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小波/山西师范大学政法学院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加之网络化和文化多元化的影响,导致高校的校园文化出现了一些新情况和新问题。当前我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出现的问题主要是精神文化缺失、功利意识较强、文化思想混乱等问题。
首先,高校校园中精神文化缺失,导致校园文化建设偏离正确的方向。自从五四运动以来,我国的大学就形成了追求独立自主和学术自由的校园文化,大学以研究学术为主要目标,不受外界的干扰和影响,从而有了”象牙塔“的美称。高校的校园精神是一所高校存在和发展的根基和动力,高校精神可以为校园文化建设指明方向,提供动力。然而,近些年来,我国的高校越来越受到市场经济和文化多元化的影响,校园精神文化的影响力减弱,对大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指导作用下降,不利于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和学生的全面发展。
其次,近些年来,功利意识和实用主义思想在大学生中蔓延,“象牙塔”式的校园文化渐渐远去,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的影响越来越明显。在高校的校园活动和人际交往中,大学生越来越注重自身获得的好处,大学校园中本应有的学术研究氛围变弱,学生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短期目标,过于重视短期利益,以为在这样的宗旨指导下自身会获得更多的利益,大学生也更重视实际利益。然而,过于重视短期利益会导致大学生的格局变小,思想僵化,从而不利于大学生自身长期的发展。
最后,近些年来,大学生由于受多元文化的影响,导致大学生思想混乱,缺乏正确的价值观和思想观念的引导。大学校园本应以学术研究为主,再辅之以一定量的社团活动和组织活动,从而让大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然而近些年来随着市场经济和多元文化的影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大学生价值观念和思想观念的引导作用有减弱的趋势,西方的资本主义文化对大学生头脑的侵袭较为严重,致使部分大学生的思想混乱,不利于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
当前我国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大多是由于市场经济和文化多元化的影响造成的,因此要从德育的角度出发,加强主流文化的引导作用,培养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和思想观念。
首先,要优化校园政治文化,发挥主流文化引导作用。当前我国的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总体情况如下:在市场经济发展和网络化的背景下,高校校园文化呈现多元化的趋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流文化对高校校园文化的引领作用存在弱化趋势。发挥主流文化的引导作用,要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大学生对主流思想的认同程度。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校园文化思潮,促进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认同,形成大学生的共同理想信念,提高大学生的整体政治认同水平。高校的学校方面应搭建文化导向平台,通过校园广播、校报等渠道宣传主流文化和思想,打击各种消极文化,鼓励大学生参加各种文化活动,从而陶冶他们的情操,提升他们的品格。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必须以主流文化为指导,提升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程度,从而提升校园文化的质量和水平。
其次,高校校园文化要养成学术自由的风气。原浙江大学校长竺可桢曾说过:“一个民主的内忧外患、贫穷落后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人民,特别是大学里培养出来的知识分子没有科学头脑,轻信盲从,这样的民族有亡国的危险”。从五四运动以来,我国的高校和大学生就有着引领社会思潮,促进时代变革和发展的光荣传统,高校的校园文化也应该具有引领社会文化发展的功能。因此,高校和大学生要牢记自身的使命,坚持历史传承下来的探索精神和学术精神,不屈服于外界压力,做到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具有探索精神和学术自由精神的校园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深远的,可以丰富他们的思想,开拓他们的视野,真正使做学问的人才能够摆脱世俗的干扰,更方便的追求科学和真理。探索精神和学术自由的精神还可以培养大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批判能力,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
最后,高校要结合自身情况,发展具有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每个学校由于历史和地理位置的影响,都会形成各自独特的校园文化。例如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这两所中国做好的高校由于各自经历和校史的不同,就形成了各自富有特色的校园文化,理科院校和文科院校之间的校园文化也差异很大。因此,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要重视学校发展历史和所在地的人情风貌,融入自身的特色,发掘本校特色文化,从而能够提升大学生的归属感和荣誉感。
校园文化对一所高校的影响是全方位的,而重视德育工作能够促进校园文化建设的全面发展。因此,高校和大学生应重视德育对校园文化建设的影响,加强主流思想对校园文化的的影响,同时要坚持自身的探索精神和学术独立精神,从而促进校园文化的全面发展。
[1]周凤林.关于学校隐性德育的思考[J].教育探索,20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