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孟
我小时候家庭条件不好,爸妈很少给我添置新衣;入学以后学校又要求全天穿校服,买衣服的机会就更少了;加上管教严格,自己能花到钱的地方并不多——这一切导致上大学以后,我的购买欲就像失控的热气球一样膨胀升腾起来。
总觉得自己衣服少,又舍不得买好的,就上淘宝买几十元一件的衣服,结果很多只穿了一两次就压箱底;刚开始学化妆,嫌大牌太贵就买了100元一套的“新手套装”,结果用了一次脸就过敏严重,还要去医院治疗过敏……一年算下来,我是宿舍4个人中开销最大的。钱一点也没省下来,反而还花了更多。后来学会了“有品质地消费”与“量入而出”,衣柜里的衣服开始注重品质,爱上了高档化妆品;“入不敷出”不再是常态,但基本还是保持在月光的状态。每个月,我精打细算地把钱悉数花光,然后下个月又被新的商品吸引,周而复始。我的银行卡里甚至连3位数的存款都没有。我懊悔地觉得自己读了十几年书,还这么废柴——一个连自己的钱都管理不好的人如何能够成就大事呢?所以,这时候我开始思考一个问题,消费到底与幸福有什么关系呢?
康奈尔大学的经济学家罗伯特·弗兰克曾经分析了人的一种不理性行为:人常常费心追求许多与自身幸福相冲突的人生目标。弗兰克提出一个问题:为什么有些国家财富不断增加,但人民却没有变得更加幸福?弗兰克一开始认为,之所以会如此,可能是因为基本需求一旦满足,金钱就无法为人们买到更多幸福。不过在他仔细检视过相关证据后,得出以下结论:认为金钱无法买到幸福的人,是因为不知道如何花钱所致。
他们的消费观是不正确的。弗兰克想知道为什么人们甘心花大价钱买奢侈品,却不太愿意把钱花在能让自己持续幸福下去的事物上。其实,1.人只要多休假,多花时间跟家人、朋友相处,就会更幸福、更健康,但美国人往往反其道而行。2.只要缩短交通时间,就算住的房子小一点儿,我们也会过得比较幸福,但美国人还是宁可住大房子,将更多的时间浪费在交通上。3.人们只要购买基本功能性的家电,汽车及手表,然后把存下来要消费的钱拿来投资,就会比较幸福,财富也可以积累,但美国人几乎是赚多少花多少,都把钱拿来消费,还常常花大钱买名牌设计师的商品。
对于以上这些行为,弗兰克有个非常简单的解釋:人的炫耀性消费与非炫耀性消费的心理是不同的。炫耀性消费指的是别人看的到的,被我们拿来当做个人身份地位象征的消费品,借由自己地位的提升来贬低别人。
现在,你要问我好的消费观是什么样的?其实就是减少炫耀性消费,把钱消费在能提升自己幸福感的事情上面。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今天买了MK的包包高兴三个月,下次买个LV的包包高兴一个月,越买越贵,但幸福的提升反而是越来越少的。因为你的幸福阈值被提高了,通过炫耀性消费越来越难以提升幸福感。
有一句话说得非常好:人长大了一定要知道的一件事就是:每天发生在自己身上99%的事,别人根本不关心。所以别再虚荣心作祟而苦了自己和家人。选择休假来放松身心,陪陪家人;选择经典耐用款的生活必需品。如果有业余爱好,那可以投资,因为它能给你带来持续的幸福感。偶尔吃一顿好吃的或者出门旅行,也是可以提升幸福感的。然后,把剩下的大部分钱来投资知识和理财,让人生和资产升值,给自己更多的安全感和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