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晓霞/西南交通大学
居家养老作为一种多元共治的养老模式在之前很长一段时间对解决养老难题起到很大作用。上海市通过日托服务和上门服务,为60周岁以上的低保、低收入、需照料的老人,实现了养老服务的有效提供。在居家养老模式中,政府是养老服务的资源支持者和宏观调控者,社会组织以及个人均可成为居家养老服务的提供主体[1]。我们在看到居家养老模式对我国养老所做贡献的同时,也应注意到“大数据”运用的突飞猛进,给政府的居家养老服务提出了新的挑战。
大数据是一种数据,更是一种战略资源。通过对海量数据进行分布式数据挖掘、分析获得需求信息,对当今的需求导向型市场意义重大。然而受制于固有的养老服务体制和思想观念,养老需求这一大数据并未得到政府、社区及承接居家养老服务的社会组织的重视,所提供的养老服务与需求存在很大差距。
目前居家养老服务大多局限于本街道本社区范围,供给呈现分散化、无序化。大数据时代,养老服务需要整合各方资源,运用数字力量实现智慧管理。尽管很多城市开始探索养老服务信息化管理,但这种信息化管理是基于管理者个人经验而不是对养老数据深度挖掘分析的结果。仅有个别城市如绍兴、攀枝花、沈阳开始尝试将居家养老服务置于互联网大数据大背景下,开始构建居家养老服务智慧管理模式的探索,但主要集中在居家养老服务信息平台构建方面,没有形成一个系统化的智慧管理模式。
大数据时代,不止是海量、大规模数据的激增,还有民主表达途径的增加、公民主体意识的不断增强和公民社会的进一步发育。作为居家养老的直接利益相关者,公众理所当然希望能够实现其对居家养老服务内容的知情权,甚至参与到服务的提供中去。然而,现实实际中大众在居家养老服务中往往是被动的一方,居家养老服务的提供主体几乎是单方面决定向谁提供服务、提供什么服务、以何种方式提供服务。
养老需求的多样化和复杂性使居家养老服务供给难度加大,单靠政府、个别社区和社会组织的力量难以顺利完成,需要汇聚社会可利用的力量和整合社会养老资源,而这正是众包模式所独具的特点。众包是指公司、机构乃至个人把过去由员工执行的工作任务,以自由自愿的形式外包给非特定社会大众群体去承担的做法[2]。运用众包,可以通过互联网平台的搭建,将对居家养老服务感兴趣、有想法的社会各种力量集中起来,运用他们的智慧和力量,实现居家养老服务的有效按需提供。
(1)建立居家养老数据平台,生成养老服务主体和客体两大基础数据库。一方面由政府主导,依托社区、非营利组织等力量,汇集养老服务信息。通过网格化管理,具体到户,将老人的基本资料录入数据库进行实时管理。另一方面建立养老服务提供者信息数据库,在居家养老平台上公开,实现养老服务供给的公开化、透明化。
(2)在居家养老数据平台的基础上构建统一的养老服务信息云。在建立养老个人数据库的同时,也要把切实关乎居民的养老服务内容上传的大数据平台上,形成统一的居家养老服务信息云。养老服务信息云的构建可以实现养老服务信息化、透明化,有利于提高居家养老服务的提供效率和居民对养老服务的满意度。
(1)居家养老服务发包窗口。政府基于信息云所获取公众养老需求,明确发包任务,在发包窗口发布任务,等待接包主体接包。于此同时政府需要明确、公布整个居家养老服务众包平台的操作流程和最终成功接包方的报酬,从而吸引更多的社会力量参与到关于居家养老的头脑风暴中,获得最合理的解决方案。
(2)居家养老服务接包窗口。接包方可以是企业、非营利组织甚至是个人,可以以个人和组织的身份进行接包。借鉴王谦(2014)所提出的网络众包模式,政府必须建立相应的接包身份准入系统,制定准入条件时要“松紧适宜”,在IP域名可以追溯的前提下尽量保护参与主体的积极性和安全感[3]。
(3)讨论反馈平台。发包窗口和接包窗口是主要发包主体和接包主体之间进行沟通的平台,内容相对独立,具有一定竞争性,而讨论反馈平台充分体现了多元共治的合作理念。在这个窗口,接包主体需要将不涉及组织隐私的解决方案上传,公众可以就备选方案提出自己的想法,供决策参考。实现良好的线上、线下沟通。在该平台上形成的所有有价值的信息,需要通过众包平台后台运作上传至信息云,不断完善居家养老大数据。
参考文献:
[1]王萌萌.政府购买居家养老:基于非营利组织的研究视角[J].广东开放大学学报,2015(4).
[2]Howe J.The Rise of Сrowd Sourcing[J].Wired Magazine,2006,14(6).
[3]王谦,代佳欣.政府治理中网络众包模式的生成、构建及效用[J].公共管理学报,20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