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方明
2018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改革开放尤其是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国公共外交事业得到快速发展和扎实推进,取得了一系列成就。中国公共外交事业服务于改革开放,又从改革开放中得到发展。本文梳理改革开放尤其是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国公共外交事业取得的成就,并探析其带给我们的启示。
公共外交是指一个国家对其他国家公众开展的外交活动,包括文化交流等多种形式。中国一向重视对外交流与合作。建国初期,与中国正式建交的国家不多,未正式建交的国家与中国之间迫切需要交流与来往。那时,“公共外交”的提法尚未出现,“民间外交”“人民外交”得到蓬勃发展,工会、青联、妇联、中国人民保卫世界和平委员会等组织十分活跃。党和国家领导人率先垂范、身体力行,广交深交国际友人。公共外交为打破帝国主义对新中国的封锁,为促进中国人民与世界各国人民的友谊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文革”期间,中国公共外交工作遭到严重破坏。改革开放后,中外交流迅速发展,公共外交得到恢复和发展,为服务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方面,改革开放为开展公共外交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如果没有改革开放,很难想象中国公共外交能得到切实开展。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外交改变了先前以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划线的做法,积极发展与不同社会制度、不同发展水平、不同文化价值传统国家的关系,在国际贸易、文化交流、媒体宣传、教育科研、人员往来等领域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国际交流与合作。通过改革开放,中国国际地位提升、经济实力增强、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国际形象改善,这些为开展公共外交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另一方面,公共外交为改革开放提供了良好服务和重要支撑。改革开放的目的,是要让中国获得发展,让中国人民获得实惠。中国发展需要良好的外部环境,而公共外交的主要使命,就是为中国改革开放创造有利的外部环境。1987年中共十三大报告明确提出“和平与发展是时代主题”。伴随对时代主题认识的变化,中国外交的主要目标从“支持世界革命”变成“为国内建设营造一个良好的国际环境”。2009年7月,胡锦涛主席在第十一次驻外使节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开展好公共外交直接关乎我国的国际形象,外交工作要努力使我国在政治上更有影响力、经济上更有竞争力、形象上更有亲和力、道义上更有感召力。作为外交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公共外交在为中国营造良好的国际环境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习近平主席多次强调,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改革开放40年的实践证明,开拓公共外交是中国外交的必然选择,公共外交是政府外交的有益补充,其作用和效果是政府外交无法替代的。公共外交能够很好地夯实国家间关系的民意基础、社会基础,为中国开展国际合作、推动改革开放营造良好的国际环境。
中共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核心的中共中央奋发有为,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大国外交。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思想指引下,中国公共外交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中共十八大报告提出“扎实推进公共外交和人文交流”,这是党代会首次明确提到“公共外交”,标志着公共外交被提升到国家战略高度。十九大报告提出:“加强中外人文交流,以我为主、兼收并蓄。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国梦”“人类命运共同体”“讲好中国故事”等成为中国共外交理念和实践的代表。
“中国梦”的提出为中国开展公共外交带来新的机遇。2012年11月,习近平主席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提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在2014年11月召开的中共中央外事工作会议上习近平强调,中国外交要“为和平发展营造更加有利的国际环境,维护和延长中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保障”。中国公共外交的实践正在向世界证明,“中国梦”不是威胁,而是惠及各方的发展机遇。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为中国公共外交开辟了新的广阔空间。中共十九大报告提出,坚持和平发展道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2018年3月,“人类命运共同体”被写入宪法:“发展同各国的外交关系和经济、文化交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2018年6月召开的中共中央外事工作会议上,习近平强调:“我们要全面贯彻落实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思想,不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良好外部条件。”“对外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政党、政府、人大、政协、军队、地方、民间等要强化统筹协调,各有侧重,相互配合,形成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对外工作大协同局面,确保党中央对外方针政策和战略部署落到实处。”推动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领导人基于对世界大势的准确把握而贡献的“中国方案”,为中国公共外交开辟了新的广阔空间。
“讲好中国故事”成为开展公共外交的重要方式。2013年8月19日召开的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习近平主席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要精心做好对外宣传工作,创新对外宣传方式,着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这是中国最高领导首次提出“讲好中国故事”。在外交场合,习近平主席身体力行,率先垂范,重视并善于讲述中国故事。2013年3月,习近平当选国家主席后访问俄罗斯、坦桑尼亚、南非、刚果共和国时,每每发表演讲,都力戒单调枯燥的政治理念宣讲,而是融入轻松活泼的故事和修辞。在俄罗斯,他在演讲中诠释了“鞋子合不合脚,自己穿了才知道”的“鞋子论”,《莫斯科时报》称习近平使用了“普京喜闻乐见的修辞方式”。习近平出访期间,频频发表演讲,在演讲过程中,他十分注重引用当地俗语。在访问墨西哥时发表的演讲中,习近平引用了“朋友要老,好酒要陈”这一当地俗语,很好地拉近了与当地听众的距离。习近平广泛使用比喻、拟人、引用、借代、反复等修辞格,将中国的社情民意、政治制度、国家方略等以亲和有力的方式进行传播,增强了演说效果。
近年来尤其是十八大以来,中国公共外交事业取得一系列发展成果。各级各类公共外交组织和机构纷纷成立,公共外交相关活动丰富多彩,公共外交相关研究机构或团体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
首先,公共外交研究机构纷纷成立。截至目前,全国成立的公共外交相关研究机构、教育机构近20家,分布在清华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外交学院等高校和科研院所。早在2009年,致力于推动中国公共外交事业发展的非官方智库察哈尔学会成立。成立以来,察哈尔学会通过承办《公共外交季刊》、出版“察哈尔公共外交丛书”、举办公共外交主题活动、深入引领与多个国家的公共外交实践等方式,推动了中国公共外交的研究和实践。清华大学中国战略与公共外交研究中心、中国人民大学公共外交研究院、北京外国语大学公共外交研究中心、吉林大学公共外交学院、浙江大学公共外交与战略传播研究中心等公共外交研究机构都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在学术团体方面,2017年1月成立的中国新闻史学会全球传播与公共外交委员会,是中国新闻史学会下的二级学会,聚集了从新闻传播学视角研究公共外交的众多学者。
其次,各级公共外交协会纷纷成立。各级公共外交协会的成立,为公共外交的发展奠定了组织基础,同时也是我国公共外交发展成就的体现。全国成立各级公共外交(人民外交、城市外交)协会近20家,分布在北京、上海、广东、天津等地。各地公共外交协会结合地方特色,举办了一系列特色鲜明的公共外交活动,如扬州在开展公共外交时注重其历史文化和扬州美食;温州在开展公共外交活动时尤其注重温州商人的作用。
第三,公共外交研究与实践成果丰硕。各级公共外交协会结合当地特色,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公共外交活动。此外,相关组织和机构主办了公共外交相关的论坛、研讨活动,如察哈尔学会主办的公共外交年会先后关注“传播中国国家形象”“中国人的国际新形象”“中华文化国际传播”“与世界共享中国梦”等议题。察哈尔学会承办的《公共外交季刊》是目前中国唯一有正式刊号的公共外交刊物,已出版30余期,刊发了近500篇公共外交相关研究成果。除期刊外,很多公共外交相关的专著、研究报告也纷纷出版发行,包括赵启正主编的《跨国经营公共外交十讲》(世界出版社出版,2013年1月)、中国首部公共外交蓝皮书《中国公共外交发展报告(2015)》(中国人民大学公共外交研究院发布)等。笔者主编的《公共外交概论》于2011年出版,是我国第一部公共外交教材。《公共外交概论》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在借鉴西方公共外交学发展的基础上,兼顾了公共外交与政治学、国际关系学、新闻传播学、公共关系学等专业的学科关联和理论跨越,既有很强的跨学科性,又有很强的专业性。2013年,这本教材还被翻译成韩文,在韩国东国大学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下一步还将出版日文版。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国际地位不断提升,公共外交与改革开放相得益彰,相互促进。中共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共中央积极推进外交理论和实践创新,创造性地提出一系列外交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中国公共外交事业得到扎实推进和快速发展,取得一系列巨大成就,带给我们许多有益的启示。
首先,凸显公共外交的中国特色。中国特色的公共外交,受中国特色政治体制、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国公共外交实践的深刻影响。第一,在中国特色的政治体制下,中国公共外交事业发展离不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特色政治体制、中国国家意志在公共外交发展中均有体现。中国公共外交与民间外交、人民外交、对外宣传、统一战线等多个领域有密切联系,具有明显的中国特色。第二,中国公共外事业还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和为贵”“重义轻利”“人和”“爱人”等中国传统文化为中国特色公共外交提供了支撑。中国特色的公共外交需要讲好中国故事,以诚待人,以理服人,广交朋友,深交朋友。第三,改革开放尤其是十八大以来的公共外交实践凸显了中国特色。中国国家领导人历来重视民间外交、人民外交和公共外交。党和国家领导人亲力亲为,推动了公共外交工作取得实效;各级公共外交机构和组织纷纷成立,取得一系列成绩,凸显了公共外交的中国特色。
其次,加强对各领域公共外交资源的统筹和领导,加强政协公共外交。中共十九大报告提出,加强同各国政党和政治组织的交流合作,推进人大、政协、军队、地方、人民团体等的对外交往。中国公共外交的参与机构和力量立体化、多元化,需要梳理各自的优势资源,进行科学统筹和领导。其中,人民政协是推动我国公共外交发展的重要力量。人民政协具有开展公共外交的天然优势,这些优势主要体现在,政协由34个界别组成,汇集了我国的政治精英和社会精英,委员大都是各领域的顶尖人才,与国外交往的机会较多、能力较强,其“亦官亦民”的身份也更容易为外国所接受。政协又是我国最重要的政治机构之一,在对外交往中有威望,能够得到信任,因此人民政协是开展共外交的一个有高度的大舞台。当前成立的各地公共外交协会大都依托各地政协开展工作,结合各地特色开展的公共外交活动取得很好的成效;不少地方公共外交协会的会长是由当地的政协主席担任。今后,政协应会同人大、军队、地方、人民团体协同合作,在更大范围、更深层次开展公共外交活动。
最后,加强公共外交能力建设。好的理念需要切实的行动来执行,执行又需要相应的能力来保障。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各级各类机构的国际化视野得到扩展,与外国人打交道的能力显著改善。但不可否认,我们开展公共外交的能力,仍与中国的公共外交理念不相适应,与中国的国际地位不相适应。第一,应加强公共外交队伍建设。上文提及公共外交相关组织和机构的成立为公共外交队伍建设提供了组织保障,但依然存在公共外交人员配备不足、队伍水平参差不齐等问题,需要切实加以解决。第二,加强公共外交培训工作。中共中央印发的《2013-2017年全国干部教育培训规划》首次将“公共外交”列入全国干部教育培训规划。一些地方公共外交协会积极启动培训工作。如2017年5月,中国公共外交协会、上海市公共外交协会联合举办第二届全国公共外交高级研修班。第三,提升民众的公共外交素养。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经济社会发展,中外人员交往不断增加,出国留学、出国旅游等较为普遍。2017年,中国出国留学人数突破60万,来华留学人数近50万,1.3亿人次中国人出境。提升普通民众的公共外交素养十分迫切。
总体上看,改革开放尤其是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国公共外交事业得到快速发展和扎实推进。习近平主席指出:“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进一步的改革开放一定会给中国公共外交事业带来更大的发展;中国公共外交事业也一定能够为中国进一步改革开放提供更好的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