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 丹
(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武进中医医院,江苏武进213100)指导:申春悌
感染后咳嗽(PIC)是亚急性咳嗽常见病因之一,现代医学认为本病的发生多与感染性因素有关,目前尚无特异的治疗方法,多以对症治疗为主,2015年《咳嗽的诊断与治疗指南》[1]中推荐抗组胺、中枢镇咳药物治疗为主,其次使用吸入性激素。上述药物虽能缓解症状,但不良反应明显,且病情迁延反复。申春悌教授为孟河医派费氏传人,从事中医药诊治呼吸系统疾病研究数十年,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总结出一套治疗感染后咳嗽的有效治疗方药。近年来,笔者以申教授经验方“双参镇咳汤”治疗感染后咳嗽风咳证患者30例,取得较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所有病例均来源于2016年3月至2017年3月于常州市中医医院就诊的感染后咳嗽患者,共60例,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30例:男12例,女18例;年龄24~62岁,平均年龄(41.37±10.79)岁;病 程3~8周,平 均 病 程(5.07±1.76)周;轻度咳嗽5例,中度咳嗽17例,重度咳嗽8例。对照 组30例:男14例,女16例;年 龄25~63岁,平均年龄(39.73±9.82)岁;病程3~8周,平均病程(4.97±1.71)周;轻度咳嗽5例,中度咳嗽19例,重度咳嗽6例。2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及病情轻重程度上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入组前,所有观察病例中有48例曾被诊断为上呼吸道感染,占总数的80.00%;6例曾被诊断为肺炎,占总数的10.00%;有4例诊断为慢性咽炎,占6.67%;余2例未明确诊断,占总数的3.33%。大多患者在入组前均接受过治疗,其中以抗生素、抗过敏药、镇咳药、支气管舒张剂、激素、中成药居多。
1.2 诊断标准
1.2.1 西医诊断标准 参照参考文献[1]及日本咳嗽学会2003版咳嗽指南提出的定义和诊断标准:①近期有呼吸道感染病史;②当呼吸道感染的急性期症状消失后,咳嗽仍迁延不愈,病程3~8周,甚至更长;③咳嗽多表现为刺激性干咳或咯少量白色黏液痰;④体征及辅助检查:两肺无干湿罗音,胸片检查无异常。
1.2.2 中医诊断标准 参照参考文献[2]及第5版、新2版《中医内科学》拟定。主症:干咳或呛咳或痉挛性咳嗽;次症:咽痒,无痰或少痰,气急;舌苔:舌淡红、苔薄白;脉象:脉浮,或紧,或弦。符合主症及次症中2条并结合舌苔脉象方可诊断为风咳证。
1.3 纳入标准 ①符合中西医诊断标准;②继发于先前的呼吸道感染;③年龄18~65岁。④签署知情同意书。
1.4 排除标准 ①有严重器质性疾病者,或有心、肝、肾等严重并发症,或合并有其他严重原发性疾病,精神病者;②严重哮喘发作,呼吸衰竭者;③其他病因引起咳嗽;④妊娠及哺乳期妇女;⑤已经参加其他药物的临床观察者;⑥不合作者(指不配合或不能按规定用药而影响疗效者)。
2.1 治疗组 给予双参镇咳汤口服。方药组成:苦参10g,南沙参30g,炙麻黄10g,苦杏仁10g,桑叶10g,苏子10g,炒黄芩10g,瓜蒌皮10g,炙紫菀20g,前胡20g,平地木10g,蝉蜕10g,陈皮10g,甘草3g。由常州市中医医院中药房代煎,200mL/袋,每次1袋,每日2次,饭后半小时服用。
2.2 对照组 给予惠菲宁(美敏伪麻溶液,惠氏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30054)口服,每次10mL,每日3次。
嘱2组患者在服药期间注意保暖,避风寒,避免劳累,忌食寒凉、辛辣刺激食物。
2组均以7d为1个疗程。治疗2个疗程后进行疗效观察。
3.1 疗效指标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拟定中医证候积分,计分标准如下:将主症咳嗽分为无、轻、中、重四个等级,分别计0、3、6、9分;次症咽痒、咯痰、气急亦分为无、轻、中、重四个等级,计0、2、4、6分;临床症状包括鼻塞、咯痰、口咽干燥、口苦、胸闷、胸痛、神疲乏力、心慌、头昏、自汗、盗汗、脘腹不舒、纳差、失眠、大便干结、大便稀溏等,由无至重分别计0、1、2、3分,所有单项症候得分相加即为中医证候总积分。2组分别于治疗前、治疗1周后、治疗2周后予以评分。
3.2 疗效评定标准 临床疗效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3]拟定,以中医证候积分减分率为疗效指数,采用尼莫地平法计算,即(治疗前积分-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100%。临床控制:临床症状、体征消失或者基本消失,客观指标恢复正常,积分改善≥95%;显效:临床症状、体征积分改善≥70%,<95%;有效:临床症状、体征积分改善≥30%,<70%;无效:临床症状、体征积分改善<30%。注:控显率=(临床控制例数+显效例数)/总例数×100%;总有效率=(临床控制例数+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3.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用(±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有显著性差异。
3.4 治疗结果
3.4.1 2组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见表1。
3.4.2 2组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组30例,临床控制1例,显效20例,有效9例,控显率70.0%,总有效率100%;对照组30例,临床控制1例,显效9例,有效19例,无效1例,控显率33.3%,总 有 效 率96.7%。2组控显率经卡方检验,χ2=8.076,P=0.004<0.01,具有显著性差异,说明治疗组较对照组能显著改善临床症状。
表1 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比较(±s) 分
表1 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比较(±s) 分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组别 例数 时间 咳嗽 咽痒 气急 咯痰 中医证候总积分治疗组 3 0治疗前 6.3 0±1.9 9 4.1 3±2.1 0 1.4 7±1.6 6 1.2 0±2.0 7 1 9.8 0±5.9 0治疗1周后 3.1 0±2.0 1* 1.8 7±1.6 6* 0.6 7±1.2 1* 0.4 0±0.8 1* 1 0.4 3±5.2 8*治疗2周后 0.6 0±1.2 2*△ 0.6 0±0.9 3*△ 0.2 7±0.6 9* 0.0 7±0.3 7* 4.1 0±2.8 6*△对照组 3 0治疗前 6.2 0±1.7 5 3.7 3±1.8 0 1.5 3±1.1 4 0.8 7±1.8 0 1 8.0 0±5.4 6治疗1周后 3.9 0±1.7 9* 2.4 0±1.6 9* 0.8 7±1.1 4* 0.5 3±1.0 4 1 1.3 3±4.4 5*治疗2周后 2.0 0±1.8 2* 1.7 3±1.1 4* 0.2 7±0.6 9* 0.0 7±0.3 7* 6.4 0±3.2 1
现代医学认为,感染后咳嗽的发生与气道炎症及气道高反应性有关。气道高反应性(AHR)是指气道因炎症处于过度反应状态,表现出敏感而过强的支气管平滑肌收缩反应,引起气道狭窄、阻力增加,常出现在上呼吸道感染后期,可有咳嗽、咳痰、气急等临床表现,持续数周甚至数月。因而,现代医学根据PIC存在的气道炎症及高反应性,临床常使用抗炎药、抗组胺类药物口服,或使用中枢性镇咳药对症治疗缓解咳嗽症状,虽能取得一定疗效,但是停药后易复发,且副作用大。
中医学主要从外感六淫的角度认识炎症反应,PIC的临床表现主要为干咳、无痰或少痰、咽痒等,无明显的寒热征象。因而,申教授从风邪角度辨证治疗,并结合现代医学气道炎症、气道高反应性的发病机制,总结其病因为外感风邪,日久不去,久恋于肺,导致气道挛急,气机失调出现咳嗽。风邪久居肺络出现气道痉挛,肺失宣降,气道敏感性增加则可能是形成气道高反应性的中医学理论解释。风邪久恋,暗耗肺阴,肺失濡养则无痰或少痰。“痒必兼风”“风盛则痒”,故感染后咳嗽表现出明显的咽痒症状。临证喜用疏风润肺、化痰止咳大法,同时选取具有消炎解痉作用的中药,据此治则创制双参镇咳汤治疗感染后咳嗽。方中苦参、南沙参为君药,苦参善扫遍身之痒,在咳嗽的治疗上引用其较强的祛风作用,细扫久居肺络的风邪,风邪祛则咽痒止,咳嗽除,南沙参在养阴润肺止咳的同时还能防止苦参的苦燥之性太过。麻黄、苦杏仁宣降同调,止咳平喘,苦杏仁与桑叶、南沙参取自桑杏汤,润肺利咽止咳,又与苏子配伍降气化痰,防止病程日久,气机上逆,气道挛急,演变为喘证,均用作臣药。炒黄芩善清上焦火,瓜蒌皮清肺化痰,两者相须配伍止咳之时,还能防止病程日久,风邪入里化热,紫菀味苦,入肺经,其性温而不热,润而不寒,善治咳嗽气短,前胡味苦、辛,性寒,辛散苦降,是治风热郁肺而致的咳喘之佳品,平地木化瘀止咳,防日久化瘀之变,蝉蜕散风除热,祛风止痉,既可疏散在表久恋之风邪,又可以助苦参止痒,此六药用为佐药。上述所用祛风止咳化痰药物均为苦寒之品,为防其败胃,故加陈皮和胃,甘草调和诸药,共为使药,同时炙甘草与麻黄、苦杏仁又为三拗汤组成,增强止咳之效。全方共奏疏风润肺,镇咳利咽之功效,同时不忘固护脾胃。且现代药理研究表明,苦参是具有激素样作用的强力抗炎药,其中的有效成分氧化苦参碱经动物试验证实具有明显抑制气道炎症及气道高反应性的作用[4-6]。麻黄、桑叶、炒黄芩、瓜蒌皮等具有显著的抗炎作用,能缓解气道炎症,减少气道损伤,减轻气道反应性;针对PIC患者咳嗽的症状,方中已有动物试验表明,具有镇咳作用的药物包括南沙参、麻黄、苦杏仁、苏子、平地木、蝉蜕、甘草。
本临床观察显示,经双参镇咳汤治疗后的PIC患者,咳嗽、咽痒症状改善明显,临床疗效确切,为感染后咳嗽提供了可行的临床治疗方案,值得进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