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吉首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
2010年5月,教育部出台的《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中明确指出创新创业教育是适应经济社会和国家发展战略需要而产生的一种教学理念与模式。[1]这是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推动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2015年7月,国务院印发《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中提出“互联网+”创新创业行动,充分发挥互联网对创业创新的支撑作用,推动各类要素资源集聚、开发和共享,形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浓厚氛围。[2]这是“互联网+”时代的发展给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带来的一次机遇和挑战。当前,“互联网+”视野下如何构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深化教育改革,顺应时代所需,成为高校亟待解决的现实难题。
目前,高校的专业教学和创新创业教学是彼此独立、没有交集的两类教学活动,但是专业教学的改革和发展,只有与创新创业教育进行结合,才能充分发挥专业实力的同时,又让创新创业教学找到目标和方向。离开创新创业意识的专业教学是与时代背道而驰的。因此,高校专业教学和创新创业教学必须寻求结合与相互补充的发展模式:
创新创业课程的教学不能仅仅作为基础课在四年的教学任务中安排一到两门,而是应该纳入到整个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中,贯穿专业教学的全过程。结合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设置专业化个性化创新创业课程,依托基础课程教育、专题讲座、创客沙龙、项目孵化等不同载体制定从大一到大四不同阶段的课程目标和任务,实现专业知识与创新创业知识的结合与补充。
创新创业教师队伍发展的前提是吸纳专业教师的加入,必须要让全体教师明确创新创业教育是时代所需,更是专业发展的需求。首先,要建立一支稳定的创新创业教育师资团队,确保教师团队人数足够、结构合理、素质过硬;其次,定期选派专业教师到相应的合作企业参加项目的开发和工作实践,探索当前流行的新技术、新思想,提升创新创业师资的实践能力。[3]时刻保持师资队伍的先进性和前沿性。
实践能力的提升是专业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共同的培养目标。以往的专业课程重理论知识传授轻实践验证,这种传统的培养方式不仅有悖于专业人才培养的宗旨,也阻碍了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所以,从专业课程的实践教学开始,就应该通过以下三个平台的建设注重结合学生创新思维和创业能力的培养。
实践能力的培养只是依靠课堂内的教学是难以做到的,搭建网络虚拟实验平台开展以专业知识为基础的创新创业实践成为现实所需。一方面,学生可以通过该平台查看专业最新的社会动态、学科热点、成功案例、创新创业实训等信息;另一方面,学生可以在该平台上进行创新创业模拟训练,这不仅锻炼了专业知识运用到实际创新创业实践中的能力,在整个模拟过程中,更是以最低的成本获得了一定的实践经验。
在校内建设创业孵化平台是目前各高校大力推动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的重要措施。通过建设孵化基地,整合政府、企业和高校的有效资源,为创新创业项目孵化提供办公场地,减轻学生创业初期的负担。[4]校内孵化基地的长效发展除了保证硬件的配备齐全,最关键的是注重软件配套的投入,即配备专业老师。依托校内创新创业大赛,如“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创青春、“挑战杯”大学生创业大赛等各类竞赛,将专业教师的科研进行项目孵化,为学生提供项目实训机会,提高创新创业实践能力。
专业实践和创新创业实践仅仅依靠网络虚拟平台和校内孵化平台显然是不够的。校外实践平台的建设是对以上两个平台的补充和延伸。积极拓展校外实践基地,加强校企合作的深度和广度是当前高校进行专业改革,培养社会所需人才的客观要求。通过校外实践基地的建设,实现高校与产业、专业与产业的对接,在高校、教师、学生与社会、企业之间搭建起桥梁,各自发挥在人才培养方面的优势,力求双赢。
创新创业教育不是哪一个部门的任务,高校应该站在全局的角度统筹管理。目前,大多数高校普遍存在一个问题:创新创业教育没有一个相对独立的组织管理模式,但实际上,一个有效而完善的组织管理模式是创新创业教育的基础保障。
各高校应该成立独立的创新创业教育管理部门,建立系统、规范、科学的管理服务平台,主要负责学校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创新创业教育教学任务的督促、创新创业教育活动的组织,负责与校团委、学生处、教务处等职能部门和各二级学院创新创业教育管理服务工作的协调,负责整合利用校内外创新创业资源,保障创新创业教育全局化的发展。
传统组织管理模式缺乏科学、合理的管理评价体系。反馈渠道的缺失不利于学生思考能力的培养。建立完善的创新创业管理评价体系是专业学习所需,更是检验学生创新能力的客观要求。科学的课程评价系统是对专业老师和创新创业导师团队教学效果的检验,并对教学方向具有导向作用;可操作性的考核内容和实施方法引导学生从灌输式的学习方式转向基于专业知识的实操运用,从接受性学习到反思性学习的转变,注重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当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已经发展成为时代主题,创新创业教育也顺应时势地成为各高校教育改革和发展所要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在“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的探索,应该从课程教学、运行模式、管理保障等多方面出发,从教学体系、师资、管理、科研等复杂体系的内在结构和运行原理中,从传统专业教学、实践教学、管理组织架构等多体系的交叉中找到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运行的系统性、规范性和科学性。
参考文献:
[1]陈希.在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促进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视频会议上的讲话[J].中国大学生就业,2010(6):13~17.
[2]国务院印发《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J].中国能源,2015(8):11~12.
[3]陈学军.高校创新创业教师队伍建设现状及建设体系建构[J].职教论坛,2017(11):29~35.
[4]郑跃军.高校“五化三平台”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研究与探索[J].科教文汇,2018(1):45~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