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剪纸是我国民间的一种传统艺术形式,同时也是学校开展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利于学生素质发展并传承。丰富学生的体验和感受,提高学生的自身修养和生活品质。
关键词:剪纸;教育;资源;生活
《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让学生尝试各种工具,学习美术欣赏和评述的方法,体验美术活动的乐趣。利用课本知识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紧密联系在一起,利用知识美化生活。为此,剪纸教学成了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如何把剪纸与生活联系在一起,减少出现资源和时间的浪费。对此,笔者按照课程标准的合理性等原则,从传统到现代,选择适应学生年龄特点的教学内容,激发美术教学,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 了解传统地方剪纸知识,提高欣赏水平
剪纸是传统艺术,它历史悠久,风格独特,深受大家的喜爱。但每个地方的风俗习惯不同,因此剪纸的风格也不相同。小学美术教材中收入了许多不同的剪纸作品,这是让学生潜移默化接受传统剪纸知识的重要渠道。例如:二年级的《剪纸欣赏》教材中出现了中国北宋时期与现代不同地区的剪纸作品。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很难理解这些作品是通过一把小小的剪刀就可以完成的。上课时,教师先让学生来说一说,在这么多剪纸作品中你喜欢哪幅剪纸作品?为什么?
学生1:喜欢库淑兰的古装人物剪纸作品,颜色鲜艳,眼睛很大,眼珠也很大,嘴巴很小。
学生2:喜欢陕西地区的剪纸窗花作品,颜色红红的很喜庆的样子。
学生3:喜欢对马团花这张作品,我也想自己剪一张贴在家里的窗户上。
由此可见,学生们关注到剪纸的色彩和图案。但对每幅作品的意义也许不是很理解。这时,教师告诉学生,剪纸这种传统手工艺,有1500年的历史,它代表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吉祥的期盼。教师又问:“你们过年时家里有什么变化吗?”有的学生一下子把手举得老高,过年和爸爸回奶奶家,家里的窗户上都有贴窗花,窗户变得漂亮起来。有的学生说,家里还剪了许多的福字,贴在大门上。接着教师就北方与南方两个不同的剪纸作品问学生:“它们有哪些不同之处?”有的学生说:“北方的剪纸线条比较粗,南方的剪纸线条很细。”“你们还能在作品中发现不一样的地方吗?”有的学生举起小手说:“图案不一样,有的是剪花卉的,有的是剪动物的。”教师出示大量的剪纸作品给学生欣赏,有屏花、门笺、墙花、壁花、团花、角花、顶棚花、边花、灯花、礼品花、喜花、寿花等等。又如:《剪影》《巧折巧剪》教材中还增加了外国剪纸作品。教师让学生观察中外作品不同的地方,外国有的剪纸作品像剪影的样子,它以外轮廓和黑影来表现。教师最后告诉学生,由于创作者生活环境、风俗习惯,心理素质及审美观点有别,从而形成不同的地方特色。
美术教学与传统民俗资源相互整合,不仅激活课堂,也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提高了学生的欣赏水平。
二、 丰富课堂新颖媒体教学,增强课程活力
近来,听到最多的词就是信息技术、慕课、翻转课堂、微课等等。它们是教育教学方面一种新的代名词,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微时代”,我们教师应该如何进行剪纸教学呢?
在教学《剪纸喜花》这课时,播放家家户户过年的视频,并伴随着背景音乐,学生的目光一下子被大屏幕吸引着。上课时教师就靠播放视频是不行的,而是要结合本堂课的教学目标,有效性是主要的,其次有趣。要做到趣味和效率兼容,那么制作微课时就免不了创新,只有将趣味性的互动和适当的游戏引入微课设计中,才能丰富课堂,提高效率。同时可以根据课程需要,选择不同时间段导入微课。如:情景导入、旧知导入、问题导入、实验导入等等。如:四年级《剪纸喜花》《剪纹样》为了让学生看清制作步骤,理解制作方法,教师就要把制作步骤多讲几遍,有时,还要在黑板上把过程画出来,耐心讲解。到最后,还会有学生高喊:“老师,我不会!”这样的教学方法占据了课堂的大部分时间,留给学生自己動手练习的时间较少,老师也觉得很累,效果也不理想。微课教学就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教师课前把剪纸的制作过程用视频录制,并加上解说词。上课时,先播放给学生看,让学生有了一个感官的认识,接着进行动手尝试,通过播放视频,所有的同学都能看得清楚。这时老师就可以对进行个别有困难的学生进行指导,节约课堂理论教学和示范时间,促进师生课堂互动,课堂的学习效率大大提高了。对于学生不明白的地方,学生还会主动要求再播放一遍视频,学生变得爱学习了。微课能够让学生在学校和家里都能学习,形成家校互动。一节美术课堂的时间是有限的,学生的美术作品有的需要课后才能完成,微课出现后,就把微课视频发布到班级群里,学生在家通过多媒体点击班级群文件视频,就可以同步学习了。视频的最大好处之一是可以反复播放,这就使得那些平时比较内敛、不敢举手发问的同学可以更好地了解和掌握学习内容,而且也较好地解决了后进生的转化问题。
三、 开展剪纸综合实践活动,丰富文化生活
实践活动是更广阔的学习天地,也是剪纸教学延伸的主要途径。我们要善于利用其他学科活动和学校资源、课外活动、区域活动、社区活动等,开展剪纸教学的有效补充。在各种活动中增强对剪纸美感的体验,培养学生的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例如:每周开展美术剪纸社团活动,邀请地方剪纸名师进课堂,把家乡的元素带入剪纸作品中,创作出地方特色剪纸。此外,笔者定期举行校园剪纸比赛,校德育处在早会上表扬获奖的同学,同时把学生精美的剪纸作品装裱在教学楼的走廊上,供师生们欣赏。利用节假日和寒暑假组织学生到社区开展剪纸送祝福活动。增强了实践能力,通过实践活动,锻炼了自己,也丰富了自己的文化生活。
总之,小学美术剪纸教学应与学生的现实生活联系在一起,激发兴趣、发展智能、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竹晓翠.剪纸艺术创新型道路探索[J].美与时代:下,2012.
作者简介:朱芳菲,福建省福州市,福建省福州市台江区凤乐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