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淳 朴
在中国文化典籍《诗经》中,有关于织女、牵牛这两个自然星辰的形象并就此引出了一种隐喻式的联想,不过并没有任何故事情节。牛郎、织女由星象演变为动人的神话传说是在西汉武帝元狩三年(公元前120年),当时在昆明池畔东西两侧分别立了牛郎、织女石像并隔河相望,牛郎织女神话的美妙传说从此由天上来到人间。《古诗十九首》把牛郎和织女幻化为一幕恩爱夫妻受着隔绝之苦的爱情悲剧。东汉时,牵牛、织女为夫妻之说已被普遍认可,而且他们每年以喜鹊为桥、七夕相会的情节也在民间广为流传。唐代以后,昆明池畔的牛郎织女石刻像被当地群众尊称为“石爷神”“石婆神”,并为“石婆神”建庙设案加以供奉,千百年来香火一直很盛。
从以上的历史流变可以看出,“牛郎织女”的传说源自陕西长安斗门。因为《诗经·小雅》是由乐器之名演变为曲调之称的,这种曲调原盛行于西周王畿一带,而长安斗门正是西周王畿所在地,《诗经·小雅》中的有关内容也源自于这一带的民间传说。另外,牛郎织女石刻像是引发“牛郎织女”传说的原型,隔河相望,注入了爱情因素,并由此生成为一个独立的艺术生命系统。这两尊石刻像至今还在,1956年被列为省级第一批重点保护文物,这是“牛郎织女”传说源自长安斗门最有说服力的实物见证。
今天,在长安斗门及关中地区,每逢正月十七日这个牛郎织女结婚的日子和七月七日两人相会的日子,大家就会以过庙会的形式加以祝福和庆贺。《牛郎织女》的故事如今不但在中国妇孺皆知,而且在韩国、朝鲜、日本等地也广泛传播,源远流长。牛郎和织女的故事证明:无论社会怎样发展,生活怎样进步,人们追求真善美的心愿是不变的,衡量真善美的标准是不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