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 拉
我们这所高中在市里本就名不见经传,而我们班虽然经过高二文理分科整合,不知是“命运的安排”,还是怎样,高一时各班不太服管教的几位都分到我们这个高二八班。我还记得高二开学的第一天,我们坐在新教室,看着后排那几个或趴在桌上,或把腿翘在桌上的几位“大哥”,心头隐隐不安——这谁要来做班主任,估计都是一出好戏。
于老师出现在高二八班门口时,当时教室里嗡嗡声一片,谁也没有注意到门口站着一位“玉树临风”的大帅哥——大帅哥这个称谓,是于哥后来“强加”给我们的。
不知道是谁发现了在讲台上忽然“多”出来一个人,教室里声音就这样渐渐落了下来。看来这一招以静制动,有点出其不意。
“自我介绍一下,我姓于,干钩于。”穿着红色Polo衫的他,回身在黑板上写下了一个大大的“于”字,“我学历史的,今年刚毕业,未来的两年,我就是你们于哥。”着与众不同的开场白,也是让讲台下的我们愣住了——这也太简单粗暴了吧!
“那个谁,你多大啊?”后怕不知哪位“大哥”懒洋洋地问了一句。
“哪位问的?起来认识一下啊。”于老师看起来并没有动怒。
后排一时无声。
“咱中国是礼仪之邦,待人接物得有点讲究,这个和你读多少书没有关系,就是当流氓也得当个有理想、有品位的。”于老师的一席话,瞬间让已经安静的教室迅速降温,当我们还没品过来啥意思的时候,只见于老师靠在讲桌上笑着说,“我也是刚从你们这岁数过来的,当你们的老师可能有点嫩,当你们大哥轮岁数应该够了。”说完,他又话锋一转,“读书不是为了考大学,读书更不是为了考试,混日子是一种活法,混得好也是一种本事,所以别照葫芦画瓢,画虎不成反类犬。”说到这里他顿了一下,“能听明白吧……”
说实话,于哥与我们的初遇和传统意义上的师生首次见面,相去甚远,他没有点名,更没有让我们一一上前自我介绍,我们也是刚刚聚到一个班的,也没有班长、班委,他“任性”地点了后排一位男生——年级里有名的刺儿头做“领头儿”的,理由是个儿高,看着撑门面。
一个新将,带着一帮“残兵”,开始跌跌撞撞的磨合——这是年组里流传的关于高二八班的“传说”。
找这么一个新毕业大学生带我们这个问题班,有些事儿不言而喻。
其他课的老师来我们班上课,恨不得一堂课只有一半时间,匆匆而过。后排的大佬们,上课睡觉还是给面子,常常听不下去开门就走了,或是后面几个人聊天聊得开心,我们这些还有心想学的,小心翼翼坐在前排,从嘈杂中努力听清老师如机关枪扫射的知识点。
日子就这样不知不觉混过了半个月,到了九月中,一年一度的运动会来了。
星期一升旗仪式结束,全班同学刚刚走进教室坐定,第一堂就是于哥的历史课。
还没等于哥开口,后排班头儿开了口:运动会报名表填完了,你瞅一眼啊。
班头儿连站都没站起来,只是伸了伸手,一张纸轻飘飘的在空气中的,但似乎却有千斤重。
于哥站在讲台上愣了一下,就在我们以为他会怒气冲天的时候,他居然笑了笑,走下讲台,取回来报名表。坐在第一排的我,看到了上面除了写了班级名称之外,其余都是空白。
拿着报名表,于哥似自言自语,但声音却全班都能听得到:“以前就听说过,头脑简单,四肢发达,我还合计咱班学习差点,至少体育能给我留点儿面子,这可不就是一帮干啥、啥不行的!”
“你说谁呢?谁啥啥都不行?”班头儿拍着桌子站起来。
“那你告诉我,你啥行?”于哥抖落了一下一片空白的报名表。“青春期逆反?以为自己天老大、地老二,你老三?你凭什么老三?肚子里有货?仗义?讲义气?会动动拳头?”一连串的质问脱口而出,于哥放下了报名表,收起来笑容,直直地注视着班头儿。
“谁没从十几岁过来?成绩不好,不代表你不能做好其他事,不能做个好人!既然不爱听课,不爱学,没人逼着你,你有空了想想十年后,你是想堂堂正正做人,还是做一个有今天没明天的混蛋!”说完这些,于哥——于老师,转过身开始写板书。
教室里很安静,原本预料中的火爆场面并没有出现,我偷偷转过头,看见班头儿愣愣地看着写板书的于老师……
从那天以后,班里似乎有什么不一样了,上课说话的少了,后排的大个子们有时也会帮着我们女生整理班级卫生,而班头儿常常顶着一头汗在早自习结束后走进教室——谜底在运动会后揭晓,他居然跑了男子5000米,还跑了个第二名。
运动会那天,我看见拿着第二名的奖品,一个红彤彤的保温杯,被于哥拉着用手机自拍,那画面——太美,有点不敢看……
当然接下来的期中考试,我们是意料中的一塌糊涂。于哥并没有生气,只是简单地说了一次,有些事儿,别因为别人的评语判了你一辈子“无期徒刑”,你不试试你怎么知道你不行?
于是,我们前排的小伙伴们学会了“死打烂缠”,每天下课后、午间休息、晚自习,能利用的时间都缠在各科老师身边,而班头儿也时不时地找借口去于哥办公室拜会一下。
时间似乎就是在你在意的时候,总是很快,平时混日子的时候总觉得放假遥遥无期,而这一次期末考试居然来得这么快。
不似以往考试之后班里那种干等着放假的无聊,在等成绩的时候,甚至可以看得出班头儿也有点小紧张。
成绩出来了,年组都轰动了,因为我们班的历史成绩全部及格了,其他科目也有比较大的进步。这天,班头去于哥办公室送成绩手册,于哥不在,其他老师不知是有意还是无意,说八班的成绩突飞猛进,真不知是吃了什么灵丹妙药,脑子一下子就开了窍门;我看啊自家老师透透题型,提提成绩,也算是增加自己的业绩吧;现在的小年轻啊,真是道行深……
班头儿没忍住,一脚踢在了一个老师的桌子上,被踢桌子的老师抓起班头儿的胳膊就往教导处走,吵嚷着要记过、要开除……
平日里和我们嘻嘻哈哈的于哥从区里开会回来,听说了这件事儿,先是关了门狠狠地批了班头儿一顿,班头儿梗着脖子不服。于哥叹气,拉着心不甘情不愿的班头到办公室和老师道歉,不过对方不买单,说话夹枪带棒,讽刺我们班是烂泥扶不上墙的!
后来,班头和我们说,听到这句话于哥就火了,一巴掌拍在了对方的桌子上,大声地说:他们才十几岁,别那么早给他们的人生下定论,没有谁行不行,你们给他们机会了吗?一棒子打死,再也不能翻身,对他们公平吗?
说完这些,他拉着怔愣的班头离开了……
再后来,于哥在一次班会后和我们讲了他自己的故事。
曾经的他也是一个“问题学生”,也是高二的时候他遇到了改变他一生的人——他的班主任。“我是他最后一拨学生了,用他的话说,他不想留遗憾,更不想我的人生有遗憾,所以他和我说,你才十几岁,有些事儿你没试过你怎么知道你不行?”
“没试过,你怎么知道你不行”,成了于哥的信条,毕业第一年就遇到我们,他有过“小情绪”,给他的老师打电话,诉说不满。老爷子说,你试过和他们相处吗?带着他们一起走,成功不成功,你们都会有收获。
从那以后,“没试过,你怎么知道你不行”成了我们班的信条。于哥说,读书、读高中,并不是说非要你去考大学,因为考大学也不是未来人生的唯一出路,但是多读书总是好的,书中会告诉你如何辨别是非,会让你遇到问题的时候找到更好的解决方式。
一年半以后的高考,成绩出来那一天,班头在内的所有人都到班里一起用手机查的分数,一个个分数出来的时候,有的女孩儿开始小声哭了起来——谁也没想到,有一天我们可以读更好的大学,甚至是有一天我们可以读大学!
“没试过,你怎么知道你不行”,多给自己一个机会,别因为别人的判断就给自己的人生下定论,没有谁生下来就是天生的强者,也没有谁一辈子希望自己碌碌无为。从这一刻开始,抛去过去,给自己说一声加油,也许你的人生道路会和我们一样,有不一样的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