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湖南工业大学
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最高目标和根本的价值取向。我国领导人在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具体国情,探索出了一条符合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由此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也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在中国的实践和发展。
毛泽东是我国的伟大领袖,是新中国的开创者,对于青年人,毛泽东寄予了新的希望:我们开创了新中国,那么我们也应该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希望年轻的一代可以获得学习、工作和身体三方面和谐全面的发展。因此,在随后毛泽东撰写的《工作方法(草案)》中“又红又专”这一概念被提出,其中“红”是指人应该所具备的政治素养,“专”是指人应该所具备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毛泽东还指出,想要实现“又红又专”,即政治素养与专业知识技能全面发展,就要做到“两个结合”,即知识分子与农工的结合、理论与实际的结合,这就是人民经常提到的教育要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毛泽东提出的“德智体”全面发展并不是简单的德、智、体、美四个方面全面的均衡的发展,而是要以每个人的个性发展为前提,随后实现道德、智力、身体的全面发展。在以个性发展为前提的基础之上,毛泽东同时还强调要主动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和注重创新精神的培养。这种培养思想也体现在毛泽东自己的性格中,通过学习阅读他的诗词,我们不难发现毛泽东也是一个极富个性而又具有创新精神。这就要求在现在的教育中要根据学生的不同性格因材施教,同时要努力挖掘每个学生不同的潜能,根据学生的个性发展实施创新素质教育。
在新时期,中国和世界格局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何在世界发展的潮流中抓住机遇成为我国遇到的最主要的问题。邓小平在分析了社会主义的本质后坚持首先要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只有社会生产力稳定发展,才能为人民的全面发展提供坚硬的物质基础。其次是大力发展人民的精神文明,在1985年的全国共青团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上,邓小平提出我们要在实践中培育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我们这样一个大的国家,要怎么组织起来呢?一要靠理想,二要靠纪律。”其中,“有理想”就是要求现代的学生要树立起共产主义信仰和共产主义必然实现的信念;“有道德”就是要坚持社会主义道德,坚持为人民服务的服务精神;“有文化”就是要具备较高的科学文化知识,同时重视人才的培养;“有纪律”即自觉遵守我国宪法规定的相关法律法规。培育“四有”人才就是培育全面发展的人才。
邓小平还主张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和面向未来,即“三个面向”的思想。这表明邓小平在教育方面是极具有战略性眼光的,表明邓小平不但把教育只局限于国内的改革,更把教育的改革推向与世界其他文化接轨,把教育推出去,走向世界,加强与其他国家文化的融合,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借鉴先进文化的优秀思想,剔除落后的文化与思想。另外,教育还要面向未来,要具有长远的战略眼光,立足当下,为未来的发展需要培育人才。
在人的全面发展问题上,江泽民也十分的重视。他认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要求就是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强调人的全面发展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具有重要地位。江泽民还看到了物质文化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的相互促进关系,即“人越全面发展,社会物质文化财富就创造的越多,人的生活就越能得到改善”,同时“物质文化条件越充分,又越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此外,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提到,国家应该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等各方面为人的发展创造一切条件。坚实可靠的经济基础使人民在满足生存的基本要求下有了全面发展的可能。繁荣多样的文化氛围使人民精神充实、生活更加丰富多彩。民主法治的社会环境使人民当家做主、享有自由平等的权利。良好卫生的生态环境使人呼吸新鲜的空气、饮用干净的水源、过上健康舒适的生活。因此四个文明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所必须的条件。
其次,在江泽民提出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最重要的内容,这一内容既强调了发挥人民的主体地位,又强调了要重视人的创新思维的培养,也就是江泽民后来强调的“与时俱进,不守教条,不唯本本,不断进行体制和科技的创新”。他希望新时代的中国大学生都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做一个勇于创新的人。
以胡锦涛为核心的党的第四代领导集体提出了科学发展观这一战略思想,这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又一重大成果。作为对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实践的新成果,科学发展观对人的全面发展做出了新诠释。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当前我国的主要任务依旧是发展生产力,只有生产力发展了,社会进步了,才能为人民的全面发展提供可靠的物质保障,因此发展是第一要义。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本质与核心,以人为本把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作为一切工作的最根本的目的和评判标准。是否能满足人民的需要、是否能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成果是否由人民共享是首先要考虑的问题。作为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全面协调可持续就是要全面推进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建设。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离不开个体的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全面协调可持续也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指明了途径。全面协调要求我们正视个人需求的多层次性,坚持个人发展的均衡性,可持续要求我们不能只顾眼前利益、忽视长远发展。
此外,胡锦涛还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环境,是人实现全面发展的重大保障。只有处在健康和谐的社会中,人民才能充分发展和丰富自己的能力和个性。
习近平在新时代提出中国梦:“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实现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社会和谐。中国梦是当代中国人对未来的美好憧憬和奋斗目标。
人的全面发展与中国梦的实现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这是人的全面发展与中国梦内在统一的现实依据。中国梦归根结底是每个中国人的梦,国家不强大,个人难发展,中华民族的复兴为每个中国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物质保障和环境保障,这就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与个人发展的一致性。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又需要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为之共同努力。“中国梦”这个大梦想由我们每个中国人的小梦想构成,这些小梦想可以是读书梦、升职梦,可以是健康梦、养老梦,也可以足球梦、音乐梦等。梦想的实现需要我们每个筑梦者为之努力奋斗,人的全面发展提升了每个筑梦者的能力,因此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实现中国梦的本质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一直坚信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实现共同富裕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由之路。近几年习近平总书记围绕“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做出的一系列重要论述,体现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本质要求,标志着共同富裕和人的全面发展已经成为社会进步的终极价值和目标。
总之,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是一个不断发展的科学体系,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内容。科学分析并能准确把握不同时期我们党的领导人对于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不同实践和创新,对于我们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定不移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四个全面”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毛泽东著作选读[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3]邓小平文选: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4]江泽民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