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纯平
《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提出“高等教育要适应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建立动态调整机制,不断优化高等教育结构。优化学科专业和层次、类型结构,重点扩大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规模。”教育部2014年度工作要点也明确提出,要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同时,随着广西工业化、城镇化建设的持续快速推进,广西经济社会发展同样需要大批合格的应用型人才。但是,就目前来看,高校所培养的人才还不能够满足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下,如何更好地培养应用型人才,以服务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之需,成为摆在广西地方本科高校面前的亟需解决的重大现实问题。
在这样的背景下,贺州学院村镇学院以我校政治与历史学院为依托应运而生,服务于学校转型发展的实际需要。2014年6月,贺州学院与钟山县委、县政府合作,在钟山县委党校成立了广西第一家村镇学院——贺州学院村镇学院。此后,为进一步更好推动学校转型发展、培养应用型人才,不断结合地方实际增建、完善村镇学院(包括基础设施、人员配备、行业专家评聘制度等方面),至此贺州学院村镇学院已经曾至4家,后面的3家村镇学院分别在富川县(2016年)、昭平县(2016年)、八步区(2017年)先后成立,实现了贺州市三县两区全覆盖。贺州学院村镇学院的成立,是贺州学院在建设应用技术型大学发展进程中,紧扣我校“立足贺州、面向基层、服务区域,主动为地方和区域经济社会文化发展服务”办学定位,是助力区域发展的重要举措。贺州学院村镇学院职能广、针对性强,既包括为农村、乡镇进行干部培训、指导开展基层党的建设,也包括组织学校师生到村镇进行政策法规宣讲、农业技术培训、家庭教育培训、农村留守儿童辅导、文化遗产传承保护等职能。村镇学院借助当地发展特色、发挥我校人才智库作用,通过校政双方共建,全面深化“政产学研用创”合作,优化配置校县资源,促进村镇经济建设和发展,构建起高校与农村建设之间的和谐关系。
村镇学院是贺州学院与贺州基层单位之间相互沟通合作的桥梁,是校政校地合作的一个典范;通过这一平台,尽力使我校培养的应用型基层人才真正做到“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就必须正确处理好“走出去”与“请进来”的辩证关系。其中,“走出去”是利用村镇学院平台培养应用型基层人才的关键所在,“请进来”是利用村镇学院平台培养应用型基层人才的必要条件,二者辩证统一于应用型基层人才的培养工作之中。只有做好“走出去”与“请进来”,才能更好地满足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应用型基层人才的需求,发挥好地方高校的重要作用。
“走出去”是利用村镇学院平台培养应用型基层人才的第一个方面,是关键性的一步。“走出去”主要采取政策宣讲、答疑解惑、培训辅导、文化传承、与基层密切交流了解社情民意等途径。只有“走出去”,才能让教师了解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实际,才能让教师在广阔的社会实践中感悟如何培养社会所需之才。村镇学院这一平台中的“走出去”,为增加教师教学改革实践经验、提高教师服务地方发展的实践技能、增强师生实践创新能力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通过“走出去”,村镇学院为教师搭建服务地方的实践创新平台。学校的转型发展,离不开富有实践创新能力的教师。村镇学院平台,有助于教师将自己所拥有的知识与能力及时应用于现实生产生活之中,培养更多既懂理论又懂实践的双师型教师,进而满足培养合格应用型基层人才的教学需要。一方面,我校各二级学院每年都会选派专业技术人员或优秀专业教师利用村镇学院平台提升自身教学能力。例如,我校马克思主义学院目前已有4位教师是贺州市宣讲团成员,同时学院每年还会派出更多教师到贺州市及其县、乡镇不同基层单位进行形势与政策宣讲,向基层党员干部、广大群众普及我党的理论创新成果;在宣讲过程中,教师能够了解到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大致状况,为在课堂上讲授相关理论内容积累素材,同时也推动教师深入思考如何讲好马克思主义理论、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积极探讨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应用型基层人才培养的教学改革措施,使培养的学生真正做到真懂、真信、活学活用马克思主义。另一方面,我校为促进高层次人才更好服务于贺州经济社会发展,组建博士团,分成旅游经济组、农业工业组、社会文化管理组、信息技术组等四个小组,利用村镇学院平台到贺州市三县两区开展调研和洽谈科研合作事项。每次调研前,博士们都会事前对贺州三县两区的情况做好网上调研工作,力争带着问题和项目参加调研座谈会。这一活动为我校高层次人才了解贺州发展实际、发挥自身专业特长创造了良好条件,诸多项科研项目的成功签订是有利的见证。
通过“走出去”,村镇学院为学生搭建服务地方的实习实训平台。村镇学院涉及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能够为不同专业学生提供不同实践机会。比如,利用村镇学院平台,我校理工科教师经常带领学生去贺州农村田间进行深入调研,现场指导学生关于山楂、马铃薯等农作物的种植技术,不断推动农作物新品种的研发。又如,我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在人才培养目标中指出,培养能在地方党政机关、中小学校、企事业单位和社区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与服务等工作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应用型高级人才。培养适应地方需要的应用型高级人才,就必须为学生创造基层实习实训的空间,而村镇学院正是这样的一个优势平台。根据实际情况,我院每年派专职教师带领学生到贺州周边县、乡、镇开展实地调研、志愿服务、政策解读、听讲座、作报告等不同活动,让学生在亲身感受之中,逐渐了解、熟悉基层,适于基层工作,这就为学生将来在基层从事教师、村官、公务员等职业打下良好基础。
“请进来”是利用村镇学院平台培养应用型基层人才的第二个方面,是不可或缺的一步。“请进来”主要采取定期聘请行业专家来校做报告或亲自指导、为学生配备相关校外指导教师等途径。只有“请进来”,才能让学生真正了解社会所需人才应具有的基本素养,才能让相关行业专家了解各专业人才培养的大致情况并让其为本专业发展献言献策,有助于高水平应用型基层人才的培养。村镇学院这一平台中的“请进来”,为提高学生实践技能、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之需、及时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转化为实践技能并有所创新提供了必要条件。
通过“请进来”,村镇学院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学生专业技能培养方面发挥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学校不同专业在制定或修改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时,结合本专业实际发展状况,通过村镇学院这一平台请进若干行业专家参加修订人才培养方案的研讨会。这些行业专家从自己工作的亲身经历出发,对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实践环节等提出宝贵的建议或意见,促使人才培养方案更具应用性、符合实际需要。比如我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过程中,我们从市委组织部、基层政府、乡镇学校等单位聘请了相关行业专家,充分听取他们在人才培养、课程设置等方面的指导性建议。同时,根据专业发展需求,利用村镇学院平台可以聘请行业专家作为学生的校外指导教师,他们可以通过专业指导、专题讲座、承担相关课程教学任务等不同途径对专业学生有针对性地培训指导,提升学生专业技能。例如,有些学生选择将来从事大学生村官一职,可以聘请一些基层干部为学生讲解基层工作的相关知识,聘请村里的大学生村官为学生讲解村中工作体会与经验,为学生配备相关校外指导教师、带领学生到村中调研或做村干部助理等等,这些都有助于培养高素质的大学生村官。
因此,在当前高校培养人才还不能有效满足地方需求的情况下,利用村镇学院平台培养应用型基层人才这种新途径拓宽了人才培养渠道、创新了人才引进方式,有助于校政校地之间的深度融合、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在今后的应用型基层人才培养中将发挥着更为重要的作用。
利用村镇学院平台培养应用型基层人才,是我校在转型发展过程中逐步探索出的校政校地协同育人新途径。由于正处在摸索时期,这种协同育人新途径还存在着一些不完善的地方,需要从各方面提供保障措施,以更好发挥其应有作用。
一是,完善村镇学院,增强协同育人意识。地方高校利用村镇学院平台培养应用型基层人才,首先需要有强烈的协同育人意识。然而,有些地方高校仍存在较为严重的“官本位”错误思想,使得学校与地方、企业等互动合作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并不高,直接影响到协同育人的效果。利用好村镇学院平台,同样也需增强协同育人意识。另一方面,充分发挥村镇学院在协同育人中的作用,还必须从数量、基础设施、人员配备及其职责分工等方面进一步完善村学院,使村镇学院培养人才的工作有序、健康地开展。
二是,健全管理机制,提高协同育人的质量水平。管理机制是否健全,将会制约着高校协调育人的客观效果。协同育人的管理机制涉及到竞争机制、奖励机制、考评机制、问责机制等不同方面。健全相关管理机制,才能有效调动相关专业力量为应用型基层人才培养提供各种优质服务,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在目前探索阶段,利用村镇学院平台培养应用型基层人才还需不断健全相关的管理机制。比如,进一步明确村镇学院平台培养人才的实施细则、人员分配、工作职责、管理考核等等。
三是,增加经费投入,确保协同育人工作的顺利推进。经费短缺问题,往往严重制约着协同育人工作,以致难以培养出高质量的应用型基层人才。利用村镇学院平台培养应用型基层人才过程中也面临着经费不足的现象。比如,由于经费有限,派出教师去基层作报告或聘请行业专家来校授课时,这些教师或专家获得的报酬相对较低,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他们的工作热情。这就要求地方高校应广开渠道,积极争取多方面的经费投入,妥善解决好经费短缺问题,为应用型基层人才培养创造有利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