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瑞臣,张春燕
(兰州财经大学陇桥学院 甘肃 兰州 730101)
《十三五规划》指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成,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2014年,甘肃省通渭县皮影戏“影子腔”被列为国家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2017年8月23日副省长郝远来通渭调研并指出:要大力实施“文旅名县”战略,建立特色小镇,增强产业内生动力。
通渭皮影戏作为陇中皮影戏的典型代表,自清乾间流传县内至今,由于越来越多的娱乐休闲方式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皮影戏在这场变革大浪中未能顺应潮流,逐渐没落,通渭皮影“危在旦夕”急需政府及其相关部门出台相关政策补助艺人的收益,为皮影戏的传承与发展做出一定的保障。
在前后两次为期半个月天的调研中,我们通过与皮影传承人及研究者面对面的交谈等方式,探询通渭县皮影发展现状。并以《通渭县志》为总体指导,完成整个调研,整个调研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皮影的历史及发展,第二部分为皮影戏传承人目前的生存现状,第三部分为通渭县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状况。
通渭县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丰富的自然资源、深厚的人文底蕴和光荣的革命传统。1935年9月27日由毛泽东、周恩来、彭德怀等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支队到达通渭重镇榜罗,并召开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即“榜罗镇会议”,作出了将红军长征的落脚点放在陕北的重要战略决策,榜罗镇是重要的红色文化和革命传统的发源地。
2016年陇中皮影博物馆的建成开馆,标志着该县民办博物馆事业迈出了崭新的一步,必将为“通渭皮影”艺术的传承与创新发挥重要作用,为全县上下深入实施“文旅名县”战略、加快促进文化产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通渭是一块亟待开发建设的热土。
“皮影”是对皮影戏和皮影人物(包括场面道具景物)制品的通用称谓。皮影戏是让观众通过白色布幕,观看一种平面偶人表演的灯影来达到艺术效果的戏剧形式;而皮影戏中的平面偶人以及场面道具景物,通常是民间手艺人用刀工,刀雕彩绘而成的皮制品,顾称之为皮影。
1.发展历史。通过访问当地居民、南强馆长,阅读《通渭县志》、博物馆壁画文字了解到:民国时期,全县有皮影班(组)40多个,全属半农半艺;新中国后,皮影戏得到政府的重视和支持,表演艺术进一步提高;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濒于绝迹的皮影戏,又以崭新的面貌出现在农村,至1985年底,全县有皮影班55个。但由于社会娱乐的发展,目前皮影戏的传承与发展不容乐观。
2.艺术特色。通渭皮影在刻制影人、制作道具、设置场景等方面的工艺相比其他地区先进一些,唱腔也由比较单一的唱腔板式发展为慢板、流水板飞板、道情、散板等五大类13个板式。其唱腔独具风味,并以粗犷雄浑见长,形成独具特色的通渭皮影戏。
3.制作过程。皮影的制作要经过宰杀牛皮或驴皮,药水卤制去水分杂物,晒烘干燥压平,描绘制片,雕刻修形,刷酮油,整压定型,肢节及配具的拼合等十几个步骤。制作工艺十分复杂,且制作周期长,完成一个人物要一周时间左右。
孙金牛皮影班社是县内现存为数不多的班社之一。2016年10月23日,孙金牛皮影班社用甘肃民间原生态的演绎方式呈现皮影戏——《西游记》在兰州金城第一戏楼精彩演出。像这样的政府支持下的皮影戏在省城的演出若干年来也是头一次,让更多的都市民众看到通渭“皮影戏”的魅力。
1.传统艺人的生存现状:从事皮影的艺人年龄分布普遍较大;皮影艺人收入水平普遍较低。
2.通渭皮影濒临失传的原因:影卷制作周期长,制作工艺复杂;从业人数少,无专职皮影艺人;演出频率低,演出收入微薄;传承困难,缺少传承人。
截至2014年,我国共有华阴老腔皮影、河北唐山皮影等38个皮影进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我们调查了离我们较近的、较为典型的陕西皮影和庆阳环县道情皮影。
1.陕西皮影。陕西华阴皮影已逐步成为华县农村经济新亮点,具有代表性的皮影演出班社5家,演出艺人60余人,形成“皮影专业社”1个,建立“华县皮影传承人培训基地”1个,皮影从业人员近2000人,年产皮影10万余件,产品畅销国内外。华阴皮影规模小但均为精华,华阴老腔皮影是首批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皮影,目前有老腔戏班3个,皮影制作艺人近30人。
2.庆阳环县道情皮影。道情皮影先后举办了三届道情皮影民俗文化节,初步形成了具有环县特色的文化产业发展路子。皮影产品从单一的工艺品发展到皮影戏光碟、桌历、画册、扑克、口杯、书签等十大系列150多个品种,现正在设计开发皮影旅游纪念品、宾馆装饰品、个性化邮票等新产品,不断拓展市场空间。
1.在现在娱乐生活多样的年代,皮影戏缺乏市场;2.自身语言唱腔导致受众群体有限;3.皮影制作工艺复杂,给工艺传承带来极高的难度;4.皮影戏的唱腔复杂难学,造成了皮影戏传承的困难;5.众多艺人年事已高,无法从事该种行业;6.硬件配套设施及相关产业发展不足。
1.通渭“影子腔”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2.皮影戏对文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3.皮影戏的对外传播有利于带动通渭相关产业发展;4.通渭皮影具有一定的收藏价值。
1.依据文化潮流,加强创新力度。在新的文化背景下,一方面加强唱腔的创新,另一方面加强剧目的创新。例如,以四大名著、传统神话故事等中的某个简短故事为蓝本,进行剧目创新。打造大众喜闻乐见、浅显易懂又不失传统的新剧目。
2.加强学习力度,担负传承重任。通过举办皮影制作与演唱学习班,聘请传统艺人为皮影爱好者讲解皮影道具制作、唱腔学习。使爱好者之间加强相互交流。举办皮影爱好者协会,相互免费学习交流。进一步将皮影产品商业化,保证皮影爱好者的基本生活开支。
3.与高校共享资源,建立社会实践基地及旅游、艺术设计等相关专业实训基地。与省内外各大高校的旅游管理以及艺术设计专业合作,建立实训基地,以陇桥学院为示范基点,带动旅游、艺术设计等相关专业学生实习创业。动员高校学生在暑期、寒假积极到通渭进行实地调研,并向他们宣传皮影文化知识。
4.增强与新媒体的融合,加大宣传和传播力度。实现互联网资源和皮影戏文化的无缝对接,利用现代技术等形式,在重要时间节点和大事件进行事件营销,增强与受众的互动性,从而进行通渭皮影文化的全面推广。
5.创新不失传统,纯手工制作。皮影的制作采用纯人工手绘、雕刻,沿用古老颜料用于上色。皮影人物本身就是一种艺术品,可当作产品销售。在调研的过程中我们得知,手工皮影人物装裱成相框,作为艺术品,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1.政府出台相关文件,借助电视媒体加大宣传。
2.政府为主导,多方举措。具体从以下四个方面加强传承与保护:重视通渭皮影戏的保护传承工作;研究包括通渭皮影戏在内的非遗保护政策;加大宣传,营造文化氛围;围绕创新发展以弘扬皮影艺术。
1.对影卷的传承与保护。仅我省,影卷就多达4000余部,大多数散落于民间艺人手中,亟待收集、抢救,否则便极易灭失。通渭皮影经历了“由盛到衰”的传承历程,保护传承更是迫在眉睫。
2.对唱腔音乐的传承与保护。皮影戏的唱腔音乐十分丰富,但多数都在民间口头流传,所以更须抓紧时间收集、录音、整理,以防失传。
3.对传承人的保护。皮影戏以表演与操作为中心,但同时又离不开对影人的雕镂制作。在这三方面,都有杰出的艺术家与艺术大师,他们都应作为传承人,受到保护。
4.传承与保护的必要举措。(1)组织措施:有关文化主管部门,应成立专门的非物质文化传承与保护的机构,设定专人,分工负责,保护与传承皮影戏。(2)活动措施:组织相关人员,对皮影戏进行综合传承与保护,包括影卷、唱腔音乐、影人制作的收集、整理、记录、存档;举办皮影戏操纵、表演、制作培训班,让传承人带徒传艺。(3)资金措施:投入专项资金,专门用于皮影戏的传承与保护。
[1]通渭县志编篡委员会.通渭县志[M].兰州大学出版社,1990.
[2]陕西省旅游设计院、华县文体事业局.华县皮影传承保护与产业发展中心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R].2016.
[3]郝月.皮影戏在现代的应用与发展[J].明月风尚,2016(07).
[4]脱继强.中国皮影艺术的研究[J].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2015(12).
[5]钟贤权.当代皮影艺术的生存困境与现代创新[J].中华文化论坛,2013(5).
[6]田静.浅谈中国传统皮影戏的继承和传播[D].郑州大学硕士论文,2013.
[7]王溪楠.皮影艺术的守望者[N].中国文化报,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