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少伟
【摘 要】推进农业“新六产”发展,是新形势下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实现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的重要途径,是加快农业转型升级、推动新旧动能转换的重大举措,是激发农村活力、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手段。为积极培育和发展农业“新六产”、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笔者对邹平县农业“新六产”的发展情况做了深入调研。
【关键词】农业“新六产”;问题;对策
一、基本情况
据统计,该县备案的家庭农场达115家,其中省级示范场1家,市级示范场12家,县级示范场35家;备案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总数达394家,其中国家级示范社2家,省级示范社14家,市级示范社22家,县级示范合作社46家,农业产业化龙头规模企业(年销售收入过500万)133家。2016年全县“三标一品”95个,休闲旅游农业园区达83家,规模以上园区4家,资产总额2.23亿元,从业人员1535人,带动农户2797户,实现销售收入1.89亿元。
该县农业“新六产”四种业态类型均有涉及,呈现多点开花、竞相兴起的发展态势,从各镇街摸底情况来看,终端型业态9家,体验型业态14家,循环型业态7家,智慧型业态3家。
二、存在的困难及问题
1.农产品转化增值率较低
调研发现,该县流转后的土地90%以上用于玉米、小麦等传统粮食作物的种植,瓜果、蔬菜、食用菌、经济作物等高增值率的农作物占比较小。同时,部分农业龙头企业在加工过程中对原材料的综合利用率不高,对深加工中产生的副产品深层次、多品质的开发利用不足,影响了农产品附加值的提升和加工的经济效益。
特别是该县一些特色农产品如山药、香椿、小米、水杏虽然品质较好,但由于缺乏等级划分、综合包装、精深加工等,尚未形成品牌优势,不能与高端市场有效对接,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销售,而且附加值也偏低。
2.产业融合发展层次较浅
终端型业态方面:除西王食品、三星长寿花、中慧食品等少数大中型企业外,该县多数农牧产品加工企业规模较小、技术水平偏低、设备相对陈旧落后,农产品仍然基本上是“从农田到市场”,一二三产融合度低、层次浅,“贸工农”“产加销”衔接不畅,农业产业链短,订单式种养殖基地较少。体验型业态方面:参与式、体验式、娱乐式的创意农业多限于时令瓜果采摘等,真正依托优势景观资源和乡村文化底蕴吃住游购一体化发展机制尚未真正建立。农业特色小镇、农耕体验、文化传承、健康养老、科普教育等深度融合的“新六产”业态寥寥无几。循环型业态方面:我县循环型业态发展较好的是食用菌培育,如鲁中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等,其他循环型业态类型相对缺乏,距离“吃干榨净”完整的农业生物产业链利用差距较大。智慧型业态方面:我县智慧农业、农村電商数量较少,特别是利用“大数据”和“互联网+”等信息技术发展的综合电商平台更少。
3.融合主体带动能力较弱
该县农业“新六产”发展中普遍存在着经营主体带动能力不强的现象,部分农业龙头企业规模不大,市场占有率低,辐射面较小,示范带动作用不强。该县备案的农业合作社394家,但很多专业合作社层次较低,管理水平落后、运作不规范,与农户利益联结不紧密,一些合作社有名无实、流于形式,部分合作社是几个农户、十几个农户的松散式联合,甚至有少数合作社是“空壳子”、“虚架子”,发展质量不高、规范化水平低,规模效应、示范带动作用不强。
4.“新六产”人才支撑能力不足
一是人才数量总体不足,供需矛盾突出。部分镇街农技部门名存实亡,仅有的农技人员往往身兼数职,工作效能受到很大制约。二是引进人才力度小,稳定性不足。由于农村工作环境、福利待遇等与城市相比差距较大,农业人才引进难和留不住人才等问题较为突出。三是人才队伍年龄和知识结构老化现象普遍。据统计,该县农业人才大专以上学历的占4.2 %,中专以下学历的占95.3%;60岁以上的占25.5%,35—60岁的占64.1%,35岁以下的仅占10.4%。特别是是精通一二三产业融合的“新六产”复合型人才更是严重短缺。
三、培育农业“新六产”的工作路径
1.大力培育家庭农场
引导和鼓励粮食、蔬菜、畜禽等领域的专业大户向家庭农场转型,实现标准化生产、规范化管理、品牌化营销。鼓励家庭农场完善资源、资产管理,发展新型业态,不断提高经营规模和效益。
2.规范发展农民合作社
引导农民合作社按产业链、产品、品牌等组建联合社,开展“三品一标”认证,发展农产品储藏、运销及产地初加工。落实财政项目资金直接投向农民合作社、形成资产转交合作社成员持有和管护政策。支持有能力的农民合作社创办龙头企业。
3.壮大提升龙头企业
培育和发展农业产业化联合体,鼓励龙头企业通过订单、合同、贷款担保等方式,带动小农户及其他经营主体建设标准化原料生产基地,协同开展农业生产经营,拓展农产品加工、流通、电子商务、乡村旅游和农业社会化服务等经营渠道。推进龙头企业转型升级,支持龙头企业兼并重组、强强联合,组建大型企业集团,推进集群集聚发展。
4.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依托基层农技推广等公益性服务机构,在病虫害防控、农业技术指导与培训等方面搞好服务;鼓励有经济管理服务职能的部门,向农村延伸农资供销、农机作业、土地托管、统防统治、烘干储藏等服务职能,打造为民服务综合平台。支持经营性服务组织为农民提供生产、加工、贮藏、销售、科技、信息、融资、保险等农业生产全程服务,实现规模化经营与农民共享收益的有机统一。
5.加快推进农业产业特色小镇建设
立足实际积极培育特色鲜明、产业发展、绿色生态、美丽宜居、休闲宜游的农业产业特色小镇。按照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要求,推动现代农业向特、精、强方向发展。
6.加快推进美丽乡村建设
坚持用标准化的理念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全面提高美丽乡村建设的科学化水平,鼓励引导工商资本通过多种方式参与美丽乡村标准化建设,鼓励自然资源丰富、生态环境优美的古村落和新农村发展休闲旅游。
7.加快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建设
以园区化引领发展现代农业,融合发展关联产业,着力打造生产技术先进、产业形态多元、功能丰富多样、旅游要素完备、综合效益突出的现代农业综合发展平台。发挥园区载体优势,吸引龙头企业和科研机构建设运营产业园,鼓励农户和返乡下乡人员通过订单农业、股份合作、入园创业就业等多种方式,参与建设、分享收益。
四、健全农业“新六产”发展服务保障体系
1.搭建公共服务平台
搭建农村综合性信息化服務平台,提供电子商务、乡村旅游、农业物联网、市场价格、公共营销等服务。积极搭建农村创新创业平台,建立在线服务体系,提供全方位创业服务。
2.加强农业人才队伍建设
建立政府主导、部门协作、统筹安排、产业带动的新型职业农民和农民工培训机制。深入开展统筹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和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示范,推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轮训计划,探索农业职业经理人培育、认定、管理机制。加强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发挥农村实用人才带农富农作用。鼓励和引导返乡下乡人员按照全产业链、全价值链的现代产业组织方式,开展创业创新。
3.强化农业科技支撑
创新公益性农技推广服务方式,推行政府购买服务,支持各类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农民科技推广。加强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创新团队建设,积极探索“创新团队+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新型农业科研与推广服务机制,建设“农科教、产学研”上下贯通、有效衔接的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
4.打造知名农产品品牌
以互联网、广播、电视、报刊为平台,以车站、港口、国道为节点,构筑品牌农产品宣传网络。建立健全品牌农产品标准体系,加大对品牌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的政策支持力度,引领开展标准化生产。建立知名品牌目录,进行联合推介、捆绑式宣传。对品牌建设成绩突出的县级政府及品牌建设主体实行动态奖补政策。
5.创新农村金融服务
综合运用奖励、补助、税收优惠等政策,推广产业链金融模式,加大对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信贷支持。建立农村产权交易中心,推广土地经营权、林权、大型农机具、畜禽活体、保险保单等抵(质)押贷款业务。探索发展多样化信用互助模式。推进农业保险增品提标扩面,提高政策性保险保障范围和水平。完善农业再保险体系和大灾风险分散机制,为农业保险提供持续稳定的再保险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