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 丹/西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从教育生态角度看,农村小规模学校是整个教育体系的“源头活水”。[1]小规模学校有可能成为主流的学校样式,也可能是未来学校的发展方向。[2]农村小规模学校(以下简称“农小学”)的存在为农村的学生提供了就近入学的机会,同时对传播乡土文化具有重要的作用。农小学如何转型成为“小而优”的学校这对校长的专业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校长是一个学校的灵魂,要评论一所学校,首先要评论他的校长”。随着我国教育部在2013年2月正式颁布了《义务教育学校校长专业标准》,说明对中小学校长的要求更加专业化。近年来,社会和教育界关注中小学校长专业发展问题,特别是农村小规模学校校长专业发展。
我国农村小规模学校分为两种:一是教学点,是指学校年级少于六个年级,也称“麻雀学校”;二是村小,是指学校年级有一至六个完整年级。在我国各地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中,在校生人数是否达到100人被当成一个底线标准。通过调研了解到甘肃省有8000多所学校学生人数在100人以下的农小学。因此,本研究中所提到的农小学是指位于农村偏远地区,具备农小学特征,在校学生人数在100人以下农小学。
本次调研研究者采用问卷调查法,共发放40份问卷,回收有效问卷35份,有效问卷回收率是87.5%。调查对象是参加L县农小学校长培训班的校长。对回收的数据进行统计处理,作为分析农小学校长专业发展现状的依据,基于此提出研究者的看法和解决策略。
对校长队伍专业发展现状可以从规划学校发展、营造育人文化、领导课程教学、引领教师成长、优化内部管理、调试外部环境六个维度校长掌握的程度进行分析。
在规划学校发展维度,44.7%校长认为对自己掌握的不太满意,4.3%校长认为掌握的非常不满意。在营造育人文化维度和优化内部管理维度超过一半的校长认为对自己掌握的满意。在领导课程教学维度,34%校长认为掌握的不太满意,27.7%校长认为掌握的非常不满意。在引领教师成长维度,38.3%校长认为掌握的不满意,17%校长认为掌握的非常不满意。在调试外部环境维度,36.2%校长认为掌握的不太满意,25.5%校长认为掌握的非常不满意。
根据调研数据分析可知,绝大多数的校长在营造育人文化维度和优化内部管理维度掌握的比较好,在其它维度掌握的不够好。校长对于学校发展不够重视,没有掌握相关监测规划实施的方法。对于课程教学领导能力、教师成长引领能力、组织领导能力表现不足,没有建立完善的听课制度以及教师专业发展制度,没有掌握处理学校外部环境的理论和方法。
想要提高农小学校长专业发展水平,首先需要做好《义务教育学校校长专业标准》的宣传工作,保证校长每人手中有一份。使得农小学校长都了解教育部颁布了这样一个标准,都知道此标准的存在,从而更好地学习《义务教育学校校长专业标准》,将其内化于心,切实提高校长自身的专业能力。
增强校长自身的研究能力是提高农小学校长专业发展的有效手段,培养“专家型”校长对于农小学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有一位农小学校长这样谈道:“我们从来没有参加过县级及以上课题,大多数的校长甚至从来没有参加过课题,不知道课题是干什么的”。只有少数校长参加过课题,并且参加课题是为了应付上级部门的任务或者考虑自己评职称问题。教育管理部门应重视培养农小学校长的研究能力,鼓励校长“著书立说”。同时校长也要改变对参加课题的观念和意识。
增加相关培训是提升校长专业发展水平的措施之一。提高农小学的管理水平,从而更好地为当地农村义务教育服务。参加有效的校长培训,抛弃陈旧的知识和学校管理理念,培养职业情怀,带领教师创建具有本土特色的农小学,从而提高农小学教学质量,使农小学行走在希望的田野上。
为了更好的体现校长专业发展水平,由上级部门下达任务,让每个农小学校长在规定的时间内制定学校发展规划,从而可以“督促”校长阅读相关书籍和文件,上级部门将制定好的学校发展规划依据发展规划的专业要求进行等级评比,让校长们在竞争中自我成长。在评比活动中校长不仅可以认识到自己欠缺的部分,同时也可以与别的学校校长进行交流,取长补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
[1]储朝晖.重振农村小规模学校需走简政之道[J].中国农村教育,2016(3).
[2]杨东平.建设小而优、小而美的农村小规模学校[J].人民教育,20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