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五千年发展的根本,在发展的过程中创作了丰富多样的文学作品,产生了大量的文学家、思想家、艺术家、教育家等。在世界范围中,中国传统文化有着很强的影响力,在这个过程中还出现了独特的人文精神。将丰富多样的传统文化融入到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能够加强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提升学生发展的社会适应力。另外,中国传统文化在发展的过程中不是单一的文化,是百家精神的重要代表,在内核中包含了中华儿女的道德品质和思想智慧。在当下,社会发展处于变革时期,各种思想影响着中学生的认知,传统文化在中学生道德与法治教育中的引入和运用能够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各种文化,进而将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中国传统文化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引入和运用过程中教师要充分把握二者的相通点,为传统文化潜移默化教育创造必要的条件。从宏观上看,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是在先进思想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下的学科教育,在某种程度上是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和继承,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三观方面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比如在部编版八年级道德与法治的《我对谁负责 谁对我负责》、《做负责的人》、《关爱他人》体现了传统文化中的责任主题和仁爱思想。八年级上册中《法不可违》、《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和下册中《坚持依宪治国》、《我国基本制度》是与法律、国情相关的内容,与传统文化中的“规则意识”、“心系天下”等主题密切相关。由此可见,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与传统文化一脉相承,互相依存,为此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在教学内容中充分挖掘传统文化的精髓。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能够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但是在具体教学中如果教师采取的是生硬、枯燥的教学模式,将无法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因此,为了实现传统文化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的有效运用,需要教师结合学生学习特点选择恰当合适的传统文化,点亮道德与法治课堂,提升课堂的教学成效。比如在学习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以礼待人》一课的时候,基于待人之道是人类社会日常生活中的重要内容,也是民族思维方式与文化个性的重要特征,为了能够加强学生对以礼待人的认识,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向学生介绍一些传统文化,如“不学礼,无以立(孔子)”、“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孟子)”、孔融让梨、三顾茅庐等。同时,结合传统文化中的以礼待人内容,教师可以将这种品质、文化延伸到学生日常的实际生活中,还可以向学生讲述一些生活中的礼仪文化常识,如在过年的时候,要记得给长辈行礼、以茶待客的时候茶水不能倒得太满等。再比如学习国家法律相关内容的时候,表面上教学内容与传统文化看起来没有任何关联,但教师在引入新课的时候可以向学生提出“为什么我们要了解这些国策与战略”的问题,并以“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等传统文化中的名言警句引导学生认识到家与国的关系以及承担社会责任的重要性。
第一,加强对传统文化资源的严格筛选。传统文化有优劣之分,教师在引入和运用过程中一定要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对于传统文化中符合中学生的年龄、思维发展需要的、积极向上的内容,要积极采用;反之,则必须“移风易俗”,自觉加以改造和剔除。初中生的思维一般处于从感性认识到理想认识的发展过渡阶段,他们习惯将所学知识作为解决问题的重要参照。为此,传统文化内容的选择要倾向于揭示教材原理,且要能够体现内容的启发性和教育性,从而达到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预期教学目标。
第二,传统文化资源的引入要注重适度,不能喧宾夺主。传统文化的引入要能够进一步拓展学生的知识和思维,不能盲目添加,也不能影响学生对于道德与法治学科的学习。要确保传统文化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的引入紧紧围绕教学内容进行,不能干扰正常的教学活动,做到取之有度,用之有益。
综上所述,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长期发展以来的智慧结晶,蕴含了丰富的文化思想内容,传统文化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的引入和运用能够更好的引导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帮助学生掌握更多优秀的精神品质,学会感恩、懂得尊重。同时,借助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还能够进一步将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发扬光大,实现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进而传播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为此,结合初中学生的学习特点和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教学内容,教师要加强对传统文化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引入和运用的重视,点亮我们的新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