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金桂
几年前的深秋或是初冬,收到了北京师范大学刘志强教授本人发来的80华诞微信邀约,依然是几十年如一日的谦和与体贴入微:“知道你忙,犹豫了一下,还是给你说一声,没空就别来了。” 刘老师大寿,早从他门生们奔走相告的微信中得知。非嫡系的我,本打算单独为老师庆生,如今有了被列入门生队伍的殊荣,有点得意洋洋。寿宴照片发在微信,天南地北的同窗都说我们怎么不知道?好想来啊,刘老师是大家的导师。他在微信群里道谢,说自己也想念各位,就是怕大家忙才没打招呼。学生和老师都不是客套,因为情感就放在那里。
刘老师的特征,好多年前我俩聊天时他自己有过随口形容:有点黏黏糊糊。或许他已经忘了此语,我觉得用语传神,竟然多年不忘。确实,他在大面上一直给人一种缺乏原则的感觉:从不正颜厉色;从无不可置疑的原则;我甚至想不起来他说过什么事不行或绝对肯定过什么真理,甚至给人除了当教授和研究员他简直找不到工作的感觉。可实际上,作为上世纪50年代研究生的他,既不缺乏为官机会和能力,也不稀缺提携资源,他的同胞和同窗中,多的是要害部门的高官。但刘老师就是在阶级斗争的惊涛骇浪和政争的倾轧背叛中,执着地坚守自己的信仰和爱好,无党无派地独守心灵圣地,不背叛不诛心地走过了新中国几十年的政治江湖。外圆内方,像他的容貌一样结合在一起:慈祥的笑脸上一对深重浓厚的八字剑眉。
刘老师永远对世界充满好奇和热情,对所有的事,他似乎只是略有闻及甚至懵懂,仅仅具备共同探讨的兴趣和共享愿望。如果你要是信口开河忘踩刹车,刘老师就会饶有兴趣地一直听下去,不时还会添茶倒水,来一句:“喝点水再说,口干!”我有过几次这样的忘情经历,有时是不知天高地厚发表浅显的学术心得,有时是述说自己工作、生活的委屈与迷茫。事后也曾羞愧难当自己的浅薄以及对老师的耽搁和消遣,但下次一见刘老师往往又旧病复发,因为有话就是愿意对他说。就这样后悔着,惭愧着,重复着,沉积着近三十年的师生情谊,越来越有浓度。
刘老师的课讲得很好,但二十多岁时的我还没有意识到遇见一名好老师乃人生幸运。懒床的时候;雨雪日子,会给去上课的同窗捎话:我感冒了给请个假。刘老师绝对不会多问一句,就是捎话过来叮嘱多喝水好好吃药之类,全然不提自己从方庄骑车到北师大给我们上课的艰辛。即便有些选修课只有一名研究生,他也从不怠慢。毕业以后回味,才觉得老师对我撒谎逃课之类的把戏是一目了然的。他总说,大了的人了,点到为止。对年轻的我们,永远抱着期待、平等和爱。我们几个研究生上他的课,休息时他抽出香烟,笑咪咪地给男生挨着递过去“(cou)抽么?”男生们摆着手:“不抽不抽。”“那我抽(cou)了?”“您抽您抽!”男生们说。他似乎有点不好意思,对女生点头致歉,点燃香烟。
刘老师在所里似乎永远是消息最闭塞的一个。学生的违纪事件已经路人皆知,传到他那里时他总是睁大眼睛好奇地问:“是么?或许有什么特殊原因?问问再说,让以后多注意。年轻嘛,长大就懂事了。”比如那时规定女生读研期间不允许生孩子,如果怀孕,要么打胎要么除名。作为大龄女的我们,有几个怀孕回家后用各种理由,比如肾炎之类骗得休假。包括刘老师的学生,也这样骗他。事情穿帮了,他总是说,真的吗?传言吧?我怎么没有听说?拖拉来拖拉去,月子满了,“大病一场”的妈妈回来上学了,这事也就迷迷糊糊过去了。如今,我们几个女生当时偷偷摸摸生出的孩子都是985大学的毕业生,他们能够保有生命,得益于包括刘老师在内的善良的导师们的护佑。规则是冰冷的,很多又是滞后的,但人情永恒。
刘老师是所里有名的和事佬,不仅调节老师之间的矛盾,也调节别的导师和学生发生的冲突。就说我自己吧,一次暑期回家,铁路被洪水冲垮无法按时返校,给学校发的电报没有及时送达,结果开学来晚了,我被所里点名批评。围绕此事我和导师发生了激烈冲突,不懂事的我停止写硕士论文赌气冷战几个月。眼看只差半年到手的硕士学位要泡汤,刘老师托师妹把我诱骗到肯德基,自己花钱请饭,笑眯眯地说:“小卫,你这孩子怎么天然得跟白杨树上结出来的一样?你是学生,又是晚辈,总不能让导师给你道歉求你写论文吧?其实他也挺惦记你的,也对我说对你态度冲动了。元旦跟师弟师妹一起去看看导师,他的学生他能不心疼么?你们俩都得做做自我批评吧?”就这样,我又嘻嘻哈哈回到了导师面前,顺利毕业。
现在想想刘老师给我们上课,除了一些有启发的观点一直影响了我以后的读博和研究。关于上课的记忆其实没有多少,更多更深刻印记于心的,是五十多岁的他骑着吱吱呀呀的二八破车为学生奔走。“找刘老师”不仅是他的门生,也是所里大多数同学经常说的一句话。刚从农村和基层考到北京的我们,只想到中国人情社会里刘老师的姐姐、弟弟、同学、师友是可利用资源,很少顾忌老师会有为我们求情时的为难;会有不便为我们打听的消息;会有欠了人情还需偿还的记挂;会有办不到的事。就像父母彻底衰老前孩子不知道他们也会累也会有诸多无奈一样,那时的我们真的没有想过刘老师的辛苦与不便,觉得他是万能的依赖,不知心疼地透支着他。
可他就那么有求必应地承诺下来,冒着严寒酷暑为这些无名无利的事忙碌:为外语过不了关需要找定向单位的同学奔走;为患病的学生找临时住所;为找工作困难的同学打听用人信息;为学生折腾一些特殊的证明材料,连学生的孩子、丈夫、妻子、父母的难事,他也不惜援手相助,我们的家人都知道刘老师。这一切,他都是骑在那辆破车上去做的。忘了一次什么缘由我们在一起,从白石桥到北图那段路上,我走得吃力,他说小卫上车我带着你,我竟然什么都没想就坐了上去。六十出头的刘老师顶着北风,带着我吃力地向前蹬。以后每每想起,内疚得脸红。刘老师八十华诞我谈起此事,很多同学竟然都坐过刘老师的老爷车,想必当时都是一样的姿态:老大不小的我们跳车的瞬间老师有点把控不稳,他一边和歪歪扭扭的车头较劲,一边回过半个头问我们坐上了没有,叮嘱我们要坐稳当了。然后师生随便扯着生活或学习的事,吱吱呀呀往前走,如父亲带着放学回家的孩子。
老师对学生产生影响的话题似乎永远说不完,刘老师八十华诞时最重要的程序是学生各自说说跟他结缘的大致情景。很有意思的是,没有一个人说老师如何严格管教自己、让学生如何学习怎么求进步,或者在生死存亡关头的大恩大德。几乎都是感念在某个错误或某个低谷老师给予的原谅、宽容和装作不知。温暖和情义都在鸡毛蒜皮里,学业倒极少有人谈起了。该到我时,一下子不知说什么。大爱无疆,自然会使语词表达难以准确,一条条具体罗列反而辞不达意。拥抱一下矍铄的老师:我爱您!就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