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资讯

2018-11-16 03:59:44
传感器世界 2018年7期
关键词:传感器智能

国家集成电路创新中心|智能传感器创新中心落户上海启动建设

2018年7月3日,国家集成电路创新中心和国家智能传感器创新中心建设启动会在上海市举行,工信部副部长罗文、上海市副市长周波等出席会议并讲话。

国家集成电路创新中心由复旦大学、中芯国际和华虹集团等单位共同发起,以上海集成电路制造创新中心有限公司为依托,围绕集成电路关键工艺节点和系统集成开展共性技术研发。

国家智能传感器创新中心由上海新微、中电海康、格科微电子等14家单位共同发起筹建,以上海芯物科技有限公司为依托,通过关键共性工艺技术的研发,建设研发平台、检测技术平台、设计服务平台、工程服务平台等,促进传感器产业链协同发展。

罗文副部长在讲话中指出,集成电路和智能传感器这两个产业都是关系制造业发展全局和国家经济安全的基础性、先导性和战略性产业,也是各国抢占科技制高点、提升综合国力的关键领域。建设制造业创新中心,不仅是集成电路和智能传感器两个领域创新发展的一个新平台,也是应对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的新举措,更是抢占产业竞争制高点的新手段。 罗文副部长要求,按照“一个明确、四个突出”抓好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

一要着力解决集成电路工艺、功能器件结构、材料、系统集成等方面关键共性技术的供给不足问题;

二要通过产业创新联盟组织协同开展行业关键共性技术研发和产业化示范应用;

三要加强股东成员之间的紧密合作,建立起联合开发、优势互补、成果共享、风险共担的协同创新机制;

四要通过技术成果转化、企业孵化、企业委托研发和为行业提供公共服务等方式,推动集成电路、智能传感器领域关键共性技术向产业转移转化;

五要在实践中不断创新商业模式,逐步实现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造血和自我发展。

“先进环境监测技术设备”——863重大项目成功验收

2018年6月29日,安徽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等承担的国家863计划重大项目“先进环境监测技术设备”在北京通过了科技部专家验收,标志着我国形成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点、面、网、立体遥感、综合多参数的系列环境监测技术、系统及产品,全面提升了我国的环境监测技术水平,促进我国先进环境监测技术产业的跨越发展。

该项目的建立主要针对国家环境质量改善、污染物减排控制、环境变化对监测技术和设备的需求,以环境监测技术研发为核心,进行关键共性技术研发、系统集成、技术验证,形成相应的环境监测支撑技术,研发相关的仪器设备,培育环境监测战略性产业。

该项目在大气污染物的质谱/光谱快速在线监测、水体污染物的生物监测与卫星遥感、土壤重金属污染物多元素快速监测等方面取得了多项创新性成果,开发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且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多种产品,包括环境质量和污染源原位现场监测设备、水源水质安全监测与预警设备、环境污染时空分布监测技术和设备等,如低成本高性能环境质谱监测仪、城市路网机动车尾气排放实时监测设备、多参量高集成度光电子环境监测仪、低成本智能化环境气体传感器、水质安全生物预警监测系统、机载大气和水环境污染监测设备、湖库型饮用水源地富营养化监测预警系统、有毒气体的高效富集分离与检测系统、星-机-地生态环境质量遥感监测系统、特大城市大气边界层理化结构探测与模拟系统、土壤重金属污染现场监测设备、水中铅汞镉的生物荧光检测设备等,项目成果取得了较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并具有广阔的市场应用前景。

新型液面智能监测仪大面积推广实现进口取代获用户认可

由中国航天科工十院航天控制旗下企业研制生产的新型液面智能监测仪在大庆油田、长庆油田、新疆油田、重庆页岩气井、南阳油田等实现了近100套的小规模推广应用,首批推广应用已签订合同近300万元。其中,该产品在大庆油田已成功取代进口产品,获用户高度认可,后续有望实现大规模推广应用。

据了解,新型液面监测仪应用回声测距原理,突破了多项技术瓶颈,有效预防井喷事故发生,解决了目前现有射孔技术无法实时监测井筒内液体性质、参数的变化等问题。测试声速误差能达到0.5%以内,液面深度测试误差达到10m以内,整体技术指标处于国内领先水平,而产品价格仅为进口产品的20%左右,竞争优势明显。

同时,该产品在传统技术上大胆创新,解决了高压微音器、高压击发以及无人值守的高可靠性自动计算等核心问题,完全实现了对高压气井液面测试的实时远程无人监控,有效降低了频繁现场测试的风险,节约了大量人力成本,为我国智慧油田建设提供了自主可控的技术支撑。

打破壁垒,世界首套超声技术水下两相湿气流量计研制成功

2018年7月9日,天津大学徐英教授主持研发的世界首套基于超声技术的水下两相湿气流量测量装置通过中国船级社CCS的型式认可。在设计压力、温度、水深、含气率范围、测量精度等关键技术指标方面均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据介绍,受苛刻工作条件的限制及高昂的安装、使用、维护、运行成本限制,水下油气生产系统的关键设备使用寿命通常要求达到20年以上,而我国在此深海领域的诸多关键部件皆依赖进口,全世界4家公司垄断国际市场。

这款水下两相湿气测量装置解决了这一难题,它将超声技术与异型文丘里技术有机结合,利用二者在湿气测量中的特殊性和优势,形成互补,实现了差压式与速度式流量测量原理的有机融合。在结构设计方面,异型文丘里采用了多射孔取压及内藏环形导压专利设计结构,同时突破了以压力、温度、差压等关键感测部件原装进口作为流量计基本单元模块的设计思路,大大地节约了成本,该技术应用于实际生产后,可将设备制造成本降至50万元人民币左右。

汉威集团成为首家CLAA燃气报警产品测试认证企业

近日,汉威科技集团一款应用于智慧燃气领域的无线终端产品——GKII独立式可燃气体探测器获得由CLAA(China LoRa Application Alliance)物联网生态圈授予的CLAA COMPATIBLE证书,成为燃气报警器行业首家通过CLAA认证和批量供应的厂家。

CLAA兼容性测试包括Class A/B/C以及组播、广播等。测试企业至少完成Class A的测试,并且根据应用的不同,完成其他类别的连通兼容性测试。只有通过兼容性测试的产品才会进入CLAA物联网生态圈的采购名录。完成兼容性测试的终端产品才可以在全国的CLAA网络规模商用。

CLAA联盟是在LoRa Alliance支持下,由中兴通讯发起,各行业物联网应用创新主体广泛参与、合作共建的技术联盟,是一个跨行业、跨部门的全国性组织,该联盟由各行业物联网合作伙伴组成,旨在推动LoRa产业链在中国的应用和发展,建设多业务共享、低成本、广覆盖、可运营的LoRa物联网 。汉威科技集团于2016年加入CLAA联盟。

“中国制造”打破国际垄断首个0.2级气体流量计通过检测

2018年6月12日,成都瑞帆智达科技有限公司具有完全自主产权的RD015型科里奥利质量流量计经中国测试技术研究院严格检测,成为国内首款获评气体流量计量0.2级的产品,打破了国外品牌在压缩气体高精度测量领域的技术垄断,实现中国计量“零”突破。

目前世界上对压缩气体进行流量测量的最高检测精度是0.2级,被业界公认为质量流量检测技术的“珠穆朗玛峰”,此前仅有艾默生等少数几家国际巨头公司掌握这一技术。

此次RD015型质量流量计通过检测,标志着瑞帆智达已经掌握科里奥利流量计的核心技术,加上本土化的价格优势和服务优势,将会形成强大的市场竞争力。

海尔携手矽立科技共建智控传感联合实验室

2018年6月27日,海尔家电产业集团和美国矽立科技(mCube)在青岛共同宣布,双方合作建立智控传感联合实验室,面向全球家电市场共同开发智能传感解决方案。

与以往传统的工业传感器不同,家电智能化对传感器的要求是低成本、长期可靠性,并需要在无维护情况下工作十年以上。目前的传感器技术还很难满足这种全新的需求,因此海尔与矽立科技希望通过双方合作,打造真正符合市场需求的智能家电。

海尔家电产业集团超前创新中心总工程师俞国新博士表示:“与矽立科技共同建立智控传感联合实验室,将有助于我们解决家电智能化领域的技术难题,进行传感器的上游定制化开发,对推动智能家电的发展和传感器技术在家电中的应用普及,都是一个开拓性的尝试。”

矽立科技首席执行官李彬表示:“我们将共同研制全新的智能家电智能传感器模组及其智能整体解决方案,满足未来智慧家电对传感器解决方案的迫切需求。相信我们的强强合作将能推动全球智能家电市场的升级,让广大消费者体验到智能家电带来的更多生活便捷。”

深迪传感器获格芯鼎力加持六轴IMU大规模量产

上海深迪半导体的6轴IMU芯片已于2017年10月交由成都格芯(Globalfoundries)正式进入量产。通过过去半年的市场验证和客户使用,产品性能指标、芯片一致性、良品率等均已达到标准,格芯独特的MEMS工艺制程也使得该产品具备了一定的成本优势,有助于深迪广泛推进市场应用。

一直以来,6轴IMU芯片的产品供应基本由欧美半导体公司垄断,深迪半导体打破欧美垄断,率先研制成功并量产导入6轴IMU芯片,这颗芯片是中国真正拥有从工艺到MEMS、ASlC的具备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六轴产品。

成都格芯是中国最大的12寸晶圆厂,得益于格芯成熟先进的惯性平台工艺,大大缩短了深迪半导体芯片设计验证及量产时间。双方工程团队的高效合作为产品研发及量产带来了积极的成果,而格芯的产能规模也为深迪半导体进一步提高市场占有率提供了极大的助力。

英飞凌与汇川技术拓展合作推动中国制造转型升级

2018年6月27日,英飞凌科技与深圳市汇川技术在上海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在智能制造及新能源汽车领域全面拓展合作范围,助力“中国制造”到“中国智造”的转型升级,这是英飞凌与汇川技术长达十五年的合作历史中又一新的里程碑。

此次双方签订全新协议,将全面拓展合作范围,结合英飞凌领先的半导体技术和汇川在智能制造及新能源汽车领域的本地经验,实现强强联合。根据协议,双方将在新应用研发与产品规划等方面展开早期合作,不断优化产品,降低生产成本、缩短交付与上市周期,从而提升整个产业链的成本效益。

双方表示,英飞凌与汇川在理念、使命上高度契合,特别是英飞凌客户导向的经营理念,与汇川“成就客户”的价值观不谋而合,为双方寻求更深层次的面向未来的前瞻性合作打下了基础。双方将合力探索创新应用并开拓垂直市场,为“中国制造2025”做出贡献。

海康威视与工业富联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2018年6月27日,海康威视与富士康(工业富联)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在工业互联网、城市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领域开展深入合作,共同搭建工业互联网生态平台,打造智慧城市综合解决方案。

此次合作,双方将充分发挥在各自行业领域的优势,探索“工业互联网+视频AI”的技术结合。海康威视将充分发挥在机器视觉、移动机器人、智慧安防等领域的技术优势,与工业富联优势互补、强强联合。在工业互联网方面,双方将共同推进智慧工厂示范基地建设,联手打造智慧工厂标杆级项目,搭建工业互联网生态体系,提升双方产业基地智能制造水平,赋能传统制造业智慧化升级。在城市物联网平台方面,双方将共同推进智慧城市、智慧社区、智慧医疗、智慧交通、智慧物流、智慧零售、大数据等与城市物联网相关行业领域建设,打造智慧城市综合解决方案体系,促进城市智慧化管理水平提升和可持续发展。

博世召开2018年度新闻发布会在华业绩创下新高

2018年7月13日,博世中国在上海召开的2018年度新闻发布会上宣布,受益于商用车和新能源车领域不断攀升的市场需求,以及国内消费升级、制造业产业转型的实际需要,博世集团2017年在华业绩创下新高,销售额首次突破10亿,达到1,134亿元人民币,实现了近24%的大幅增长。出色的业绩为博世转型创新,成为领先的物联网技术及智能交通解决方案供应商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作为集团在德国以外的最大单一市场,博世中国在2017年继续保持强劲增长,为整个亚太市场贡献了超过60%的销售业绩”,博世亚太区业务负责人泰瑞来表示:“未来,我们将对本土市场持续投资,加快在中国的物联网布局。”

中国是博世物联网战略的重点市场。为进一步扩大公司在互联业务领域的领先优势,博世近期新成立了两大事业部,分属汽车与智能交通业务及工业技术业务。“基于这两大全新单元,博世希望将物联网所带来的无限机遇转化为集团全球范围内的业务发展与成功,尤其是在中国。”泰瑞来介绍道。

倍加福荣获2018年德国创新奖技术创新提供高附加价值

2018年6月,倍加福的 SmartRunner Matcher 2D视觉传感器和safePXV/safePGV定位系统获得2018年“德国创新奖”(电子技术),该奖用于表彰超越现有解决方案附加价值的产品。

SmartRunner Matcher是一种基于SmartRunner技术并结合光学技术和集成LED的2D视觉传感器,通过将生产中的产品高度轮廓(例如汽车)与已保存的参考配置文件进行对比,可识别扫描的对象并确定其位置是否正确,将复杂的视觉数据转换为简单的数字信号。

safePXV/safePGV为定位系统。safePXV基于多重冗余技术实现绝对定位,safePGV可实现自动导引小车(AGV)的可靠导航。两个系统仅需一个传感器实现 SIL 3/PL e。系统通过2D读取头读取Data Matrix码带颜色代码,固件根据传感器中的安全算法处理接收到的信息,并将其发送至安全 PLC,以单一传感器实现以前多个传感器才能达到的高安全级别。

“德国创新奖”自1953年以来由德国议会设立、德国工业资助、德国设计委员会提名并颁发。

稳懋半导体通过“AS9100航太工业品质管理系统”认证

2018年6月25日,稳懋半导体宣布已通过“AS9100航太工业品质管理系统”认证。

经过年余的筹划、准备与努力,稳懋半导体公司先于2017年12月通过全球认可的最大的第三方AS验证机构之一、总公司设于法国的台湾贝尔国际检验认证集团(AFNOR /BellCERT International Inspection and Certification Group)的初评稽核,继于2018年元月通过严格的正评稽核,顺利取得“AS9100航太工业品质管理系统”证书。

“AS9100航太工业品质管理系统”涵盖航空及太空相关领域,品质管理标准极为严谨,稳懋半导体公司能顺利通过验证,取得证书,代表稳懋凭借全球领先的产品技术能力与品质水准,获致国际认证联盟的认可。此次认证成功,标志着稳懋正式跨进航太产业,未来将更提升稳懋在航太领域的国际竞争力,充分掌握国际航太产业的脉动与趋势,在全球开拓新市场,提升总体竞争力。

欧姆龙紧跟中国产业升级节奏努力实现在华产能翻番

2018年7月,欧姆龙(上海)有限公司(OMS)积极把握中国制造业旺盛的市场需求,投资10亿日元增设的二期工厂开始运营,谋求扩大产能。

当前,制造业的劳动力成本高涨和用工不足问题已在全球范围内不断加剧。中国政府积极主导“中国制造2025”,力求实现生产制造现场的智能化、自动化、省人化,中国制造业对光电传感器、接近传感器等工控设备的需求爆发式增长。欧姆龙紧紧抓住这一变化,期望通过增设OMS二期工厂大幅提升产能,计划至2020年度,较2017年度实现产能翻番。与此同时,OMS也将在一期工厂内,新增制造工业机器人生产线,以满足中国工业机器人市场日益扩大的需求。

二期工厂占地面积9,102m2,投资总额10亿日元,生产能力预计月产170万台,主要生产光电、接近传感器等欧姆龙主力产品。

猜你喜欢
传感器智能
康奈尔大学制造出可拉伸传感器
简述传感器在物联网中的应用
电子制作(2019年22期)2020-01-14 03:16:52
“传感器新闻”会带来什么
传媒评论(2019年5期)2019-08-30 03:50:18
智能制造 反思与期望
跟踪导练(三)2
智能前沿
文苑(2018年23期)2018-12-14 01:06:06
智能前沿
文苑(2018年19期)2018-11-09 01:30:14
智能前沿
文苑(2018年17期)2018-11-09 01:29:26
智能前沿
文苑(2018年21期)2018-11-09 01:22:32
智能制造·AI未来
商周刊(2018年18期)2018-09-21 09:14: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