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临终关怀的伦理内涵

2018-11-15 15:53:25赵婉均云南民族大学人文学院
长江丛刊 2018年7期
关键词:病患医学医生

■赵婉均/云南民族大学人文学院

临终关怀运动始于英国的圣克里斯多费医院。50年代,英国护士桑德斯于1967年创办了世界著名的临终关怀机构,使垂危病人在人生旅途的最后一段过程得到需要的满足和舒适的照顾。临终关怀在整个世界至今已经超过了40年的发展。

临终关怀是一门新型的交叉学科,它不仅涉及医学和护理方面的知识,还涉及到心理和伦理等方面的内容。但临终关怀不但是一种医疗卫生事业,更是一种社会公益事业。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医学科学的迅速发展,临终关怀越来越得到社会的重视。

一、目前我国国内临终关怀存在的问题

(一)传统死亡观的禁锢和传统“孝道”的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以儒、道、佛教思想为主,受传统思想的影响,人们尊重生命,更为注重现实生活,大众普遍认为生命的存在是在第一位,同时,人们看待死亡的观点也被这些传统的观念所影响。人们往往认为死亡是痛苦的和恐惧的,在民间有“好死不如赖活着”这样的说法,人们认为首先要活着才是最重要的。所以对待死亡的态度是消极的,直到今天为止还有很多人仍然认为死亡是一个禁忌,他们无法以一个正确的态度去面对死亡、接受死亡。

“孝”的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十分重要。“百善孝为先”,孝是行为的最高标准。在中国人的传统的观念中,对于即将逝世的亲人,无论自己是否亲自能够在身边服务,这都将是作为人们来评价孩子是否是一个孝子的标准。对许多人来说,如果将已经被认定为无法救治的病人送到收容所,一方面是子女无法接受病人即将死亡的事实,即使在一定的时间里接受了病人即将死亡的事实,但是只要亲人的生命还是存在的,就必须尽到“孝道”,不然就会觉得受到了道德的谴责;另一方面则是放弃对病人的治疗的行为会使病人的亲友难以接受,认为放弃对病人的治疗就是放弃了病人的生命,对于他们来说放弃对病人的治疗也是一种不道德的行为。是继续保持患者的生命,还是减少患者的身体痛苦,让患者有尊严的走完最后的生命里程,如果坚持本着以临终者的自愿为前提,那么患者真正需要的,我们所做的是利他的才是真正道德的。

(二)医疗体制的不健全和资源的不公正分配

首先,一些患者在面对着目前我国就医难、治病难、无处就医、没钱就医、不敢就医等的情况下,还面临着医学面临疑难病症时已经无能为力、医生已经尽力而为的场面,这些看过医生但已经负债累累的病人和家属,不敢“被关怀”。

其次,“治病救人”是医生的职责,在面对患者时,延长患者的生命在我们看来是理所应当的。但是在目前国内医院里,有很多病患并不了解自己的病情,而亲属为了让自己的内心无愧,仍然会尽努力去救治病人。还有一些个别医生为了利益也不愿让患者放弃治疗。而从实际的效果上看,这样的救治已经是无用功了,反而这在一定程度上,对患者的身体曾加了负担,使心理也在承受着痛苦,给家庭和社会也带了负担和压力。而与这种现象同时存在的还有一些偏远地区无法就医,与其浪费医疗资源,还不如让更多的人可以接受治疗,可以看病,看得起病。

因为这些原因,所以我国在发展临终关怀这一行动时,在一定的范围内受到了阻碍,这一个排在治病救人之后的特殊的护理领域的发展也随之受到影响。

(三)大众教育的缺乏和舆论导向不力

临终者在面对死亡的时候最突出的情绪是恐惧,他无法和别人讨论和沟通对死亡的想法、情绪。临终者的心理正在饱受巨大的煎熬,他感觉他正在丧失他的一切:房子、财产、亲情、社会地位、职位、能力等等。这种丧失的感觉会让临终者有很深的恐惧、悲伤、愤怒和痛苦的情绪,甚至还有对健康人的嫉妒。在我国的整体教育中,对自己的思想、情绪和经验并不重视,间接地造成了一种临终者在临终之时突然觉察到对自己的无知的感觉,觉得一辈子被自己的无知欺骗,因而产生挫折感和愤怒。

我们目前存在的关于临终关怀的专业性的教育很匮乏,并没有对专业的医生进行医疗训练和认证。而且在我国本身就有就医难、看病难的问题,大家已经为看病而烦恼,所以造成政府对临终关怀的行动关注度很低。我们所看到的传媒报道的大都为一些负面新闻,对临终关怀的正面宣传和引导少之又少,没有一个客观的报道记载,造成人们不能有一个正确理智的心态面对生死状况,也更无法理解临终关怀的实际意义。因为普遍教育和实践意识还未贯彻到整个民众中,民众对临终关怀的普遍关注度不高,专业性知识了解不多,造成我国目前临终关怀只停留在了专业人员的学术领域内,跟随着也无法去实际实践。

二、临终关怀的伦理意义

(一)医学人道主义的重要发展和一个社会的文明标志

在生命伦理学中,医学人道主义是指在医学活动中,特别是在医患关系中表现出来的同情、关心病人,尊重病人的人格与权利、维护病人利益、珍视人的生命价值和质量的伦理思想。现代的医学人性主义是由人的基本需求和医学的目的决定的。临终关怀体现着医学的道德价值,规定了医学界的基本道德要求,代表着人类的共同价值。使当代的医学人道主义不仅具有国际性,更加具体细致的贯彻,也使指导理论更为科学。

临终关怀反映了人类文化的时代水平,集中表现了非物质文化中的信仰、价值观、伦理道德、审美意识、宗教、风俗习惯、社会风气等。在现代,大多数家庭都是一个孩子,所以病患在临终之际,一般只有一个子女照护,其精力往往不够,故而做为团队照护的临终关怀尤显迫切需要。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临终关怀将广泛地被临终者、亲属朋友和社会所需要。它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它反映了一个时代的特征,有着一定的社会历史意义。

(二)间接性的缓解了紧张的医患关系

看病难、看病贵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国内患者忌讳看医,生活压力的增加和精神压力的持续紧绷使一些医生和患者相互不信任,无法对病情进行正确分析及解决。我国现在的医疗整体环境较差,造成了近些年医患关系越来越紧张。面对对于一些已经被判“死刑”的患者,医生只能倾尽医术尽力而为,但却无法顾及患者看病治病时的心理变换,同时也更不可能关注到临终者消极的态度。而患者对医生有时也无法理解,甚至有些亲属还会认为是医生没有尽到职责。

对这些临终者进行临终关怀,一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医生的工作量和工作难度,使医生可以有一个良好的精神面貌面对患者;二是可以改善患者的消极态度,改变心态,并通过专业的知识了解自己的病情,正确的面对病痛,保持良好的心态,配合医生,宽慰家人,并完成自己的想法。医生和患者二者可以正确的交流和相互信任,这将间接的缓解了一定的医患矛盾。

(三)保证了临终者的尊严

目前有很多疑难病症是我们医治不了的,在面对同样的疾病时,有一部分人忌讳看医和谈论死亡,在他们心理上本身就有着很大的恐惧。还有另外一部分人,他们坦然面对疾病,坦然接受死亡,没有过多的纠结最后的治病结果,而是选择保守治疗,从医院离开,然后去做一些自己想做的事情,反而比医生所说的最后期限时间活的还要更久。由此可见,有时候患者不是病死而是被自己的心理和外界的环境“吓死”的。

临终关怀不仅包含对心理上的治疗还包含着对身体上的痛苦的减少。所以临终关怀是通过了对病人实施整体护理,用科学的心理关怀方法,最大限度地帮助病人减轻最后的躯体上和精神上的痛苦,提高病人的生命质量,让临终者尽量平静地走完生命的最后阶段,也让临终者的心理得到更多关注。这样的关怀不仅提升了病人的生命价值还保证了人格尊严。

在传统观念中,临终病人永远是需要被照顾的对象,他们所接受的照顾和治疗都是一种给予。如今,无论是在家庭中还是在社会上,临终者的主体性却并未得到体现,他们的意愿被传统观念所掩盖,子女、社会各界都不允许他们做出自己的选择。主体性的缺失让他们不能去实现自己的权利,更无法保障自己的尊严。临终关怀保证了临终者的主体性,论证他们依然是主体性的存在。而医护人员作为临终关怀行为的具体实施者,充分体现了以提高生命价值和生命质量为服务宗旨的高尚医护职业德性。

三、结语

随着时代的进步、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和我国对医疗的重点关注,随之在我国目前对临终关怀的关注度也就越来越高,对临终关怀研究越来越深入,对其知识了解越来越专业。由于临终关怀目前在我国的普遍性不高,教育普及度不足,真正了解临终关怀的人还是有限,以及现有的专业医护人员和团队较少,使真正付之于实践还是很少。

我认为,让人们普遍了解与学习临终关怀的专业知识,尊重临终者的意愿即是遵守道德准则,加强道德教育,让临终关怀行动普遍实行,首先可以让亲人在面对病患痛苦时,可以更好的关怀病患,使病患减少痛苦。其实,保证了病患的药理治疗和一定程度缓解紧张的医患关系,尽力缓解患者身体的痛苦的时候,也同时也照顾了病患的心理状态,了解病患的真正需求,提升了病患的尊严。在专业的、合理的范围内,让临终者迅速的调整自己的心理以及身体状况,以一种平静的心态去度过生命中最后一段时间。虽然我国现有临终关怀的城市还较少,但通过对临终关怀的现存在的问题和伦理意义进行分析,希望可以通过其内涵来了解到临终关怀能给我们带来的实际意义,能够探究什么才是临终者所真正的需求,满足他们的愿望,以及去探究怎样做才是道德的、正确的,因而促进临终关怀的稳步发展。这也将是我们社会目前面临的一项重要的社会化建设。

[1]周琛.老龄生命质量的伦理关怀研究[D].南京:东南大学,2013.

[2]郭玮.关于对当今老龄化社会的临终关怀问题的探讨[J].现代养生,2015(9).

[3]尚巧玲.我国临终关怀事业现状及对策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1(3).

[4]孙学超,李铭铭.癌症患者的临终关怀探讨[J].科技资讯,2014(8).

[5]王东海.我国临终关怀事业的发展及相关问题探讨[J].中国西部科技,2009(16).

猜你喜欢
病患医学医生
最美医生
安徽医学(2022年3期)2022-03-22 09:17:36
老年冠心病无痛性心肌缺血患者的临床护理效果观察
氨磺必利与喹硫平对老年精神分裂症的诊疗效果比较
医学的进步
预防新型冠状病毒, 你必须知道的事
祝您健康(2020年4期)2020-05-20 15:04:20
分析严重创伤患者并发精神障碍的心理疏导及护理体会
智慧健康(2019年7期)2019-01-30 23:56:37
医生
小太阳画报(2018年3期)2018-05-14 17:19:26
望着路,不想走
文学港(2018年1期)2018-01-25 12:48:30
制度变迁与明代官员病患叙事的演变
医学
新校长(2016年5期)2016-02-26 09:2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