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心理健康状况对大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健全性格以及生存竞争能力等都具有重要影响,在现实生活中,许多学生进入大学校园之后突然出现厌倦学习、悲观厌世、仇视社会等心理问题,严重危害了大学生身心健康成长以及社会的和谐稳定。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受社会环境、原生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等多重因素的共同影响,因此,加强原生家庭视角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力度,从改善大学生原生家庭教育观念等多途径来降低大学生出现心理健康问题的几率。
原生家庭可以简单理解为大学生从出生到进入大学校园之前的一直生活的家庭。原生家庭是大学生首先进行情感体验和培养情感表达习惯的重要场所之一,由此可以看出,大学生行为处事原则、人生价值观、审美观等都会或多或少的受原生家庭的影响,此外,原生家庭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具有永久性、潜移默化的特点。几乎所有出现心理问题大学生的原生家庭都有一定的缺陷或者不足之处。
(1)原生家庭生活氛围。轻松和谐的原生家庭生活氛围会增强大学生对原生家庭的归属感和依赖性,进而对大学生健全性格的塑造以及人生态度的形成产生促进作用,反之,大学生原生家庭经常争吵不休、强制专制又或者冷漠自私,会加剧大学生孤僻、冷漠等不良情绪,久而久之导致大学生出现轻生、极端等严重的心理问题。
(2)父母与子女的相处方式。父母是与大学生关系最为亲密的人,是满足大学生身心发育基本需求的关键人员。父母对子女的关爱是子女获取安全感和感受爱意的主要途径。当父母关心子女,时时刻刻都会子女着想时,子女大多会成为充满爱心的人。当父母对子女漠不关心或者重男轻女时,子女可能会对父母产生仇视心理,甚至部分子女还会因父母的歧视而出现心理阴影或者心理扭曲等心理疾病。
(3)父母的性格。大学生小时候对父母的依赖性特别强,经常会在无意识之中模仿父母的说话习惯或者做事方式,许多父母并没有正视自己一言一行对孩子的巨大影响力,经常肆意诋毁他人或者破口大骂,与父母长时间相处的孩子身上极有可能留下父母性格的印记,导致孩子性格与父母性格具有加强的相似性。
(4)父母的感情。父母婚姻的幸福指数是影响大学生心身健康的主要因素之一,当父母感情深受、相敬如宾时,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关系会更加亲密,对孩子恋爱观、家庭观都具有积极引导作用,当父母感情破裂、相互辱骂对方又或者父母离异,孩子会对婚姻家庭产生恐惧抵触心理。
(5)父母教育观念。父母对子女的教育模式可以大致归纳为放任不管、宠爱溺爱、严厉管教等不同的类型,其实,父母对子女的教育过松过紧都会伤害子女的心理健康。
(1)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原生家庭的关联性。大学生辅导员可以通过完善大学生档案信息等方式来初步了解大学生原生家庭现状,通过仔细观察大学生日常生活学习状况等方式来及时发现大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同时,大学生辅导员还应大学生在校学习生活情况及时告知家长,并通过家长来了解大学生暑假或者寒假在家中的表现,提高大学生辅导员与大学生家长之间沟通交流的频率。大学生辅导员可以和家长一起制定针对少数大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解决方案。
(2)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化和持续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以及教育理念直接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际效果。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坚持从外在到内在、从表象到本质的原则,主动寻找大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外在原因和内在原因,并以此为基础来调整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比如,对于因失恋出现的心理问题与父母感情淡漠导致心理问题的解决方式就存在很大的差异性。
(3)提高大学生缓解压力的能力。高校应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存在的价值以及自身的独特性,通过暗示法、情绪疗法等方式来帮助大学生充实生活学习的信心,引导大学生正视原生家庭存在的各种问题,正确看待父母对自己的教育与别样的关心方式等,从而促使大学生彻底突破不完美原生家庭的枷锁。
重视大学生心理问题,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水平对提高大学生社会生存能力以及消除潜在危害社会安全的因素都具有积极影响,从大学生原生家庭出发来了解大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根源,从而为彻底解决大学生心理问题指明方向。