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敏/山西师范大学
“闲逛者”是本雅明在对19世纪法国抒情诗人波德莱尔的研究中提出的一个非常重要且影响深远的概念。特指那些因为现代性城市的兴起,而可以游荡在城市各个角落,观察、体验都市生活的人。19世纪末20世纪初,伴随着内忧外患的社会环境,中国的城市化也逐步兴起。由此意象透视老舍30年代短篇小说,可以清晰反映“城与人”在此时期的社会景观。
老舍在很多小说中都刻画了一个不被世人理解的游荡者形象,他们在市井街道上显得格格不入。《五九》中的张丙无论谈什么事,他的批评总结束在“中国人是无望的,我刚说的这件事又是个好证据”。在街上遇到大人打小孩时,他会帮小孩子出头,但在教训过别人之后他会难受,张丙的内心深处并不认为以暴制暴是妥当的办法,但他又找不到更好的解决方法。使他悲哀的是打人者竟是外国人家的仆人,还挑唆外国小孩报复张丙。这种崇洋媚外根植于骨的奴性,使张丙为代表的不屈中国人为之悲哀。小说末尾交代发生时间是“五九”,既呼应题目也与历史暗合,“五九国耻”,打倒帝国主义正是中国人的希望所在。同样因发现社会弊病找不到解决办法而彷徨失措的还有《歪毛儿》中的白仁禄,他看不惯社会上虚假的仁义道德,欺软怕硬的世风习气,因此时常“犯病”,即使不打架也会把丑恶记在心里。但“不犯病的时候更难堪——明知人们可恶而看不出,明知是梦而醒不了”,“不犯病就得找事去作,闲着是难堪的事。可是有事便有人,有人就可恶”。白仁禄就这样永远地把自己陷入“难堪”的境地,在反抗与妥协中矛盾挣扎着,他宛若一个闲逛者般地站立于十字街头,既想与世界复合,又不能与邪恶妥协。最后他只能发出无奈的感慨:“一定得走!我的世界没有友谊。我既不认识自己,又好管教别人。我不能享受有秩序的一个家庭,只有瞎走乱撞还舒服一些”。
这类小说表现出主人公对自我与社会问题复杂而迷惘的反应。如果说闲逛者是街道的主角之一,那么街道的另一主角便是人群。正如鲁迅在《呐喊自序》中所说:“假如一间铁屋子,是绝无窗户而万难破毁的,里面有许多熟睡的人们,不久都要闷死了,然而是从昏睡入死灭,并不感到死的悲哀。现在你大嚷起来,惊起了较为清醒的几个人,使这不幸的少数者来受无可挽救的临终的苦楚,你倒以为对得起他们么?”这种描述的关键之处强调了以个人为代表的“闲逛者”置身于以民众为主体的“人群”时既投入又抽离的姿态。这里的“人群”成为落后势力的帮凶,由于其愚昧的残忍行为而变得更加可恶。“闲逛者”由于同时背负着民族主义与个人主义而成为作家笔下的矛盾统一体,换句话说,作家在对社会思想启蒙的责任感,和无法克服的个人悲观主义之间深感不安。
老舍将其笔下的“闲逛者”塑造成为新旧思想难以调和的矛盾体,其生命意识中的悲剧内涵,表现为矛盾的人道主义同情和深刻的启蒙思想。此类矛盾突出集中在以“学生”为身份的人物身上。城市中的街道给老舍提供了一种记忆的通道和文化批判的空间。闲逛者们在此空间下不断感受着偶然、新奇、震惊、转瞬即逝的现代性体验。正是现代都市的动荡,使乡村那些固有的东西——固定的价值观、固定的生活方式、固定的时空安排、固定的心理和经验、固定的社会关系,都烟消云散了。
在《末一块钱》中,由于城乡的二元对立造成了闲逛者无法排遣内心的压抑而走上异化的道路。林乃久是“懂得什么叫世面,什么叫文化,什么叫教育,什么叫前途”的大城市学生,即使林乃久的哥哥把钱都供给弟弟上学,林乃久还是会常常抱怨“哥哥一辈子不肯吃点肉,可怜的乡下老!”“他想起同学们的阔绰来,越恨他的哥哥”。经历了城市中的腐化生活,林乃久早已把“钱是一切”奉为真理。但是从乡下来的他又时刻存在精神上的矛盾,“还不如压根儿就不上城里来。在乡下,和哥哥们一锅熬,熬一辈子,也好。自然那埋没了他的天才,可是少受多少罪呢。不,还是幸而到城里来了;死在城里也是值得的。他见过了世面,享受了一点,即使是不大一点。那多么可怕,假如一辈子没离开过家!” 游荡者显然已在城市中迷失自我,要与过去划清界限,城市为闲逛者制造了最后的梦境:“渺茫,混乱,金钱,性欲,拘束,自由,野蛮与文化,残忍与漂亮,青春与老道,捻成了一股邪气,这股邪气送他进入梦中。”
人群中的“闲逛者”是瓦尔特·本雅明关于文人的一大隐喻,他承担了现代性的经验与反思。以此概念关照老舍小说,虽有社会、身份上的差异,但在特定语境下仍能通过“闲逛者”这一视角,反观30年代的社会文化结构。 此时期已不是“五四”那个充满无节制热情和乐观的时代,政治混乱、外族入侵使社会处于动乱之中,更使中国成为“一个受精神疾病所困扰的国家”,并由此引发传统与现代性两极尖锐对立。文学创作中的“道德义务”在作家身上得到了突出体现。
[1]老舍.老舍全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
[2][德]瓦尔特·本雅明.波德莱尔:发达资本主义时代的抒情诗人[M].王涌,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4.
[3][德]瓦尔特·本雅明.迎向灵光消逝的年代——本雅明论艺术[M].许绮玲,林志明,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