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国家利益》杂志11月13日文章,原题:如何回应中国在非洲中国在非洲比以前更活跃,这是事实,比如在吉布提建军事基地。有人指责解放军可借此获得情报。但反过来说,中国也易受到相同刺探,且北京若真有什么不可告人的目的,也不会把基地建在几个西方国家基地附近。实际上,中国在非洲的多数军事存在是作为联合国维和人员的“蓝色贝雷帽”。中国军人(多数是工程人员、交通专家、警察和医务人员)往往被派到从摩洛哥西部到马里、南苏丹一些形势严峻的地区。
因此,若主要从军事或安全视角看待中国在非洲的活动,是个巨大错误。多数证据显示,中国在非洲计划背后的动机是经济和商机。北京与非洲打交道的方式迥异于西方,这部分体现在中国媒体有关非洲的文章中。比如,年初一篇题为“非洲经济奇迹:驱动因素与长期增长”的文章,提到非洲经济成功的许多因素,包括战争持续减少、实行宏观经济改革、政治经济稳定性增强、资本流入增加、消费增长、投资增加……另一家中国媒体的报道更加深入。中国记者实地探访卢旺达,对该国采用中国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经济战略印象深刻。文章认为许多中国企业家正受到非洲创业成本低的吸引。
如果说中国对非洲的观感有点太乐观,美国的看法则太黑暗、偏激。最近(美国)一份报告称,“南苏丹是测试美国试图帮助从零开始创造一个新民主国家的做法是否奏效的案例。”自2005年以来,美国向该地区提供140亿美元援助。但最终,这笔大投资造就的是“一个失败国家”。
华盛顿对北京抱有幸灾乐祸的心态日益明显,在非洲更是暴露无遗。除此之外,这种不光彩的思维似乎也影响到美国对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态度。这种不安全、多疑的心态与一个真正能干的超级大国的地位很难相符。美国确实在非洲做出不少成就。但华盛顿不应“想方设法寻找要予以摧毁的妖怪”——或对凡是中国所做的事情一律横加指责。美国应消除对非战略的军事因素,加大促进非洲市场、教育、环境可持续和健康事业——在诸多此类值得去付出的项目上,要想做好,华盛顿要与北京合作。▲
(作者莱尔·戈尔茨坦,陈俊安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