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琪琪 闵张伟
【摘 要】自 1984 年中国人民银行独立行使央行职能之后,货币政策工具这一名词被越来越多地提到央行的日程上来。起初仅有存款准备金制度这一项货币政策工具,随着我国金融体系的不断完善,货币政策工具种类的不断增加,其重要作用也在我国金融市场上日益显现。本文表述了我国货币政策工具的不断完善,并将我国新兴的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与国际上的工具进行对比,表明了货币政策工具之间的内在联系,并进一步分析了货币政策共聚于国家宏观经济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货币政策工具;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宏观经济
一、我国的货币政策工具
1.传统型货币政策工具
传统货币政策工具,即公开市场业务、存款准备金率、中央银行贷款,其操作效果表现在资金供求上。我国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相较于发达国家而言起步较晚,且相关的法律法规并不健全,使用时往往难以达到预期效果。公开市场业务操作仍处在一个相对较低的水平,虽近年来操作频率有所上升,但与之相匹配的国债市场发展不完全。而存款准备金率则对商业银行的强迫性太强,要求商业银行在短时间内快速调整信贷规模,会对宏观经济产生巨大影响。中央银行贷款这一工具则主要依赖票据市场和社会信用水平,相对而言实施起来较为被动,且传导时间较长。在这种情况下,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应运而生。
2.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
(1)公开市场短期流动性工具(SLO)。SLO于2013年初出现,主要针对的是市场上短期债券的回购为主,是对公开市场业务重要的补充与完善。这项工具并没有相对固定的时间,而是央行根据实际情况对市场直接进行操作。其交易对象是固定的,同时其操作金额往往较小,利率由市场化利率招标所确认。SLO的出现增加了中央银行短期回购的资产品种,同时也提升了央行在公开市场上操作的灵活性与主动性,对于维护金融稳定具有非常大的意义。
(2)常备借贷便利(SLF)。SLF同样于2013年初设立,和SLO不同,常备借贷便利强调金融机构的主动性。在这一工具中,金融机构具有充分的主动性,可以根据账户上的资金流动性水平向央行提出申请,形成央行与金融机构的直接“对话”。 SLF主要以抵押贷款的方式投放货币,针对性强。和SLO相比,SLF的额度较大,时间也较长,大多以1—3个月的操作期为主。因其面向对象是所有金融机构,所以SLF也具有较强的覆盖性。
(3)中期借贷便利(MLF)。MLF于2014年推出,和SLO、SLF一样,MLF也具有很强的政策指向性,其参与对象为部分政策性银行和全国性商业银行,且其操作方式为央行对金融机构定向发放。在实际操作中MLF不仅可以提供金融机构必要的流动性还可以发挥中期政策利率的作用,整体来说,MLF有利于保持金融机构中性适度的流动性水平。
(4)抵押补充贷款(PSL)。PSL同样于2014年推出,总体看来,抵押补充贷款是所有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中最具有政策指向性的工具。其初始目的就是为国开行开发性金融支持棚改提供长期稳定、成本适当的资金来源。和其他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不同,抵押补充贷款的面向对象目前仅限于包括国家开发银行在内的政策性银行,且每次操作额度较大,操作期也以中长期为主。通过PSL,央行可以指定抵押的范围,所以PSL具有相当强的资金导向性。
二、国际上的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
1.英格兰银行融资换贷款计划
该计划是以小额的成本,将流动性低的资产置换为流动性高的英国国债,之后再以国债为抵押,换取成本低的回购贷款,其本质是将资产的流动性进行转移。该计划通过降低降低中小企业的融资成本,达到刺激经济发展的目的。同时,英格兰银行为了支持某些领域的发展,在实际贷款过程中要求商业银行以较低的利率贷款给相应企业,从而指引资金走向,达到影响实体经济的效果。
2.美国定期贷款拍卖(TAF)
与FLS一样,TAF也是通过对于信贷市场的支持来简介刺激实体经济的发展,主要操作方式即为贴现。TAF以拍卖的方式,向合格的贷款机构提供短期贷款。由于美联储不对外披露TAF贷款机构名单,TAF不会像再贴现那样使机构信用受损。同时,每次拍卖的贷款规模均事先确定,减少了货币投放的不确定性。因此TAF比再贴现更为有效地确保金融机构资金的流动性,解决了同业市场上短期贷款难的问题。
3.欧洲中央银行定向长期再融资操作(TLTRO)
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在欧元区信贷市场持续萎缩、企业融资成本不断升高的情况下,TLTRO应运而生。该操作主要指向是家庭和非金融企业,或者说即为实体经济,这一点与SLF、TAF均相同。TLTRO主要采用的是调整利率的手法,通过将央行与商业银行之间的隔夜拆借利率调整为负值来刺激商业银行对外放贷。这样一来,通过对于实体经济的货币投放,增加了金融体系的流动性,推动了信贷市场的复苏。
三、我国与国际上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的异同
纵观我国现行的四种货币政策工具都具有很强的政策导向性,大多是为了支持国家经济建设,或是对现有公开市场业务的补充和完善,使其具有更强的灵活性和针对性。其最终目的仍是配合我国金融改革的不断深化,确保经济的平稳发展。而西方的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则带有相当强的解决问题的倾向性,其产生背景大多是在次贷危机爆发后,国内信用市场逐渐萎缩,金融体系内流动性降低时所提出的。其指向是复苏经济,恢复居民以及中小企业的消费能力,通过对信贷市场的刺激来增加需求,从而达到刺激实体经济的效果。且其操作方式也有所不同,SLF和TAF主要操作对象是债券,通过对债券的抵押或贴现来对市场上进行货币投放,而TLTRO则是由利率作为切入点,通过降低利率降低银行融资成本,使商业银行增加贷款规模,从而达到刺激实体经济的作用。
在笔者看来,SLF和TAF的针对性较强,可以通过这一手段明确重点扶持的领域,从而更易见到成效。而TLTRO中,央行的主动性并不是特别强,某种程度上依赖商业银行对市场的投资取向。不管是我国还是国际上的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其指向都是对于家庭及中小企业的幫扶,通过对这一群体的刺激,降低其资金成本来达到刺激经济增长的目的。如果说用一个词来分别概括我国和国际上的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我国应该是“维稳”,国际上应该是“恢复”。
四、货币政策工具的操作情况及对宏观经济的影响
进入市场经济以后,随着我国货币政策工具的不断完善,各类工具的使用频率也日益频繁。央行也越来越多的采用市场的手段而非强制性的政策引导来对金融市场进行操作,从而达到相应的货币政策目标。
现阶段,我国央行使用频率最高的货币政策工具即为公开市场业务。在2016年,中国人民银行发布公告,公开市场业务的操作频率由原来的一周两次改为每个工作日一次,并辅以相应的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使公开市场业务也具有了较强的流动性。针对我国现今供给侧改革的现状,为钢铁等行业提供更加有力的资金支持,为相关企业提供更大产值空间,有利于实现经济总量稳健发展的目标。
从降息的角度来看,主要是因为近年来CPI水平降低,整体经济呈现疲软态势,为了刺激实体经济,使融资成本进一步降低。从降准的角度来看,主要为应对外汇占款减少所带来的流动性减少,通过增加商业银行资金的流动性来弥补社会上资金流动性的不足。
从以上可以看出,我国的货币政策工具的使用和我国宏观经济的发展息息相关,而一切货币政策工具的使用都是为了确保我国宏观经济平稳运行。只有结合经济实际,不断丰富央行的货币政策工具,在面对复杂的经济问题时,综合使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才能表现出相应的效果,体现我国央行维护金融稳定的重任。
参考文献:
[1]申向伟.我国货币政策的资产价格传导效应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4.
[2]伍圆恒.境外央行定向货币政策研究及对我国的借鉴[J].金融经济,2015(2):62-64.
[3]赵景峰.对基层央行货币政策工具运用问题的思考[J].黑龙江金融,2004(7):23-23.
[4]唐双英,丁忠民.我国公开市场业务操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22-27.
[5]邓雄.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的运用:发达国家的实践及启示[J].南方金融,2015(1):26-34.
[6]卢岚,邓雄.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的国际比较和启示[J].世界经济研究,2015(6):3-11+127.
作者简介:
贺琪琪(1998—),女,民族:汉族,籍贯:山西省临汾市,本科在读,研究方向(专业):金融学。
闵张伟(1997—),女,民族:漢族,籍贯:江苏省南京市,本科在读,研究方向(专业):金融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