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振亚 侯传明/.山东交通学院;.济南北方交通工程咨询监理有限公司
消除贫困,自古就是人类梦寐以求的理想,是各国人民追求幸福生活的基本权利,是发展中国家所要面临的重要任务。更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经历的阶段,是我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
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带领着全国人民向贫困宣战,始终如一的以实现国家繁荣昌盛为己任,独立自主的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为了促进社会的快速发展,我们逐步建立了较为独立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和工业体系。为了从根本上消除贫困,我们实施了土地改革,实行耕者有其田。为了改善人民的生活,我们建立起初级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和教育、卫生体系。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迎来改革开放的新浪潮,由此开启了消除农村贫困的新征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实施的扶贫行动,概括来说可以分为两个发展阶段:(1)体制改革推动阶段(1978—1985)。该阶段致力于新农村的探索,形成了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的双层经营新体制。不断涌现出的乡镇企业,加速了农村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使农村的贫困问题得到很大缓解。(2)专项计划推动阶段(1986—2007)。该阶段我国逐步建立起扶贫开发的领导组织机构,制订国家的贫困标准,确定重点帮扶的贫困县、贫困户,采取一系列优惠政策,以便更好的扶持贫困地区的发展。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农村扶贫政策经历了两次较大的调整。1994年提出并实施的《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力争用7年的时间解决8000万农村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第一次的调整标志着我国的扶贫工作由救济式向开发式的转变。经过多年扶贫工作的不断努力,我党总结经验在2001年制定并实施了《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第二次的调整,制订了十四字方针:“多予、少取、放活、以工促农、以城带乡”,扶贫的工作环境也发生了翻天覆地深刻变化,基本上实现了从普遍贫困、大面积区域贫困到基本解决贫困的重大转变,赢得了世界各国人民的广泛关注和热切赞美。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中共十八大召开后,习近平总书记坚持从人民的利益和幸福出发,提出“精准扶贫”的战略思想。在中共十九大报告中更是将扶贫工作放到了空前的高度,开启最后的脱贫攻坚战。脱贫攻坚战的关键在于精准扶贫,所谓精准扶贫,概括而言则是指针对不同贫困区域环境、不同贫困农户状况,运用科学合规程序对扶贫对象实施精确识别、精确帮扶、精确管理的治贫方式。
精确识别,精准扶贫的前提条件。根据贫困的特性来区分贫困的类型,然后以实事求是的原则来构建不同的贫困评价体系,最后以评价体系中的数据和信息作为依托,制定合理的、明确的识别程序。利用该程序按照贫困原因与程度进行指标分解、区域和农户自主申请、调查核实、民主评议与表决、上级审核与公示、精确的信息采集和建档立卡等环节逐次展开。
精确帮扶,精准扶贫的关键问题。首先对识别出的贫困居民的情况进行分析整合,根据分析出的信息明确责任人、制定帮扶的步骤和策略以及要保证帮扶所能够达到的效果。精确帮扶要想达到预想效果,就必须要始终坚持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十六字方针,“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
精确管理,精准扶贫的根本保证。贫困对象是否能成功脱贫的保证还在于精确管理:(1)农户信息管理。建立网络系统,依次录入每一个贫困对象的基本资料。生活在进步,所以贫困也是暂时的。故此有成功脱贫跻身富人行列的穷人,自然就会有一夜一贫如洗的落魄富人。因此实时的动态监控管理是必不可少的,确保稳定脱贫的村户及时退出,落入贫困线以下的新增帮扶对象及时纳入。(2)阳光操作管理。严格按照国家的规章制度《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管理办法》,对扶贫资金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建立资金使用信息的披露制度以及扶贫对象和项目的公告公开透明制度。(3)扶贫事权管理。省、市两级政府主要负责扶贫资金和项目监管,扶贫项目审批管理权限原则上下放到县,实行目标、任务、资金和权责“四到县”制度。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达。在这个全新的时代,扶贫工作也从战略防御转变为了战略进攻。经过数十年的艰苦奋斗和不懈努力,人民生活有了很大改善。即使是贫困,也不再是食不果腹、衣不蔽体的饥寒交迫。因此我国的扶贫工作已经到了最后的关键时刻,即将迎来最终的胜利。继续推进精准扶贫,是扶贫工作的深层次改革,是传统扶贫运动的重大突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新发展。以精准扶贫为核心的扶贫攻坚战,是一场在思想观念和工作方式上解放生产力的革命,是中国共产党在人类发展史上一曲极为重要的时代强音,具有重大而悠远的历史意义。
参考文献:
[1]范小建.消除贫困、实现共同富裕的领路人[J].求是 ,2011(14):37~39.
[2]龚迎春.精准扶贫的关键:贫困识别与机制构建[N].河南日报,2016-11-18.
[3]吴宇雄.精确识别 精确帮扶 精确管理——实施精准扶贫的思考[N].广西日报,2016-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