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杨阳 谢蕴秋 李 毓
(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重症医学科,安徽 蚌埠 233000)
CRRT是临床急救危重症患者的重要支持措施,为了增进疗效,临床一致认为:配合科学的护理干预措施非常关键[1]。旨在加强日常护理管理,提高血管通路通畅率等,本组实验对部分病例实施集束化护理干预,有效提升了重症监护室的护理服务水平,为保证患者生命安全提供积极的影响。现将具体结果报道如下。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重症监护室2016年3月至2017年5月间收治的行CRRT治疗的患者共82例,将其按照护理干预方法的不同随机分组比较,观察组41例实施集束化护理干预,该组中女性12例,男性29例,患者平均年龄为(61.34±2.05)岁,其中肾衰6例,休克12例,脓毒症10例,肺部感染13例,对照组41例实施常规护理干预,该组中女性14例,男性27例。其中肾衰8例,休克11例,脓毒症12例,肺部感染10例,患者平均年龄为(62.05±2.16)岁,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如性别、病种及年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对照组常规护理干预,护理人员及时疏导不良心理的患者,避免患者因烦躁、焦虑等心理影响治疗,仔细冲洗管路,并严密监测相关治疗器械,及时做好并发症护理,确保患者护理期间的安全。观察组集束化护理干预,在本科室责任护士的组织下,由所有护理人员组成护理小组。首先对行CRRT治疗期间的危险因素进行评,在此基础上,查阅国内外文献,结合患者的病情制定针对性护理方案。1)对疼痛等原因所致的烦躁、不安等及时进行处理,即为患者耐心讲解出现疼痛的原因,积极配合的重要性等,疏导好患者的心理,有助于缓解疼痛感。此外,可采用音乐疗法、分散注意力等方式,缓解疼痛感。对于疼痛比较严重的患者,遵医嘱给予镇痛处理。2)综合评估患者的情况,做好预防风险准备,及时为其补充体液等,严密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发现异常体温、心率、血压等要及时处理。加强对相关医疗器械的监测力度,避免突然出现异常影响患者的治疗。3)维护好各个管路。治疗前用100 mg肝素和2000 ml生理盐水将管路和滤器浸泡30 min,同时取500 ml生理盐水冲洗,间隔30 min一次。控制好血液流速,以每分钟200~250 ml为标准。护理期间,如果发生I级凝血事件,要外加冲洗1次,提升抗凝效果。4)加强对护理人员的培训力度,要求护理人员要熟悉掌握各个医疗器械的使用方法和维护方法,及时处理突发事件,保证护理效果。
1.3观察指标 不同方案干预后,观察两组治疗24 h生命体征变化情况、尿素氮、肌酐差值、体外血管通路通畅率、24 h内抗凝有效率,详细记录相关数据并比较。
2.1对比两组治疗24 h后生命体征变化情况、尿素氮、肌酐差值 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治疗24 h体温差值、呼吸差值、心率差值、尿素氮、肌酐差值均比较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24 h后生命体征变化情况、肌酐水平和尿素氮水平对比
2.2对比两组体外血管通路通畅率、24 h内抗凝有效率 观察组的体外血管通路通畅率、24h内抗凝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见下表2。
表2 两组体外血管通路通畅率、24 h内抗凝有效率对比
重症监护室疾病具有病情复杂,病情变化快等特点,患者随时有生命危险,加之CRRT治疗中,所有报警均可停止血泵,如果处理时间过长,极有可能发生滤器凝血,堵塞等,其中报警包括压力报警、温度报警、空气报警等[2]。所以,为患者配合科学的护理干预措施非常有必要。集束化护理干预属于一种特殊护理方法,护理主要强调操作管理,为患者满足心理、生理等多方面的护理需求,因此,取的了比较理想的效果。
本组实验将其应用到观察组患者的护理工作中,通过疏导因疼痛给患者增加的心理问题,缓解疼痛感,解除其心理顾虑,使得患者积极配合临床工作[3];维护好管路和滤器,避免堵塞增加护理工作量,甚至影响CRRT治疗效果。此外,强化对护理人员的培训力度,以便纠正护理操作不当的行为,提升护理操作水平,这些对保证护理质量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4],实验结果与冯琦[5]等文献报道结果一致。
综上,临床对重症监护室患者行CRRT治疗的同时,配合集束化护理干预,能够有效维持患者的生命体征,提高体外血管通路通畅率,护理效果比较理想,有进一步推广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