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资离新零售还有多远?

2018-11-14 02:55
农经 2018年11期
关键词:农资阿里京东

企业自建电商平台已被证明具有先天难以克服的问题,那么,嫁接进入阿里、京东,能否让农资产品搭上新零售的快车呢?

今年刚刚宣布设立的农民丰收节,毫无意外地成为各相关企业又一个新的商战之地。不论丰收节的设立初衷是在于凸显“三农”地位,提升亿万农民的荣誉感、幸福感、获得感以及提高对农耕文明和传统文化的传承意义,至少在首届农民丰收节上,普罗大众是亲身体会了一场城乡互动的购物节。

在这场狂欢中,农资产品也没有缺席,但却显然不是关注的重点。试水了多年的农资电商或是电商卖农资,究竟能有多大作为?阿里、京东这样的电商大咖能否为农资电商化蹚出一条新路?

农资也能打造“双十一”?

在农业农村部的统一安排下,今年的中国农民丰收节,大型电商和全国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商超等市场主体均参与其中,共同打造庆丰收全民购物节。

首届中国农民丰收节活动总体设计为1+6+N模式,即1个北京主会场、6个分会场、100多个系列活动。同时,引入全民购物节概念,将传统批发零售与网购结合,线上线下互相支持。线上,由阿里、京东等牵头组织电商企业出台优惠政策,开展农产品网络促销活动。线下,组织全国批发市场,带动商超,开展南北丰收大集促销活动,适当减免农产品流通费用,营造节日氛围。

深耕农村的电商平台也已做好准备,将农民地头的新鲜特产直供城乡餐桌。这其中,阿里显得更加的高调。提前10天,阿里巴巴就召开发布会,宣布将集合阿里生态打造首届丰收购物节,同时准备10亿元红包,欲将其打造成农产品领域的“双十一”。

此次丰收购物节,阿里巴巴生态内的淘宝、天猫、农村淘宝、聚划算、1688等线上业务,以及零售通、大润发等新零售业态全员参与。淘宝、天猫等电商平台将在购物节期间发送价值10亿元红包优惠券,让消费者充分享受丰收果实,同享丰收喜悦。

阿里巴巴于2014年10月启动农村战略以来,推出农村淘宝项目,同时提出了“服务农民、创新农业,让农村变得更美好”的使命,与各地政府深度合作,以电商平台为基础,实现“网货下乡”和“农产品进城”的双向流通功能。无论是网货下乡,还是优质农产品通过电商买到城里来,这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

真正引人注意的是,在阿里宣布的首次以农村为主场、以农产品上行为主、线上线下平台联动的全国规模购物节上,阿里仍然没有放弃农资产品的下行。农村淘宝联合了正大集团、六国化工在内的各大农资品牌厂商,去除中间环节,直接向农户推出“购农资让利千万”惠农政策。

除此之外,在位于北京农展馆的主会场,阿里推出的品质农产品展上,来自金丰公社的优质水果占据了显著位置。金正大也藉由亲土种植在农业生产中的运用,在展台上强势出镜。

不应该忘记的是,金正大与京东的合作渊源至少可以追溯到2015年。

线上线下齐动员,打造全社会农产品购物狂欢节。

农资离电商有多远?

时间回溯到三年前,金正大斥资20亿元打造的“农商1号”刚刚成立,风光无限。而京东正式启动农资电商战略,与金正大正式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在农资电商领域展开深度合作,“农商1号”正式入驻京东商城。对于农资电商的美妙遐想,让当时的市场鼓吹农资电商至少是千亿级的市场空间。

而彼时,“一亩田”2.8亿元日交易额,99.88亿元月交易额的数据被披露后,遭到了各方的质疑与调查。由补贴催生的刷单丑闻引起了业内的大讨论,“一亩田”也成为了农资电商风口的那头“充满争议的猪”。

但电商的风口并不会因为一起事件而偃旗息鼓。随后,辉隆股份联合安徽省供销商业总公司、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中科院合肥技术创新工程院公司共同投资设立了电子商务平台“农仁街”,号称是一家集农资与农产品交易、农技指导、金融、仓储物流服务等于一体的现代农业电商综合服务平台。

更早一些由诺普信孵化的“田田圈”,在当时打造的基于专业作物的县级综合运营中心+镇级服务中心+村级服务站,实现农资分销服务平台的故事也依然生动。而牢牢掌握南方市场的芭田股份,最终也选择了在2016年与阿里巴巴合作,在农村淘宝上开设店铺销售产品并在农村淘宝网站进行信息展示,算是半只脚踏入了电商圈子。

然而,饼还没有画圆,市场似乎就进入了尾声。2017年,让诺普信耗费大量精力,戮力打造的农资电商平台“田田圈”业绩就开始跳水:半年的销售收入尚不足250万元,而2015年全年销售数字则为1.55亿元。

今年4月,京东宣布,将以无人机农林植保服务为切入点,整合京东集团物流、金融、生鲜、大数据等能力,搭建智慧农业共同体,与地方政府、农业上下游龙头企业、农业领域专家等共同合作,构建开放、共生、共赢的农业合作平台。

辉丰股份亦难忍持续亏损,2017年初干脆将旗下的农资电商平台“农一网”的控股权予以了转让。在股权交易公告中,辉丰股份方面委婉地表示:“农资电商还有不少问题需要研究和探索”。诺普信的相关负责人则较为坦诚,直接承认“田田圈”收入骤降,主要是前几年“步子迈得太快”。

虽然不愿意直接承认,但金正大的“农商1号”也确实是销声匿迹了。随着今年金正大发行股份购买资产获得股东大会通过,曾经一时风光无两的农资电商“农商1号”也宣告尴尬收场。

花钱买来的教训,其实一开始大家都明白。农资的产品属性决定其互联网+后仍有解决不了的难题。比如购买习惯的问题、配送物流的问题等等。

传统农资市场主要以线下为主,并且形成了一套完整的销售网络与价格体系。各个经销商与代理商直接沿袭着传统的代销分成模式,传统网点的存在是农资销售的重要渠道。一旦农资电商化,去除中间渠道,降低中间成本后,传统的销售网络将就此瘫痪,但是各个终端网点不仅承担着销售的职能,还有技术服务与售后服务的职能,同样十分重要。于是,农资电商化与传统渠道利益冲突之间的矛盾必须得到解决,线上与线下必须实现有效互补。农资产品不同于一般的生产资料,农资销售的强技术服务属性,线上销售之后很难跟踪线下服务,其使用有很强的技术要求,使用不当易造成经济损失。种植大户、专业合作社、农垦基地这样的客户虽然掌握了一定的植保专业知识,但是依然需要专业的技术支持,才能有效控制风险,所以一站式的服务与解决方案对这些客户更具吸引力。这方面来说,传统的销售网点有着天然的优势,农资电商化后的售后服务将是一个令人头疼的问题。

电商大咖们还能做什么?

自建平台行不通之后,不做电商行不行?答案是不行,至少别家都在玩的时候就绝不能轻易退场。所以,农资企业与阿里、京东等大型电商的合作就成为了必要路径。

总的来说,农资电商的发展还在路上。在如此竞争的市场格局下,各个农资电商在产品、资源、渠道、物流等方面必须都做到尽善尽美,同时还必须兼顾线上与线下的服务能力,的确是一个极大的考验。相对而言,以京东、淘宝为代表的电商巨头在农资电商的规模战与持久战中可能更占据优势,像以京东为代表的自营体系有能力构建农资消费闭环,可实现线上与线下服务的融合。

今年4月,京东宣布,将以无人机农林植保服务为切入点,整合京东集团物流、金融、生鲜、大数据等能力,搭建智慧农业共同体,与地方政府、农业上下游龙头企业、农业领域专家等共同合作,构建开放、共生、共赢的农业合作平台。此举显示着,电商巨头对农业产业的渗透,从简单的农产品上行向产业链上游延展。

京东方面表示,将以无人机作为切入口,率先与上下游企业展开合作,整合农林植保产业,利用京东无人机研发和应用优势打造科技助农新场景,利用大数据管理为农民提供智慧化、信息化服务。在这其中,整合进去大量农资生产企业已经是必然了。而且京东也表示,未来京东无人机不会仅局限于农林植保领域,势必将在更多场景应用、大数据服务等方面为农业发展提供助力,比如在农产品品牌打造、巡检安防勘探等各个领域实现对外赋能。以京东无人机为代表的京东无人科技,将根据各个场景的不同需求进行动态调整,为合作伙伴提供个性化服务,满足其不同需求。

阿里巴巴集团近日发布《阿里巴巴助力乡村振兴报告》。阿里巴巴集团副总裁、合伙人闻佳表示,阿里巴巴将运用“新零售”促进乡村振兴、“新金融”支撑乡村振兴、“新技术”驱动乡村振兴、“新农人”服务乡村振兴,要建设数字时代的“新乡村基础设施”。

与京东的主动上溯至产业链上游不同,阿里基于淘宝的平台模式,让线上线下全都集中在阿里农资的平台上。于是,农资企业自主求变嫁接进入平台。金正大就通过金丰公社把卖农资变成了卖服务,最终再通过阿里“村淘”去买农产品,并且还形成了农产品的品牌化。同时,金正大还将收购的德国康朴的园艺产品入驻了天猫。与大田作物的大宗化肥相比,服务园艺的花肥在城市生活场景上更有互联网亲和力,也更适合网店平台。

由此可以看出,目前无论是农资企业还是电商大咖们都在找寻农资电商化的新出路,重点都是去产品化,尽可能地将卖产品转化为卖技术或者卖服务。这样一来既可以规避掉原来与传统渠道的冲突,也能解决农资产品的线下服务问题,一定程度上还能提高产品附加值。借助电商大咖已有的口碑和渠道体系优势,农资的电商化势必要突破固定模式才能有更开阔的路。

猜你喜欢
农资阿里京东
做“最懂产业的云”,京东云首发云操作系统
云上阿里
送农资增收致富添助力
辰辰带你游阿里
13年首次盈利,京东做对了什么?
拳王阿里因何被人铭记
农资人,你是否看见鱼在流泪?
一个幸福的农资人
参加农资展会,细节绝不能丢
在超市快送上超越京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