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赖丽芳/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
李克强总理早在2014年就提出当前进行创业与创新的工具就是互联网,接着在2015年的十二届全国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中提出了执行互联网+的相关行动计划。目前国务院也印发了相关的意见,我国的互联网+的相关理论研究正式开始。本文就互联网+的相关理论结合档案信息资源工作建设结合起来,进一步探究了在互联网+背景下档案信息资源建设的趋势。
当前传统行业在互联网环境下根据互联网+产生了一种新的社会形态,能够有效将互联网中创新的成果在我国社会管理和经济发展的领域中进行充分的融合,有效提高我国社会的创新能力和生产能力。在当前这种大环境下,互联网+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档案信息资源的建设工作,并且留下了深刻的影响。其实在档案的数字化、信息化以及自动化的发展历程来看,每诞生一项新的科学技术都会引起档案信息资源建设的重视,同时有效推动档案信息资源管理的升级。在当前发展形态来看,在互联网+的影响下能够发展新的理念与技术,有效解决档案信息资源在开发与实际工作过程中遇到的难题,为档案信息资源建设过程中的理论依据与有效的技术指导。在当前的发展过程中开发利用档案信息资源建设属于一种真实的网络服务模式,并不是传统的基础性工作,在政府服务管理与万物互联的创新与构建方面发挥了重大的作用。
当前互联网+属于一种开放平台,不会有国界与地域之分,在面向网络用户的时候能够提供相同的网络服务。这种开放式的服务模式决定了档案信息资源建设工作在当前背景下也具有开放性的特点。当前网络环境下档案信息主要来源于目前我国社会环境的开放与档案信息发布在面对的是开放的群众,当前档案信息资源的建设就是在这种环境下逐渐走向开放的。互联网+的网络形式也培养了许多具有时代特色的建设档案信息资源的工作者,他们在这种环境下能够及时掌握最先进的技术与手段,并且能够有效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促使他们成为当前信息资源过程中最合格建设者。
当前在互联网+时代中最基本的行动原则就是优化共享与跨界融合。相比较来说传统的档案信息资源的整合属于将纸质档案转化为物力方式的资源整合,在当前互联网+的时代下档案信息资源进行整合主要是根据数据共享的虚拟方式来进行整合。这种整合方式主要是将当前的信息技术与网络平台来实现数据共享,不会将档案实体的保存位置进行改变,也不会要求改变馆藏的容量,这样能够有效避免资源的浪费。档案信息在建设资源的时候会要求地域、专业、行业、系统之间的各项水平数据结合结合起来,真正将互联网+、各项系统以及档案仅有有效的融合,扩大数据库的诗句容量,为国家建设大数据库提供一定的保障。
当前网络发展最大的一项好处就是能够让人们之间的交流与沟通提供非常便利的方式,让人与人之间的联系更加高效便捷。而互联网+时代的到来让用户参与、忠实用户的反馈、尊重用户的需求等等服务内容与理念更加人性化。随着当前网络的进步,在档案信息资源建设更加全面的同时也在向更多的方面发展,当前有许多档案机构已经开通了例如微信、微博、QQ等方式的微媒体建设。而且目前最火爆的社交平台就是微媒体,它传播信息的速度非常快,而且大众的认识度也非常高。最重要的是微媒体的交流性非常高,档案相关用户在这种平台下非常愿意积极主动地进行交流,有效参与整个过程。但其实任何档案工作的目的都是为了给用户提供更全面有效的档案服务,在当前时代背景下档案信息资源建设发展的核心就是创新档案服务,给档案用户提供有效的参与空间。
目前多媒体技术也在有效支持档案信息资源的建设工作,因此它在建设过程中就展现出非常多样的表现形式,除了文本信息以外还有一些不具有那么强阅读性的图片、音频、视频、动画等等信息传递方式,而且这些方式也能够使信息更加生动、直观。上网浏览、纪录片等等形式则更加适合传递一些知识内涵比较丰富的信息,也能够更加有效的转换信息的属性,也就是将信息属性转变为知识属性。档案资源的表现形式非常多样,这也能够在档案的宣传方式中进行应用。纸质档案原件的会念。一些史志地志都会给人一种枯燥乏味的感觉,而且面对的人群也比较小。那么利用多媒体形式来进行档案展示、播放等等也能有效宣传档案知识,而且形式更加丰富多彩,大众也对更加容易接受。目前通信技术与网络技术能够将档案信息的内容转换一种方式,让它变得更容易被大众接受,贴近当前人们获取信息的习惯,有效吸引更多的人关注与利用档案资源。
首先互联网+的时代拓宽了相关的管理技术,并且提供了一些多样化的管理手段,档案信息在录入过程中利用信息化的管理变得更加便捷。互联网+模式的提出将互联网的价值进行了有效的提升,而且也在一定程度上给档案数据管理工作提供了比较新型化的数据支持,有效丰富与提升了档案信息化的建设。其次就是提高了档案管理的实效,因为档案的种类有很多,因此在进行档案管理的时候实效性比较强,如果没有及时更新档案信息档案就会失效,而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实效性比较强,能够有效跟踪档案的动态,并且能够有效保证档案管理的交互性。
在传统的档案机构中收集档案信息的方式就是政府机关与事业单位,也就是主要想事业管理单位来搭建档案资源的数据库。但是在新的管理模式中,政府机构也在逐渐转想服务职能进行转变,公众参与在目前已经不仅仅是一种社会管理手段,更是丰富、补充以及完善社会档案资源的方式。例如之前的“表格、“不雅视频书记”等等事件社会公众利用网络来进行政府管理监督的重要手段。这些事件首先以新闻的方式进行传播,然后利用微博、微信、QQ等微媒体来促使广大的用户进行参与,并且提供一定的补充,最后由相关的机关进行调查并且进行合适的处理。整个过程中的每个环节就是反应整件事情的重要部分,因此有关部门在建立相关档案的时候应该将新闻播报、社会公众参与提供的信息、过程中的调查取证以及调查完成以后的处理结果都重视起来,妥善建立档案并且进行保存。
从最近各个档案机构中开展建设数字档案馆的形式来看,档案机构已经充分认识到数字档案在档案信息资源建设过程中的重要性,但是目前我国的档案数字化建设还存在一定的缺陷,也就是各自为政,自给自足,形成一座信息孤岛。因此档案机构需要将互联网的共建共享与深度融合的理念进行结合,促进档案信息资源建设新格局的展开,这样能够有效打破传统额档案管理机构,并且开展新的信息化数据壁垒,让各个地区、行业中的信息孤岛都接合起来,建立一个跨物理、跨时空的方案信息共享平台,实现国家大数据的开发与建设。而且还能有效整合档案资源,优化公共资源的配置,更大力度地惠及群众。在当前格式化的档案信息资源开发过程中主要是按照行政区来划分为最小的档案管理机构,也是最基本的一个网格单元,主要负责当前行政区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后还会下设以街道为单位的二级网格单元,主要负责的就是当前街道信息的收集与整理。而三级网络单元则是以社区为单位,保障社区各系统之间能够进行沟通,最终实现各个地区与环境的档案信息资源管理与利用平台。
当前我国档案信息资源组成的方式主要是有各级档案馆来建立数字档案资源网,它能够实现档案信息资源使用数字化与网络化的方式进行存储与利用。这些资源网络主要都是自家自用,实现不了档案数据的互联共享,这样不仅会制约整个档案信息资源,还有影响档案的利用率,而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没有统一的管理标准。在网络环境中没有标准化的信息与技术其实都属于闭门造车,不会真正融入到互联网+的环境当中。因此在互联网+的背景下应该建立标准的档案信息资源。而监理标准化的档案信息资源首先要加强前端控制。这也是加强档案管理标准化的前提。档案实质上是记录社会实践活动的方式,它想要完全生成主要会经历几个阶段,要在档案最初形成的时候进行前端控制,也就是档案管理化的前提阶段,要将文字格式与档案的归类整理做出相关的规范。然后就要将数字档案的信息资源的卡法过程进行控制,必须要保持标准。档案信息资源的集散地点就是数字档案馆,因此在设计档案信息管理系统的时候就必须要进行控制,一定要使用同一的标准来采集、检索与服务系统,而且要将信息格式与存储的结构进行统一,让不同的数字档案馆的数据库能够进行转换、对接等等操作,从真正意义上实现档案信息资源的共享。
在互联网+的时代中不仅能够促进知识的传播与信息的共享,还能够给档案工作带来非常大的便利。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对档案服务能力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当前进行档案信息资源建设不应该仅仅以提供高效便捷的档案系统为目的,应该建立智慧化的当信息信息服务系统,将用户的需求作为导向,并且利用智能化的手段与智慧化的服务模式来推动信息组织以及智慧化的信息服务模式,将信息组织形式与生产的方式和服务形式进行创新与改进。在处理档案信息的过程中利用云计算与云存储的职能处理方式能够有效处理方案管馆藏的档案信息,还能及时将政府机构生成的电子文件进行存储,将网络上的信息资源进行分类整理,有效解决资源优化管理方式。在生成知识的时候利用大数据处理系统能够有效感知外界的信息,对内在的联系和一些比较零散的信息进行深入的挖掘研究,进一步获得完整的信息资源,将档案由信息向知识进行转变。在服务档案服务中一般会将档案信息存放在在云上,然后用户利用网络服用来使用手机、IPAD一些移动设备打破以往的时空限制,随时随地获取需要的档案信息。利用智慧化的档案服务能够将社会各个方面的信息进行分析与整理,了解当前社会的最新走向,将潜在的客户充分挖掘出来,主动推送一些有效信息。而且用户在服务器上的操作都会自动反馈到服务系统当中,作为分析用户需求,优化用于体验与提高信息质量的重要参考内容,在真正意义上实现服务的智慧化。
参考文献:
[1]李兴旺,李晨晖.当前图书馆遇上“互联网+”[J].图书与情报,2015(04).
[2]李翠屏.网络环境下档案信息资源开发的特点[J].鸡西大学学报,2015(04).
[3]陆香琴.城镇化建设中城档案网格化管理与服务的探索[J].城建档案,2016(07).
[4]赵彦昌,毛丽敏.浅谈“互联网+”环境下档案信息资源建设的三大趋向[J].档案与建设,201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