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改时期农民的政治心理变迁

2018-11-14 17:48:32
长江丛刊 2018年12期
关键词:群体村民农民

华中师范大学

一、问题提出:从政治冷漠到积极参与

政治心理是人在一定历史时期内对社会政治关系、政治行为和政治过程等社会政治现象产生的一种不系统、不定型、自发的主观反映。农民的政治心理主要表现为政治参与冷漠、被动参与和主动积极参与等三种形式。

在土地改革以前,传统乡村社会中,农民生活在狭小固定的圈子里,关注的中心是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和圈子里的家长里短,对于国家政治事务并不关心。在土改中,情况则相反,在共产党员的宣传发动中,村民自发积极参与到土改运动中来,不少村民还主动担任干部、积极分子,在政治运动中,起着带头作用。从笔者进行的调研中,老人都提到土地改革时期,群众们都很积极,都愿意去斗地主。“当时开大会就很热闹,家家户户都去参加了,都去听政策,越听就越高兴。政策好嘛,是为老百姓的”。

从上述描述中,我们不难看出群众参与土改的热情十分高涨,和之前的政治冷漠形成鲜明的对比。那农民的政治心理为何有如此大的转变呢?这是本文旨在讨论的问题。

二、影响政治心理的成因分析

笔者认为,农民政治心理发生如此巨大转变,主要是在党的政策和路线,以及衍生的道德优越感和群体效应,从方方面面对农民的政治心理进行的影响,从而影响了农民的政治行为,积极投入到土地改革运动中来。

(一)政治地位得以提升

政治身份的重建主要依靠阶级成分的划分,而共产党组织的“打倒地主,分田地”口号,无疑是冲破传统乡村道德的底线,颠覆乡村原有的地主、士绅建立的政治格局。阶级成分的划分颠覆了农民旧的身份系统并建构了一套新型身份系统,实现了身份系统的根本转化,这一转化又进一步引发了农民政治心理的完全转变。

(二)经济利益获得保障

土地改革在“耕者有其田”的政治口号下对包括土地在内的经济资源进行了重新再分配,使富人和穷人所拥有的经济资源发生了颠倒性置换。黄树民通过对林村的田野考察发现,土地改革后“村子里大部分家庭的社会地位都颠倒过来。地主和富农变得一无所有,再也抬不起头来。而以前做佃农、做长工的人,现在变成了荣誉公民。”

(三)道德伦理作为支撑

农民的政治心理主要建立在传统观念中,主要包括:(1)“熟人观念”。整个村庄是一个“熟人社会”,许多农民世世代代生活在一起,承认和服从大家公认的权威,因此他们对血缘地缘群体有着高度的认同感和依附感。(2)命运观念。在土地改革前,农民普遍相信“人各有命,富贵在天”。富人富裕是因为人家葬了好坟或祖上积了德,穷人困苦是因为八字不好。

(四)群体政治心理影响

当工作队进村之后召开村民大会的时候,尽管很多人站到了一起,但是他们缺乏明确的目标,还不是一个组织化的群体。经过了多次动员宣传、组织开会,启发觉悟,他们才真正构成了一个群体。在经过组织者适时地将“生存伦理”上升到阶级仇恨的高度,指出穷人的贫困正是地主们不劳动剥削他们的劳动成果而造成的,普遍的屈辱情感经验顺理成章地转化为对富有者的仇视和对同病相怜的其他成员的亲切。

三、关于村民政治参与度低的现实意义

随着国家政治的不断发展,基层自治制度也逐步完善。相比以前,村民更加关心国家事务,以及与自身利益相关的各项政策。但是,其中还是有不少村民仍旧只忙于生计,不爱参与到政治事务中来,觉得与自己无关。那么,通过土改时期农民政治心理影响的几个成因,笔者建议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从而提高村民的政治参与度。

(一)提高农民政治获得感

进一步完善以人民代表大会和村民自治制度为核心的基层民主制度,这是农民政治参与的法律保障;建立健全农民团体、信访机构,进一步拓宽农民政治参与的渠道,充分发挥它们在表达民意、沟通党群干群关系方面的桥梁和中介,支持农民依法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完善民主监督机制,实行村务公开,加强群众监督,提高基层工作的透明度,使农民群众也能够切实参与到制度化政治中来。

(二)保障农民经济利益

农民政治素养的提高与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因此大力发展生产力,彻底改变传统文化赖以生存的经济土壤,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才能最终消除传统文化给农民政治素养的提高带来的负面影响,使人们在参与市场经济活动过程中发挥主体作用。经济越繁荣,农民的民主意识也就越强烈,农民的政治素养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就自然而然的提高了。

(三)注重群体心理工作

利益渠道畅通是是公民社会的基石,多元的利益表达的机制和形式,使农民获得更多的表达利益的合法渠道。如建立农民协会、行业协会、农民理事会等。组建农民的利益集团,可以避免基层矛盾比较极端的爆发,在政府、社会各利益集团和农民之间构筑起缓冲与调和的通道,有着非常重要的政治与经济意义。畅通农民表达利益的渠道。让农民说出要求,逐步满足农民更高层次的需求,这样将有利于有序参与到政治生活当中,学习、了解政治生活、政治文化。

参考文献:

[1]彭正德.土改中的诉苦-农民政治认同形成的心理机制[J].中共党史研究,2009(6).

[2]祝琴.浅析群体心理-读勒庞《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J].企业导报,2010(1).

猜你喜欢
群体村民农民
定点帮扶让村民过上美好生活
今日农业(2021年21期)2021-11-26 05:07:00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今日农业(2021年2期)2021-03-19 08:36:46
张存海:带领村民过上好日子
今日农业(2021年1期)2021-03-19 08:35:24
承包地收割时遭村民哄抢,谁来管?
今日农业(2020年21期)2020-12-19 13:52:28
饸饹面“贷”富农民
今日农业(2020年17期)2020-12-15 12:34:28
通过自然感染获得群体免疫有多可怕
科学大众(2020年10期)2020-07-24 09:14:12
村民喊我去“摘些咱家的菜”
当代陕西(2019年22期)2019-12-18 05:32:08
“群体失语”需要警惕——“为官不言”也是腐败
当代陕西(2019年6期)2019-04-17 05:04:02
关爱特殊群体不畏难
中国火炬(2012年8期)2012-07-25 09:29:50
“五老”以“三用”关爱青年农民
中国火炬(2012年12期)2012-07-24 14:1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