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顾名思义,家访指的是教师走走近学生家庭,与家长为主的家庭成员交换教育教学意见,并为个别家庭或家长提供教育指导的一种常见的且效果比较明显的教育实现方式和路径。对于家长、学生还是教师而言,家访都是非常有价值的,它在一定程度上能保证学生、家长、教师心往一块想,劲往一处使,最终促进学生的更好的发展,其教育意义是非同寻常的。
然而,笔者通过调研、访问及参考相关文献论著得到的信息来看,目前基础教育阶段教师的家访活动开展情况现状实在是不容乐观。
第一,家访制度并未被正式纳入到教育行政考核中。近些年来,虽然家访制度人人皆知,但是无论是从上级教育行政层面还是从学校层面对于教师家访制度并不是特别重视,更没有将之纳入到教育教学考核之中,这在一定程度上便导致了家访制度的逐渐“荒废”,或形同虚设。从某种意义上看,家访变成了可有可无的教育教学环节。而从一线教师的立场出发,去开展学校或者上级教育行政部分没有具体安排的活动显然是不现实的,无论从家访活动开展的可行性还是家长的认可度荒废接受度都存在问题,换言之,教师似乎显得有些没事找事。
第二,家长对于家访活动认知不清。在网络媒体愈加发达的今天,个人的隐私权被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作为家长,他们不见得都愿意将个人及家庭信息被教师得知,这在高级知识及有一定政治地位的家庭中愈加明显。而造成这样局面的原因便是极个别教师趁着家访的机会,暗示或者明示家长为自己提供一定的教学以外的帮助或则会经济上的好处,也算是“一只老鼠害了一锅汤”。这实际上还是因为家访活动尚未形成传统或者以制度的形式落实下来导致的教师在操作过程中的随意性问题。第三,学生对于家访活动的目的也是一知半解。笔者所访问的学生,对于家访的态度分为三种:拒绝型、欢迎型、可有可无型。拒绝型同学一般都是学习成绩较差,且家长的教育方式以暴力或者冷暴力为主的家庭出来的孩子。在他们看来,老师去家访就是为了告状,结果必然是一顿暴打或者冷暴力。欢迎型的学生分为俩种,是学习成绩好的和自身兴趣广泛、家长相对比较开明的,他们希望通过家访让家长或教师看到自己的优点或者优势,从而得到肯定感和成就感。前两种家庭相对而言都是比较重视孩子的学习成绩的,不过在表达形式上存在差异第三种则是可有可无型学生,这类家庭一般都不是特别重视孩子的成绩,考好考差一个样。这也是我们需要家访的重点对象。
总之,从以上现状看,当前基础教育阶段的家访工作的开展实在是难,但是我们发现问题的目的不仅仅是简单地展示问题,而是解决问题。从以上三个现状看,当前我国基础教育阶段家访的情况实在是不容乐观,问题频现。经过多方访问、阅读大量参考文献和论著后,认为其实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解决当前的“家访难”问题。
首先,各级学校一定要制定一套严格明晰且成体系的家访制度。家访活动之所以开展不起来或者开展质量低下,很大程度上便是因为学校家访工作未制度化。2014年10月习近平主席在中纪委二次全会上提出了“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的重要论述,这是站在国家、民族利益的高度说的,而对于我们基础教育阶段的学校来说,我们也需要用制度来制约人性和权力。家访不是“请客吃饭”,我们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可以从学校层面对于家访教师的个人行为加以制约,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一一制定出来,并在家访结束后做出总结和反思。为了激发教师的家访积极性,学校也可以考虑将家访作为年度考核的内容之一,并要求一定期限内的最低次数。这样既解决了当前教师教研无题材的问题,改善部分地区教师形象污名化问题,也能够促进教师对于学生的进一步了解,进而帮助学生得到更好的发展。其次,教师的家访一定要有所准备,有所坚持。不打无准备之仗,教师想要彻底了解学生及其学情,光靠知道学生的性姓名、性别和成绩排名是完全不够用的。就向人类学家做田野调查一样,准备家访的教师一定要提前穷尽关于学生的、在能力范围之内的所有的信息,为家访做好充分的准备。在家访之时,尤其忌讳教师高高在上式地批评家长或者给家长讲大道理,最好的状态还是姿态放低,动之以情,晓之以礼。尽管大家的知识层次可能有所差异,甚至有些家长的学历、阅历或者知识储备高于教师,但是伸手不打笑脸人,且家长和教师的目标都是为了孩子的发展和进步,所有很容易达成一致,教师在家访过程中一定要保持足够的真诚和最大的善意。另外,家访的目标是为了学生发展,这是一项工作,教师最好就事论事,不能利用家长望子成龙的迫切愿望,对于家长提出一些“非分”的要求。这些都是教师在家访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再次,家访工作最好有一定时段的保障。家访是为了学生的发展而学生发展本身就是个持久战,教师的家访工作也一样。为了能够提高家访质量,比较好的一个办法是以一个学段作为家访的周期,如一学期、一学年、整个初中或者高中阶段,将目光放长远,将家访时段拉长,从一个较长时间段观察学生,帮助学生,这样便可能使家访的效果和质量更加显著,更能促进学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