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国高校学生资助育人模式发展时间不长,所以在实施中发展不够成熟,很多工作可能不到位也不够细致,各种综合性的问题使这一模式的发展暴露出了诸多问题。
很多学校在学生的资助上只落实了经济资助,但是对于育人的政策没有得到落实。首先,贫困学生在学习上文化基础明显薄弱,总体上成绩相对偏低,并且因为贫困地区经济发展不好,使这部分学生社交也比较单一,大多数不善于和别人交往,综合素质上表现偏低。在对这些学生进行资助时,注重经济的资助,使精神发展和政策有些许矛盾和不平衡性,精神帮扶比物质帮扶更能提升一个人的能力,就好比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其次,存在矛盾的资助情况,使一部分接受资助的学生觉得得到这样的资助是合乎情理,理所应当的,这样从精神表现上就出现了更大的发展缺陷。
在大学生资助发展的政策宣传力度上比较薄弱,无论是社会个体还是各种大型发展企业,对于大学生的资助教育政策,很少有人参与。可以说,国民在整体的社会教育投资上缺乏参与性,资助的模式比较单一,主要采用国家助学贷款和各种财政拨款的方式。我国在教育资金的投入有限,教育资助的法律法案也存在很大缺陷,使教育资助缺乏透明化管理,这样的发展现状,使这一政策在落实中的发展难以取得成效。
各大高校就资助育人政策,转变思路和对策,有效开展各种大学生资助项目和育人活动,但是在总体上效果一般,项目虽然很多,但是没有一定的整合性,学生缺乏参与的积极性。而且各种育人活动没有有效的反馈手段,收效甚微。
教育资助是针对教育实现公平的一项重要措施,对于教育更加追求公平化,能使更多的学生有机会接受高等教育。大学生资助育人的制度应该坚持公平公正的原则,使有困难的学生都能得到有效的资助,基本上保障了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有发展的机会,缓解了教育发展和经济条件之间存在的矛盾,这样基本上解决了很大一部分家庭收入不高的学生因为缺乏资金支持导致辍学的问题;而且,教育更加趋向公平化,使学生利用知识实现自我价值,在一定意义上,促进了社会贫富差距缩小,有利于贫困家庭减轻教育费用负担。
资助完全无偿,会使资助育人达不到政策的初衷,一味地进行经济支持,会使大部分有困难的学生觉得理所应当得到资助,在学业和社会发展中缺乏进取精神,这样就脱离了资助育人的发展目标。在我国社会发展中,权利的获取同时伴随着义务,对学生的资助方式向有偿的方向发展,例如助学贷款和勤工俭学的方式。
因为资助政策涉及到我国各个经济领域,政府、学校和银行等诸多社会群体。因为这样的发展状况,所以资助育人的政策发展必须坚持系统化的发展原则,对学生家庭经济情况的划分要有一定的制度和相关的流程[1]。
为了完善我国的资助育人政策,所以首先要对学生的家庭情况进行全面的了解,建立规范可行的认定过程,制定具有差异性的资助策略,实行民主化的评选方法和监督制度。在推行经济资助政策的同时,大力发展学生精神建设,培养学生社会能力。
因为我国资助育人的政策发展种类较多,所以政府应该在政策上加大调控力度,完善资助育人政策的建设,将资助育人政策中涉及的各群体实现统一性的协调管理,为这一政策的发展,探讨制定一定的实行规范,使政策切实起到资助困难学生和育人的目的。
为了防止学生在享受资助政策时产生精神懈怠,在学习和生活中缺乏上进心。学生在进行经济资助的同时,帮助培养学生的独立意识和社会实践能力,从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等,对学生进行综合性的培养,积极参加勤工俭学活动,而不是一味地等待国家经济资助。
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国家给学生更加优越的学习条件,实行更加公平化的教育,学生要深刻认识到,国家建设给予了学生这样良好的发展环境。所以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要时刻心怀感恩,立志成为对国家发展有贡献的人[2]。
总的来说,大学生资助育人政策是教育制度不断完善的体现,在没有绝对公平的社会生活中,国家在教育事业的建设上实践探索,力争实现教育公平公正的发展。面对国家良好的政策,学生应该学会感恩,为了国家更好的发展,争做栋梁之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