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赛儿/暨南大学
影片主要讲述了女主人公朱莉在一次一家人出游路途上的车祸当中失去了自己深爱的丈夫和自己心爱的年幼女儿,只有自己存活了下来,而活着的那一个往往是最痛苦的那一个,朱莉沉湎于失去至亲之人的痛苦中久久不能自我解脱,她在看到有关于蓝色的一切事物时,都不可避免的勾起她无尽的回忆和汹涌的内心波澜,而随着故事的发展以及时间的流逝,她逐渐从自我囚禁走向释怀、走向解脱,终于放下过往的故事。整部影片以蓝色为最主要的色调贯穿始终,以蓝色所代表的自由和忧郁为媒介,诱发影片所要表达的对人生价值以及生命意义的思索,突显出深邃的人生奥义。
女主人公朱莉在丧失丈夫和儿女之后,在极度的痛苦和悲伤之中,将自我囚禁于对过去的回忆,忧郁消沉,对待外界以一种狂躁和拒绝的态度,仿佛如此这般就能消退自己的丧亲之痛,而自我囚禁的后果将是把自己束缚在伤痛之中,继续着无尽的痛苦,为此她在医院曾试图吞服安眠药自杀然而未遂。在《蓝》中传达着无形却无处可逃的囚禁的,正是视觉元素蓝色的运用,呈现出一片忧郁的影片氛围。在影片《蓝》中,蓝色不仅是一以贯之的影调与色彩基调,而且是一个最重要的视觉形象,在这样一部女主人公朱莉近乎是独角戏的影片叙事中,蓝色成为了朱莉最大的敌手,成为了她内心深处温柔却又狂暴的恶魔。英国电影研究者P·考茨曾在他讨论影片《蓝色》的文章中写道:“蓝色……主要是夜的颜色,但它只是黑暗的近亲,不是黑暗本身。”但正是这种如此浓重的忧郁之蓝,使得画面充满了强烈的阴郁与不详之感。影片中的一个特写镜头,半开的车窗中伸出了孩子的手,孩子手中一张宝蓝色的糖纸随呼啸的风飘动,在为蓝色调所充满的特写中,那蓝色的锡箔纸更像是剧烈地在颤抖。接着,画面切换为一个车下的、极低的机位显现出漏油的刹车管,画面上厚重的蓝色使得渗漏的刹车油的油滴也浸满了蓝色,全景画面中,轿车进入高速行驶。而此时画面切换又为特写镜头:一只无名的手在玩着球棒游戏,这件极端平常的玩具,却在充满蓝色调画面的特写镜头中传递出无名的焦虑和不宁,而在车祸发生的那一刻,甚至几乎完全撞毁的车辆也似乎在雾中呈现出某种安谧祥和的气息,撞击中打开的车门里静静地滚出蓝色的气球。
作为情感与记忆之囚禁的蓝色,与丈夫和朱莉的未完成的交响乐同时出现,是在放弃自杀之后的疗养院的场景中。朱莉躺在摇椅上,满脸未愈的伤痕,水渍般的蓝色从画面右下角升起,交响乐的片段旋律从一片宁静中陡然闯入,当乐声加强的时候,汹涌的蓝色几乎以淹没的力量覆盖并模糊了整个画面。此后的场景中,朱莉出院,返回她的乡间住宅中,她问家中佣人的第一个问题,是有没有按照她的愿望清空蓝色房间,而就在此时,使观众第一次获知了蓝色对于朱莉而言其所代表的具体的形而下的意义,在她和家人的郊区住宅中,曾有一个蓝色房间,那是她和丈夫一起工作、生活、创作乐曲的地方,而她走进家中的第一件事就是进入蓝色房间。当房门被推开时,蓝色的墙壁作为一篇饱满而突出的色块占据了画面的大部分,房间确已空无一物,但朱莉一眼看到的是缀满宝蓝色玻璃流苏的吊灯,而她近乎疯狂地走上去,扯断了其中的一束,而当老仆人的画外音传来问她为什么哭时,朱莉回答得平常而惊心动魄:“我想他们,一切就像在眼前,怎么忘得了?”在这之后,朱莉扶着门框滑坐在门前,她的脸上闪耀着淡淡的蓝色光斑,音乐响起当蓝色光斑消失的时候,她的眼中有了泪光,而泪水与朱莉丧失的一切相比太过轻飘。
蓝色代表着她对过去的念念不忘,代表着她的无法释怀、自我囚禁,代表着她丧失至亲的忧郁沉痛。她想要摆脱蓝色,却无时无刻与蓝色不期而遇。朱莉想要摆脱蓝色的同时又在不停地留恋过往,并不能完全脱离蓝色,朱莉在住进新居中后的第一件事便是找到合适的地方悬挂那盏蓝色流苏吊灯,而后凝视它,蓝色的再次出现同样耐人寻味,此时的蓝色,与其说是记忆与情感的追逐,不如说是孤独与渴望的呈现。而故事的最后,朱莉谱写了后续的乐章,也决定接受了奥利维尔,意味着她接受了过去的伤痛,与生命和解,从而“走出蓝色”,走出情感与记忆的牢笼。
在影片中段有一个情节是朱莉新租的房子里面的储物间出现了一窝老鼠,而朱莉因为害怕老鼠,老鼠也影响睡眠,本想要去清除老鼠,但是当她来到那一窝老鼠旁边时,却清晰的看到老鼠妈妈在哺育一窝幼崽,这样的景象让朱莉内心微微震颤,正如人类一样,动物也有家,也有自己的儿女,于是朱莉放弃了试图将老鼠们清理的行动。她触景生情,想到了自己的当下,自己失去亲人的痛,而动物的家庭也是如此,她不忍心老鼠妈妈也变成和她自己一样丧失自己的至亲,承受巨大的痛苦,这种痛苦她不忍心由她来加诸于老鼠身上,她做不到那么残忍。但是过了很久一段时间,或许是老鼠窝的长期存在,这种景象不断的提醒她回忆起从前幸福美满快乐的家庭,而现在的自己却是什么都已经失去,这将不断的激起她脑海中对过去的追溯,干扰她从过去走出来,影响她对过去释怀的尝试和努力,她终于承受不住这种精神和心灵上的折磨,于是她去邻居家借来了一只猫,并将它放入了储藏室,而做出这种举动的朱莉也异常痛苦不堪,她并不想如此残忍,但是为了从过去走出来,进行彻底的自我解脱,必须这么做,经过了复杂的思想斗争的她还是不得不狠下心来用猫来清理了那些老鼠。生命的灵动,圆满鲜活的生命存在形式不断地叩问着朱莉的内心深处,使她在摆脱过去与走向新自我的过程中进行着无尽的挣扎,而这种挣扎也正是一种灵魂上的折磨,是她更加痛苦不堪,濒临崩溃的边缘,为此她只有尝试着改变,慢慢的告别过去,每当有这种心灵上的挣扎与精神上的折磨之时,她都会到盛满着深蓝色池水的游泳馆游泳,自身放置、淹没于一片无尽的蓝色之中。
从某种意义上说,反复出现的游泳池场景,如同非常规运用的渐隐技巧,事实上成了影片叙事的节拍器。而游泳池,不仅作为影片重要的蓝色载体被纳入色彩和意义结构之中,而且无疑负载着生与死的象征表达。影片的摄影师斯拉沃米尔·伊扎克在接受电视采访时谈到,在影片实拍时,大家都意识到了游泳池的象征意义:水下是死,水上是生。水面成为生与死的分界线,跃入或浮出水面的动作构成了生死间的穿行。而同一电视访谈节目中,比诺什则说,在她对自己角色朱莉的设定中,游泳池具有母腹的象征意义,一次次地跃入游泳池,意味着一次次象征性地重归母腹。在精神分析的脉络中,母腹准确地说是母亲的子宫,具有双重象征意义,其一,是最安全最温暖的所在,是人类向死而生的悲剧生命之旅的起点处唯一一段完满、安全的“岁月”;其二,依照弗洛伊德的表述,成年人重归母腹的愿望,事实上出自“涅槃本能”,即死本能。因此,朱莉一次次地跃入游泳池,一边表达她将自己变为一个孩子,以期在象征性的怀抱/母腹之中获得想象性的安全与庇护,一边则是一次次象征性地经历死亡与毁灭。比诺什谈到,她因此为自己设计了一个在水中漂浮的形象,如同母腹中的胎儿形态。在影片中,我们可以看到朱莉四度跃入泳池,几乎每次都是尝试以剧烈的身体运动逃离心灵的剧痛,但在视觉上,这一动作却构成了跃入蓝色的表述,逃离心灵创痛则呈现为投身蓝色,这也正是基耶夫洛夫斯基式的表述,没有黑白双项,没有天使恶魔,有的是远非完善的人类,远非完美的人生,哲学与生存的永恒困境与悖论。她在蓝色泳池中留下的泪水正是她沉痛内心的最好证明,蓝色的忧郁覆盖她,吞噬她,蓝色的自由又指引着她,敦促着她。
就影片《蓝》而言,朱莉最终获救,但那并非她成功地逃离了蓝色的囚禁,情感与记忆的侵袭,而是由于某种似乎荒诞亦或悲惨的遭遇。一次偶然,她发现了自己的丈夫生前对自己不忠,在电视屏幕上看到了生前的丈夫身边有一位穿蓝色衣服的女人,此时出现的蓝色深深改变了朱莉的记忆,她认为自己丧失的,或许是不曾拥有的幻觉,而颇为荒诞而有趣的是,这意外的获知,唤起了迟到的嫉妒,而嫉妒这种情绪,无疑损害了她所享有的“绝对的自由”,但却激活了她生命的愿望,她开始跟踪、质询、行动,她终于在这些过程中在这种不自由的状态中获取了自由,她拿起笔重新续写未完成的交响乐。
朱莉重新执笔的场景,蓝色不再成为一种刻意规避的色彩,她一身蓝衣,以蓝色的笔谱写出蓝色的乐章,但整个场景之中,蓝色存在着却不再携带者切肤的创痛,当朱莉完成了交响乐的谱写,却意外地遭到了奥利维尔的拒绝,那无疑是一个明确的姿态:他拒绝成为她丈夫的替代物,拒绝成为有一个冒名者,他要自己亲手完成交响乐的谱写,以此表明他是自己而非任何人的影子,只有这样,他对朱莉的爱才不是一种等而下之的替代。遭到拒绝的朱莉选择了接受,她第一次运用了她所享有的自由,接受了奥利维尔的爱,这同时意味着她放弃了那份社会、绝对的自由。在影片画面中,我们看到朱莉以染着蓝墨水的手指读着蓝色的乐谱,祈祷般的雄浑音乐响起。朱莉平静而决绝地卷起总谱,向门外走出,在她背后,摄影机升拉开去,饰有蓝色玻璃流苏的吊灯渐次在前景中共充满画面,但朱莉再未回头,走向景深处的房门,门在她身后关闭了,这一场景在视觉上成为“走出蓝色”,也象征着朱莉走出过去,摆脱旧我。但在导演的演绎下,这获救的结局,并非如此单纯和完满,朱莉决定接受奥利维尔,并不确定地意味着她再度拥有真爱,而仅仅意味着她再度和生命和解,接受了伤痕累累、也许满目疮痍的人生,蓝色再度出现在朱莉与奥利维尔做爱的场景中,这一场景别具匠心地选择了透过金鱼箱进行拍摄,于是整个场景被赋予了某种梦魇中的溺水感。映照进鱼箱中的暖色光与其内部的冷调彼此消长,镜头在黑暗中切换,这一蒙太奇段落最后落幅在朱莉的正面近景镜头上,画面上蓝色光斑再次从下方升起,遮住了她三分之一的面孔,但没再继续上升,暖色调慢慢渗入,但并未将蓝色彻底逐出或完全中和,在安魂曲般的歌吟中,我们看到泪水从朱莉眼中夺眶而出,而这泪水是朱莉一直所拒绝的隐忍的泪水,在生命的这一刻,朱莉或许真正走出了蓝色,走出了羁绊她已久的情感与记忆的牢笼,在蓝色笼罩与弥漫之中,她放下了过去,对过往释怀,走出旧我,迎接新我,但她并没有、或许也没有人能够真正走出人类自由或是不自由的状态。她所逃离的是过去那种状态,走向了新的状态,只是摆脱了旧有的羁绊,而未来的其他羁绊也势必将接踵而来,孤独是生命的常态,人永远无法摆脱孤独,自由与孤独相伴而生,自由是一定程度上的孤独,而孤独也意味着自由,这是永恒的生命存在形态。
[1]戴锦华.电影批评[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
[2]卡曾斯.宽银幕:观看、真实、人物、在别处[M].北京:新星出版社,2011.
[3]石衡潭.自由、交流与爱——《蓝色》《红色》主体解析[J].艺术广角,2000(2).
[4]屈梦.蓝白红之蓝色——由色彩与音乐变奏出的自由篇章[J].大众文艺,2004(11).
[5]李红菊.观色察心——谈电影《蓝》中色彩的运用[J].世界文化,2012(5).
[6]李江月.电影《蓝色》的色彩表现及其蕴涵[J].电影评介,2006(8).
[7]常鹏.从《蓝白红三部曲》看电影美学的诗意栖居[J].电影文学,201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