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梦晴
(江苏师范大学 传媒与影视学院,江苏 徐州 221009)
开心麻花最早是做贺岁舞台剧,提到“贺岁档”第一让人想起的应该就是冯小刚导演。他所开创的“贺岁片帝国”毫无疑问是迄今中国贺岁片档期的王者,后来居上者几乎为零。作为民营话剧出身的开心麻花,却用短短十三年的光景为自己挣得电影的一席之地,这个成就绝非一朝一夕速成。开心麻花现在上映的三部电影,即:《夏洛特烦恼》《驴得水》《羞羞的铁拳》无外乎都是从成熟的舞台剧改编成的电影作品。从2015年国庆档的黑马之态到后来票房一路飚红,收官时更是超过10亿,这个成绩怕是很多知名大咖导演都望尘莫及。
《夏洛特烦恼》作为开心麻花电影的初尝试,从电影观众的反应来看确实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屌丝逆袭”、“穿越”等老梗的使用也并没有使观众有太大的反感,常规的线性叙事结构模式让观众在自然的情节发展中顺利过渡,这种常规的叙事方式是在近几年的国产电影小成本制作中探索出来的一条“双保障”模式。(双保障一是保障票房、二是保障口碑)。
由于演员很多都是小品演员出身,之前良好的群众基础,使得他们的出场就带有极佳的喜剧效果。都说喜剧不好做,所有的喜剧背后都是喜剧演员的悲剧。开心麻花能在不断创新的道路上无限度地截取生活所赋予的灵感,在这条铺满荆棘的道路上走得稳健而扎实。
《夏洛特烦恼》曾荣获第33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影片等诸多奖项。要说这些奖项是组委会颁发的,倒不如说是来自大众的一次认可。因为真正的好电影不是说多么晦涩难懂、剪辑构思如何巧妙,于老百姓来说,只是在劳累之余图个乐、产生个共鸣,仅此而已。毕竟,真正学电影的人“百人者不余一人”,现实中也不可能再给观众讲解一番何为“非线性”。就如热映的《无问西东》,有人中途离场表示“看不懂”,而有的人则会泪如雨下直言2018开年佳作。一千个观众眼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作为影视工作者,从不同的声音中找出共性,才能更好地创作出优秀的电影作品。
从舞台剧到电影影片,不同的演绎方式会呈现不同的演出效果。麻花推出的《驴得水》就是一部极具讽刺意味的黑色幽默电影。虽说票房只有1.7个亿,距离《夏洛特烦恼》差距很大,但就国内市场来说,黑色幽默影片能取得如此成绩已实属不易。
就如网上所批评的一样,《驴得水》带有太浓重的舞台剧印记。电影所应该呈现的镜头感和人物刻画仿佛在这一电影中消失了一般。失去电影原本应有的特色而另辟蹊径,这是电影创作的一次成功改革还是穷途末路的一招险棋?《驴得水》本身就是对现实教育一次看似漫不经心实则极其有力度的讽刺。当现实主义遇到荒诞可笑的“驴得水”老师,两极相遇所激荡起的火花让观众在大笑中深思,不禁拍案叫绝。
其实任何一部电影中都没有绝对的现实主义,也没有绝对的形式主义,所有的创作都是游离在绝对主义的边缘。夸张的舞台表现力在某一种程度上来说的确不适合电影画面所需要的张弛,但换一个角度来看,既然是黑色幽默讽刺电影,带给大众观影效果的电影表现远没有舞台效果来得猛烈与冲击,或者说没有那么直观。在观看舞台剧时总是惊叹演员极具穿透力的台词功底,经过训练的嗓音弹润共鸣,即使是可以容纳千人的大剧场,不借助话筒等外部工具,演员的声音依然可以传达到演出场地的任何地方,这就是话剧演员所具有的专业素质。相反,电影演员在这方面就要差很多,常被吐槽台词功力不够。与电影质量相比,带不带有舞台剧风格的表演形式显得那么无足轻重,普通观众所追求的就是简单的“饭后观影”,通俗点就是:看懂就好,麻花这点就做得底气十足。
都说电影是第七艺术,艺术之间的相融合是艺术发展的必然趋势,世界上没有哪一种门类的艺术是独立而存世,只有相互融合、取我所取,为我所用才能不断丰富各领域艺术的画面感,不断推动该领域更高更长远的发展。反之,刚愎自用,不谋求艺术的融合,带来的更多只是领域艺术的没落。因此,带有浓重舞台剧表演风格的电影不失为另一种新表现形式的展现。
话剧演员和电影表演者最大的不同在于空间和时间的错位。舞台剧的空间永远限制在一个固定场地之下,场景的不断转换所带来的感受远不及电影场地转换带来的真实感那般强烈。话剧演员总需要随着剧情一幕幕的推进去增强能量,到高潮点时的引爆,一系列的构造需要层层累积,不能重新来过。而银幕上繁琐的技巧可能适得其反,不能真实地构造电影建构,它的真实感会大大降低。从控场方面来说,电影的控场取决于导演,而舞台剧的控场则更多来源于演员本身。将舞台剧的演员控场表现力融入电影镜头中,他所赋予的张力是鲜活的一种展现。
作为麻花电影的第三部,依旧从舞台剧走来的《铁拳》虽然被雷劈“男女互换身体”的陈年老梗诟病,网友的评论更多是“全程无尿点”,甚至比《夏洛特烦恼》的笑点来得更加猛烈,从这点可以看出麻花的每一个包袱都深深地抓住了观众的点,要不然影院观影时全场哄笑不断作何解释?其中,麻花团队对经典音乐的运用在电影中简直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对整体剧情的推动起到无以复加的作用。从第一部《夏洛特烦恼》中的《一剪梅》到第三部《羞羞的铁拳》里的《好运来》,每一次音乐的插入是那么的出其不意,让网友直呼“无法直视的音乐”。这些音乐的加入使得原本带着些许悲剧的画面是那样的无厘头搞笑,你直接拿捏不住下一秒镜头还会给你怎样的爆笑呈现。其实从麻花的编剧中可以看出周星驰式的表演痕迹,编剧的构思脑洞大开,让这些流行的经典重新包装,赋予截然相反的生命力是那么的精彩与意外。
比如:电影中上一秒还是秀念大显功力的“发传单”,镜头一切就是他的遗像,因为高速公路插广告被车撞死了,这个片段还被网友恶搞成为微博热搜,纪念“秀念头七”。普通电影的桥段可以让观众在电影结束良久还对其念念不忘,可见电影的情节点设置多么深入人心。所以一部好的电影,就应有如此“热点”效应。
麻花的创作更多来源于舞台的积累。观众在哪一点笑得最猛烈、哪一点冷场,创作团队可以根据现场观众的反馈对作品不断进行打磨,从而在银幕上呈现最佳的观影效果。融合小品、电影、舞台剧的影片更加立体丰满,虽说被诟上“俗”的称呼,但自古艺术就是“雅俗共赏”的大众玩件,知者赞其“内涵”,不知者谓其“容颜”。
无论是舞台风浓重的《驴得水》、还是黑马《夏洛特烦恼》、更或者是日趋成熟的《铁拳》,开心麻花所带来“剧场电影”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已经赢了。他的“小民意识”更多地倾向于大众,将你我身边的故事戏剧化演义,这就使得更多的观众愿意为其“笑话”买单,有了如此广泛的群众基础才能更好地促进“剧场电影”的发展。
开心麻花的作品让每一个包袱的抖落是那么出其不意,也极具创作者的才思。电影是年轻的艺术,是时代的产物,更是无数创作者心血的凝结。话剧是传统的长者,他极具表现力的收放自如。当年轻的电影遇到稳重老成的话剧,二者完美的融合演绎,又怎能不说是电影艺术上的里程碑式的突破呢?喜剧不好做,开心麻花在探索发展的道路上摸索得精准到位,愿中国的电影市场有更多的佳片上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