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姣/西藏大学
“一带一路”是习近平总书记近年来提出的中国与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加强合作、共同发展的一种理想理念与战略构想。2015年西藏自治区党委政府提出加快建设南亚大通道,积极对接“一带一路”和孟中印缅经济走廊,推动环喜拉雅经济合作带建设,这不仅可以带动经济发展,还可以促进西藏地区的民族团结。
经济发展是民族团结的基础,民族团结是经济发展的保障。藏族少数民族与中华民族同呼吸、共命运,党中央一直高度重视像西藏这样的少数民族的经济发展,在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道路上不能掉队。党的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给西藏发展做出了准确的定位,即“两屏四地一通道”,指出西藏是我国重要的安全屏障,承担着维护边疆稳定,国土完整,是连接南亚各国的桥头堡。十八大对于西藏工作的重要指示特别强调“治国必治边,治边县稳藏”的重要思想,强调了西藏稳定、民族团结的重要性。“一带一路下”有助于西藏经济结构的调整,发展西藏特色产业,西藏迎来了经济跨越式发展的千年机遇。经济的发展有助于提高西藏人民的生活幸福指数,有助于增强西藏人民对国家的信心,这对于维护该地区的和平稳定、增进民族团结,实现2020面同步跨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1、“一带一路”背景下西藏发展经济的历史文化优势
西藏以前就是“古丝绸之路”的必经要道。茶马古道、唐蕃古道孕育的“古丝绸之路”,以及西藏包容性的宗教文化,有利于南亚各国同西藏进行文化沟通,获得心灵上的认同,增进西藏与南亚各国经济共享、政治互信、文化包容。由于南亚有的国家也信仰佛教,大多数信徒甚至把来西藏朝拜冈仁波齐山、玛旁雍错户当做毕生的信念。随着“一带一路”背景下西藏作为对接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和喜马拉雅经济带的桥头堡,对外开放的大门只会越开越大,宗教文化上的认同会增进西藏与南亚国家的信任,会促进跨境经济、跨境旅游、跨境文化上的沟通,使各国在“一带一路”背景下整合资源、发展贸易、促进西藏与南亚官方之间、西藏与南亚普通民众之间和谐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西藏与南亚各国可以迎着“一带一路”战略的发展势头,实现经济发展成果共享,促进本地区经济发展,促进西藏边疆稳定和西藏内部的团结。
2、“一带一路”背景下西藏发展经济的区位优势
西藏作为“一带一路”背景下国内参与的18个省中唯一毗邻几个南亚国家的省份,尤其是与尼泊尔、印度、缅甸、不丹等国邻近,所以西藏对接“一带一路”和孟中印缅经济走廊,推动环喜拉雅经济合作带建设有着显著的区位优势。对于尼泊尔,西藏与尼泊尔虽然地理位置邻近,文化上相似,但经济发展模式、经济发展水平、资源优势等差距很大,所以可以形成经济、贸易上的互补,这对于两国经济发展都是非常有益的。尼泊尔与印度有着深度的文化、经济往来,可以通过尼泊尔这个桥梁,慢慢打开与印度的全方位交往,解除印度国家对于中国的误解,打造与南亚国家经济共同繁荣发展、政治互信、文化包容的责任共同体、经济共同体和相互合作的命运共同体,从而打破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于中国的经济包围,通过南亚国家打开中国陆路贸易。在这过程中,也会带动本民族全方位的发展来增强民族自豪感凝聚本民族的向心力,增进民族团结。
3、“一带一路”背景下西藏发展经济的资源优势
西藏地处海拔4000米以上的高原,独特的高原气候孕育了美丽的自然风光。随着西藏铁路、公路、交通网越来越完善,越来越多的游客来到这个自然造就的旅游胜地,加之西藏高原特有的民族风情,发展旅游业有的得天独厚条件。相信随着川藏铁路的开通,到达西藏所需的时间要比青藏铁路短,并且沿线风景一路变化多端,乘客肯定有一种十几个小时度过四季的感觉,会吸引更多的游客。这一定会成为西藏对接环喜马拉雅经济合作带建设的很大财富和优势,并且可以依托西藏内部、环喜马拉雅经济带、川藏铁路沿线的独特人文景观和自然风光带动第三产业旅游业发展;依托西藏开放的五个季节性开放口岸,可以打造国内旅游基地,以世界旅游产业为主导,变旅游业为经济效益,促进该地区经济发展,增进民族团结。让西藏在“一带一路”下紧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步伐,提高人民生活幸福指数、加强该地区的民族团结,实现国家对西藏作为西安边陲生态安全屏障的期望,担负起维护边疆稳定、祖国统一、民族团结的使命。
西藏从经济发展的末梢变为经济发展的前沿也让西藏在2020年同全国一同迈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减少了很大的压力。习总书记提出的“一带一路”伟大战略构想就是要将所涉及的地区特别是西部地区人民的幸福生活,真正融入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实践中,让人民享受发展改革的红利,共享发展成果。加快西藏发展,是实现西藏各族人民利益的基础条件,也是巩固民族大团结、维护西藏稳定的根本保证。所以要加快西藏经济发展,增进西藏地区的民族团结、让人们树立共同的国家观、民族观,打造共同奋斗的历史且以共同繁荣发展为目标的人类命运共同体。西藏迎着“一带一路”发展的强大势头,定位的“两屏四地一通道”的发展理念会变得越来越切实可行,会给人们带来越来越多福祉。可以让西藏人民真正享受到发展带来的红利,调动人民发展的信心,从而增进民族更加团结。
西藏地处“第三阶梯”有世界屋脊之称,高海拔、低供养是人们对西藏的特有认识。西藏80%的面积都在4000米以上,地形复杂多变,独特的地势严重阻碍了其经济发展,很难融入到“新丝绸之路”经济带、成渝经济圈和南亚大通道、中巴经济走廊的发展中。并且独特的高原地势,使进出西藏的产品都相对较高。虽然西藏资源禀赋、但生态环境极其脆弱,又缺少科技研发,很难与内地及周边南亚国家形成资源整合与互补。西藏就业与产业结构明显不均衡,严重阻碍了经济发展和人们的幸福生活。
在“一带一路背景下”,第六次工作座谈会新增加了西藏面向南亚开放的重要通道。通过友好邻国尼泊尔打破其它国家的经济封锁,拓宽陆路经济贸易有着重要的作用。但西藏在“一带一路”背景下打造孟中印缅经济走廊、推动环喜马拉雅经济合作也面着严峻的形式。在全国维稳形势困难叠加的情况下,西藏社会整体局势稳定,但影响稳定的因素仍然复杂多变。在信息化时代的今天,西藏经济发展仍相对落后,物质不能得到很好的保障,这不利于西藏的民族团结。其他国家对我国进行的思想政治文化渗透,严重影响了西藏地区的安全。西藏一直很注重维稳,虽然维稳一方面保持了西藏社会的稳定,但是另一方面维稳在一定程度上也限制了西藏开放型经济的发展,从而影响着环喜马拉雅经济带建设。这一切都使西藏在“一带一路”背景下对接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和推动环喜马拉雅经济合作带发展中面临着极大地经济发展、边疆稳定、民族团结等问题,特别是由于复杂多变的局势,西藏地区维稳面临的挑战使西藏民族团结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西藏唐蕃古道、茶马古道自古就是支撑西藏发展的核心线路。20世纪以来,我国高原交通网逐渐完善,为西藏特色产业快速发展奠定了基础。西藏要想发展必须加快滇藏铁路、新藏铁路、川藏铁路(拉林铁路段)建设,将铁路线延伸至樟木口岸、吉隆口岸、亚东樟木口岸,进一步对接南亚,使西藏樟木口岸、吉隆口岸等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南亚大通道,实现中国—南亚区域内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自由来往,带动旅游发展。在国家政府的支持下,西藏交通基础设施越来越完善必定可以带当地动经济发展,增进西藏民族团结。
“民族团结“是我国各民族人民的生命线”,这是2014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党中央对民族工作的新论断、新认识。 “一带一路下”西藏作为重要的生态屏障、安全屏障,占据着连接南亚各国的重要通道,战略地位非常突出。西藏的稳定、民族的团结关系着整个中华民族的国土安全、和平发展。所以大中央要高度关注西藏的动态,在促进西藏经济发展的同时高度关注西藏边境稳定状况。同时做好意识形态方面的宣传,让更多像人民了解到西藏发展前景,党中央对于西藏的优惠政策倾斜,让西藏人民同党中央在维护国土安全、维护祖国统一、民族团结方面保持高度一致。与全国其他地区的经济发展相比,西藏经济发展的前提条件就在于经济的对外开放需要在守护国家安全、民族团结的前提下进行。
西藏人民与南亚邻国边民在习俗、信仰、语言等方面有较多的相似性和共同性,甚至是有些民族在历史上就形成了跨境而居的状况。所以在文化上、发展背景上、血缘上都有相似性、可以更好的做到文化上的认同、心灵上的沟通。这有利于促进边境地区的和谐稳定,促进边境旅游、边境贸易的发展。可以整合西藏与南亚各国的资源、调整经济结构,形成优势互补,带动经济发展来促进民族团结。
由于西藏缺乏主导支柱产业,资金储备有限,发展所需的资金需要靠政府补贴。政府的政策倾斜对于西藏边境旅游业、产业结构调整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政府在西藏对接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和环喜马拉雅经济带中起着指明灯的作用,制定了一系列符合西藏特点的发展产业。政府要积极扶持西藏的特色旅游业,把西藏发展成为世界旅游目的地。积极帮助西藏真正实现产业结构的转型,形成以第三产业为主,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协同发展的产业结构。增强西藏在“一带一路”中发展的信心,提升西藏自我发展的创新能力、造血能力,扩大经济发展力度,扩大对南亚地区的交流,着力将及吉隆口岸打造成西藏通往南亚的大通道。
“一带一路”中的孟中印缅和环喜马拉雅经济带建设,需要专业型科研人才、针对西藏特点的科研团队。西藏人才总量不足,援藏的大多数又是行政人员居多,科研人才相对来说较少且不稳定,一般都是服务一两年就回内地了,科研成果刚有一些成效就走了。所以西藏为了长足发展还必须有自己稳定、西藏特点的科研团队,根据西藏自身特点制定特色产业发展,加大科技投入、科技创新。这样西藏的发展前景才会有希望,才能从自身带动经济发展,增进民族团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