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邵红能
余光中一生从事诗歌、散文、评论、翻译,自称为自己写作的“四度空间”,同时因涉猎广泛被誉为“艺术上的多妻主义者”,在中外文学界享有盛誉。他创作近70年,写了上千首诗,出版几十本书,有人说他早该摘下诺贝尔桂冠荣耀,他却豁达表示:“一个作家能被自己的民族接受,便是最大光荣。”
余光中1928年10月21日出生于江苏南京,在秣陵路小学(原崔八巷小学)读书,1947年,考入金陵大学外语系(后转入厦门大学),1948年,随父母迁香港,次年赴台,就读于台湾大学外文系,1952年毕业。1953年,他与覃子豪、钟鼎文等共创“蓝星”诗社。在余光中的童年记忆中,与父亲在生活上的交集并不多,但文学的起源却来自父亲—“12岁时,父亲给我讲《古文观止》等古典书籍,这是对我教育的破土、启蒙的力量。”
余光中的文学才华曾得到梁实秋的赏识。是时,余光中经常向《中央日报》《新生报》投稿,每稿必中,声誉鹊起。大四的那年,余光中出版了处女诗集《舟子的悲歌》。他恳请梁实秋作序。而梁实秋潇洒,竟以一首三段格律诗充之。余光中怏怏,斗胆上门宣泄怨绪,说先生的诗没有针对自己的集子写。梁实秋很大度,淡然一笑,说以后再写一篇书评弥补吧。梁实秋果然践诺,写书评,对余光中的诗作中旧诗的功底和对英诗营养的一并汲取的创作方法予以肯定。他认为“这是值得我们思考的一条发展线路”。
其时,余光中每次投稿,一定先让其爱人范我存欣赏。除了心灵契合,他们又有共同的生活经历:在江南和四川的童年和少年,逃难的艰苦。他们都说得一口流利的四川话,他们之间一直用四川话交谈。他们在一起总有说不完的话,除了谈音乐、绘画、文学,也常看电影,有时候会骑脚踏车到淡水河边、永和的竹林中去。1955年,余光中开始翻译《梵高传》。他在白纸的正面写译文,反面写情书,然后寄给范我存,由她誊写后再寄回给他。前后11个月,全文30多万字全由范我存陆续誊写在有格稿纸上,之后才由余光中送往《大华晚报》发表。
余光中不吸烟不饮酒,一杯茶足矣。他是当年办《文学杂志》的朋友中唯一一个不上牌桌的人。他不想见那些不必见的人,因为他既不求官,也不竞选。对有共同旨趣的朋友,他盛情接纳,在香港七年,他的家几近成为台湾会馆,人称“沙田孟尝君”。对话不投机者,则三句嫌多,道不同不与为谋。但他确实又是一位冷面热心者,很会善解人意,乐于提携有才情的朋友与后学。余光中文章写得好,人品又高尚,他晚年供职的高雄中山大学,校长把他当作镇校之宝,请他在运动衫、雨伞上题字,以赠来宾。而余光中自己“不喜欢在媒体上晃来晃去”,他是一位唯美主义者,追求心灵一片净土。
余光中为人幽默,他刚到中山大学执教,称女研究生们为“村姑”,毕业后这些女弟子们相约来为他祝寿,他对“村姑们”说:“不要以为毕业离校,老师就没用了。写介绍信啦,作证婚人啦,为宝宝取名字啦,‘售后服务’还多着呢!”说得大家笑得前仰后合。学生们都说,把听他的课当作一种享受。他是诗文大家,一次饭桌上论道,他说菜单是诗歌,账单是散文。自己却戏言:“写诗,是为了自娱;写散文,为了娱人;写批评,尤其是写序,为了娱友;翻译,是为了娱妻,因为翻译的工作平稳,收入可靠。”又说:“这四样东西的版权将来正好分给四个女儿。”
余光中的一生在频繁的奔波和迁徙之中多次与亲人聚散离合。他9岁因战乱而逃离故乡,母亲把幼小的他用扁担挑在肩上一路逃到常州,后来又辗转避难于重庆。在巴山蜀水深处,余光中度过了中学时代。当时的四川战火笼罩,交通封锁,反倒是海的那边,遥不可及,自由辽阔,充满魅力。十几岁的余光中一心向往的是逃离这个闭塞落后之地,去看看外面的世界。正是为了这个夙愿,余光中在考大学时,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外文系,他觉得这是自己走出去看世界的唯一路径。同时考取金陵大学与北京大学外文系的余光中,因为母亲的挽留,选择留在南京。1947年,就读金陵大学外文系。原以为可以就此驻足故乡,却没料到迎来的是人生第二次逃亡。又是因为战争,余光中辗转南下,直至定居台湾。
自1985年从台北移居高雄,余光中已经在这座台湾南部城市居住了32年。1992年以来,出于对故乡的热爱与眷恋,余光中频繁前往大陆各省份参加讲学、座谈会等活动,来大陆50多次,许多省份都留下过他的足迹。
20世纪70年代初,余光中在台湾写下《乡愁》。余光中表示,这首诗是“蛮写实的”:小时候上寄宿学校,要与妈妈通信;婚后赴美读书,坐轮船返台;后来母亲去世,永失母爱。诗的前三句思念的都是女性,到最后一句我想到了大陆这个“大母亲”,于是,意境和思路便豁然开朗,就有了“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一句。余光中在南京生活了近10年,紫金山风光、夫子庙雅韵早已渗入他的血脉;抗战中辗转于重庆读书,嘉陵江水、巴山野风又一次将他浸润。“我庆幸自己在离开大陆时已经21岁。我受过传统四书、五经的教育,也受到了五四新文学的熏陶,中华文化已植根于心中。”余光中说,“如果乡愁只有纯粹的距离而没有沧桑,这种乡愁是单薄的。”《乡愁》是台湾同胞,更是全体中华儿女共有的思乡曲,随后,台湾歌手杨弦将余光中的《乡愁》《乡愁四韵》《民歌》等8首诗谱曲传唱,并为两岸同胞所喜爱。
余光中热爱中华传统文化,热爱中国。他说,“蓝墨水的上游是汨罗江”“要做屈原和李白的传人”“我的血系中有一条黄河的支流”。他是中国文坛杰出的诗人与散文家,他的名字已经显目地镂刻在中国新文学的史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