,纱线分股会使山茶花出现一定疵点,会破坏整个花的整体美观。
编织后的织物没有立体感,呈现出一种松散的状态和密度也不均匀,这可能是因为线材的原因,在编织的过程中,不要用柔软的线材,而应采用比较硬挺的棉线,并用所适用的针号细1至2号的钩针钩织,就会出现立体的效果。在钩编山茶花时最重要的是密度的问题,密度过大会导致编织的织物会呈现出挺立的效果,但是手感不柔软;密度太小,钩编的织物会呈现一种松散的状态,没有花的立体感。所以在钩编的时候控制好编织密度。
结立针与长针之间转换空挡处理容易出现问题,编织3针辫子针的结立针,必须要将针穿入长针编织的头半个线圈和1根针目中(即挑2根线),并引拔拉紧,使的3针辫子针的引拔结立针效果更明显,而后正常钩编长针即可。
最后,收线头一般用缝衣针,因为更简单方便,在结束后把线拉出来,穿上缝衣针从下一个短针的地方穿过拉出来,因为是从下一个辫子针的地方出来的,所以就少了半个辫子针,因此要补上,再从出来的地方再穿进去,并且要挑两股线,从背面拉出来藏好线头。
纱线成分和密度的不同对作品的光泽度、手感等有一定影响,纱线的粗细可决定作品的薄厚与大小。编织针法的不同对手工钩针编织作品的肌理与整体造型影响较大[4]。
手工编织不仅能培养我们的动手能力,锻炼手指的灵活性,更能培养兴趣、陶冶情操,还能开动大脑,创新出更多的编织作品,并不断地创新和改进针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