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海峡时报》11月15日文章,原题:中国的“开放新阶段”切实可信副题:除来自贸易伙伴的压力外,进一步开放也符合北京的利益以前,中国举办的贸易博览会似乎未提“进口”一词。但从现在起,进口博览会将成中国的盛会。北京宣布,这显示中国正积极开放市场、进入“开放新阶段”。
尽管各国企业踊跃参加该盛会,一些西方官员却心存怀疑,他们认为举办进博会是好事,但还不够。然而,人们有理由相信北京正由衷表达其意愿,这不仅因为中国正遭受来自贸易伙伴的压力,还因为“开放新阶段”符合中国的利益。
首先,中国经济已发生转变,2017年人均名义收入几乎增至2000年的10倍,这意味着中国正阔步迈向中等收入国家行列。
其次,数据显示,如今中国有4亿多中产,麦肯锡预测到2022年将增至5.5亿。2015年以来,消费已超越投资成为推动中国增长的最大贡献者。随着消费持续增长,中国只会进一步增加进口。鉴于中国去年已进口价值1.8万亿美元商品(同比增长16%),北京估计中国未来15年将进口30万亿美元商品10万亿美元服务,不但可信甚至还可能是保守预测。
中国的科技蓝图也将令进口账单变长。尽管北京希望最终用本土生产取代进口,但在如愿以偿前,中国仍需进口大量高科技商品和服务以增强自身实力。
为理解中国,不妨回望日本上世纪发展历程。与中国一样,日本最初全力推行出口并取得巨大成功。但从上世纪80年代起,面临与美国的经贸摩擦,日本开始转向大举推进进口。之后持续简化进口手续、降低关税并举行更多进口博览会,大量外国商品涌入。
如今,中国在上演类似剧本。尽管这个过程对经济规模更大的中国来说更艰难,但随着时间推移,中国的“新开放”会变得越来越清晰。同时,贸易摩擦仍将继续。值得注意的是,日美贸易顺差并未因日本增加进口而减少,但这是里根政府巨大赤字开支及美国低储蓄率使然。如今,特朗普政府正重蹈覆辙,这将令美进口需求继续扩大。因此,中美贸易顺差在开始下降前仍很可能继续增长。但这种状况不应使我们无视现实:中国确实正在进入“开放新阶段”。▲
(作者瓦伊克莱姆·坎纳,王会聪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